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简介
上世纪30年代由上海商人营造的这处园子,是苏州市文物保护名单上唯一的一座民国建筑,也是这座古老城市最年轻的园林。70多年间,朴园几易其主,历经风雨:日伪时期,被日军占过;抗战胜利后,为国民党驻扎过;50年代,国家公路总局在这办起了疗养院;70年代又划归给市卫生局防疫站……历史时空流转,过客穿梭,朴园无语。
园林特色
今天,园内亭台依旧在,花木愈葱荣。只是由于年久失修,特别是文革期间加增了几幢“有时代特色”的建筑,园子的整体风貌被破坏的很严重。走进园中,人们少有赞美之情却多生遗憾之意。就像设计师宋微建最初走进朴园那一刻的感受一样。
对于古建筑改造研究多年,体悟颇深的宋微建始终抱有这样的信念:古建筑保护和改造要依据、保留、呈现历史的线索;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凸现出建筑的可识别性而不是模糊年代的界限;让后来人分明看出建筑的“年轮”而不是以假乱真。他热爱建筑的古典主义,但是拒绝在文物边上做建筑的假古董。所以,当文化局的领导提出,按照民国风格作延伸,把园内文革增建部分改造成民国的感觉时,宋微建拒绝了。
成功的设计、改造自然离不开设计者的天分、功底和灵感,但很大程度上更有赖于决策方的思维方式和态度。欣慰的是,设计师面对的是一个有着丰厚文化素养的城市,它的行政力量给与了设计者尽可能的尊重和支持。因为有了良好的沟通和信任,朴园改造得以按照设计预期的想法执行:一方面,修旧如旧,恢复修缮园中初始建筑的原貌;另一方面,着重改造文革时期的增修部分,用传统材料和工艺,将这一错乱时代诞生的错乱一段进行“整容”,使之既与朴园原有风貌相适宜,又注入当下的设计理念和时代气息。
这一次,朴园将迎接一个新的身份:桃花坞木刻年画博物馆。
改动最大的是健教楼、办公楼及招待所。格调上,设计师杂糅了现代、民国及宋代三种建筑语言:外立面采用上木材、下青砖的方式铺陈,每幢又分别辅以不同材质,形式整体统一又各有特色。这一方式与苏州城中距朴园不远的东中市一带古建筑遥相呼应。表面处理一气呵成。
健教楼,以防腐木栅窗及灰玻璃表现古典中的现代感;
办公楼,以金山石为基座,加强坚实的底部结构;
招待所,使用大窗玻璃采光,虚化了原本笨重的建筑,使之更能融入园林环境。
至于为什么揉进一些宋代建筑的语言,宋微建说“苏州多年来一直尝试改造老苏州,但差不多都是按一种模式在做,即明清风格。可以说许多建筑都被这同一种概念同化,明清形式的苏州太多了。
而苏州是一座2500年的古城,不仅仅有明清的记忆,可以挖掘的时代元素还有很多。现在既然我们来做的是苏州概念的新建筑,在不仿古、不模糊历史界限的前提下,应该探索尝试将现代元素和其他时代的元素相结合,比如宋代……”。他的设计目标是,把原先“尴尬”的那些建筑改造成既有现代感,又融入苏州历史情境的一种形态。
改造部分主要集中在外立面,建筑内部的梁柱关系不动。室内方面,在园内最大的建筑,即桃花坞博物馆的展示厅内模拟桃花坞造搭出了一段街景。桃花坞是苏州陆路和水路并行的一条古街,沿河道两旁曾布满木刻年画的前店后厂,明清时代盛极一时,为中国南北两大年画中心之一。水乡街景的搭建让人依稀回到了那个久远的年代。
不可不提的是对园内月亮门神来一笔的改造。原本淡而无味、平凡无奇的一堵墙、一个通道到了设计师手里,化实为虚分外生动了起来。透过那空砌的青砖石,两个阻隔着的空间便诗意的对话起来。是门不是门,是漏窗又不是窗。再一品,既是门又是窗……
改造后的朴园获得了2006年第二届艺术设计观摩展最具创意设计奖。当问及,看惯了真明清仿明清的苏州市民是否会对改造后的建筑有生疏感时,宋微建微笑道“古建筑改建同城市中每一位市民息息相关。怎样改?过去我们存在许多误区。设计师有责任普及、传递国际上已经较成熟的改建理念和思路,更应该身体力行尝试创造出适宜的作品。”实际上,当许多建筑同行、参观者置身朴园看那些”新”建筑时都会生出这样的感慨:似曾相识,又与众不同。这大概也就是设计的魅力吧。
几十年沧桑变迁,朴园旧貌换新颜终于迎来了它新的美好季节。尘埃落定,宛若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