主要景点有越王殿与越王台、清白泉、文种墓、唐宋名人摩崖题刻、飞翼楼、风雨亭、革命烈士纪念碑等。
位于浙江省绍兴市区卧龙山东南麓,系后人为缅怀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复国雪耻而建,据《越绝书》记载:“越王台规模宏大,周六百二十步,柱长三丈五尺三寸,溜高丈六尺。宫有百户,高丈二尺五寸。”后屡建屡毁。1939年,日军军机轰炸绍兴,越王台被炸毁。1980年根据南宋嘉定十五年绍兴知府汪纲所建越王台遗址重建越王台城楼。现今的越王台下部分为砖砌结构的越王台基座,系宋代建筑遗址,基座中间有一高7米的拱形大门;上部分为宫殿式建筑,现为“越国史迹陈列”厅,以图片和实物将二千五百年前的越国历史展示给大家。 越王台以条石砌台基,把旧砖保护在内。台上为五开间单檐歇山顶水泥仿木结构的楼台建筑,上面悬挂沙孟海先生题写的“越王台”匾。从越王台向西拾级而上,登临府山主峰,上有望海亭,可饱览越中风貌。 1939年3月,周恩来总理回绍兴时,曾在越王台向各界代表发表抗日演说,还亲笔写下了“生聚教训,甘年犹未为晚”的题辞。
位于府山南部山坡的高处。殿依山而建,飞檐高墙,颇具气派,又富有古朴典雅的民族特色。越王殿几经兴衰,抗日战争时期又一次被毁于日本飞机的轰炸,现有殿宇为1982年按原样重建。与越王殿遥向对应的就是越王台。越王台是为纪念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而建,与越王殿同样原因曾被毁,今日所见亭台是在原台基上新建。越王台主体建筑面积300多平方米,台基是一座拱形门洞的城墙,长11米,宽9米,高7米,常被当地政府和民间团体用于各种展览活动。
越王殿与越王台之间有石板路与石台阶相连接,两边有开阔地,常布置有各种花卉或盆景造型,其中两座竹亭之内,被安置了柏木化石与松树化石,已有亿万年的历史。
为北宋大文学家范仲淹知越州时的遗迹,至今仍在越王殿下。宋宝元二年(1039年),范仲淹因遭贬黜,徙知越州,在越任职一年有余。范在龙山时,发现山岩间有一废井,井中有泉,使人清理之后名为“清白”。范仲淹将此冠以“清白”之名,非但取其颜色清澈,而且在当时贿赂成风的环境中以清白告诫自己。
顺着越王殿西侧石板台阶山路往上走,经过一座三角形的小息亭继续往上约三十米,右侧有一石板小叉路往西北,又二十多米可见文种墓。墓呈圆形,东北向。
文种,字少禽,楚国人,曾为越国大夫,是勾践兴越灭吴政策的主要制订人。勾践是一个可以共患难,不可同安乐的人,范蠡深知勾践为人,功成身退。文种自持灭吴后有功,不听范蠡劝说,仍留在勾践身旁为官,终遭勾践猜忌,被赐剑自刎而亡,葬于龙山。文种与范蠡等均为越国的主要谋士,比诸葛亮早七百多年,对越国兴旺的贡献突出,在历史上有一定地位。
顺着文种墓前小路继续向西北行走三十米左右,遇到石板路向西南往上折回,即可见摩崖题刻。
自唐代开始,陆续有人在此崖壁题刻。保存较为完整的题刻是“动静乐寿”四字,系绍兴历史上的三江大闸水利工程建造者、绍兴太守汤绍恩所作。
经过摩崖题刻处继续向上数十米,即可见飞翼楼,也即府山的高点。建楼之本意是越军为观察吴国军事动静,如同现今的军事瞭望哨。楼高15丈,是绍兴城区内的高点。楼周围树木葱茏,环境幽静,是古城登高观景处。
在府山的西南角,建成于1930年。山峰下清时为典史署,秋瑾被捕后曾被关押于此。亭在“文革”时遭到过破坏,1981年重修。亭两边石柱上刻有1916年孙中山莅临绍兴时所撰的挽联:“江户矢丹忱,感君首赞同盟会;轩亭洒碧血,愧我今招侠女魂。”
1981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为增进中日友谊,把一批樱花苗赠给邓颖超。邓颖超为纪念自己的亲密战友周恩来,
把这批樱花苗转赠给了周总理血脉之地,正宗故乡——绍兴市。
绍兴市政府选址种在府山越王殿后,至今已经近30年了。
府山南麓的烈士墓,绍兴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于1953年4月,安葬着解放浙江渡海作战和剿匪战斗中英勇献身的60多位烈士尸骨。南向,条石砌筑,长方形,长5.35米,宽11.8米,高0.95米,上覆封土,墓前青砖墙正中嵌青石碑一块,横1.75米,高0.80米。墓前的烈士纪念碑建于1959年,高10.5米,碑座5层,方形,边长4.5米,四周设石栏杆。碑正面刻"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右为"浩气长存",左为"万古流芳"大字,碑阴镌烈士的英勇业绩。80年代,在府山的整修和建设中,增设了樱花园、盆景园和紫翠亭等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