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榄李(Lumnitzera littorea (Jack)Voigt)是使君子科、榄李属乔木或为小乔木,高可达25米,有细长的膝状出水面呼吸根;树皮黑褐色,叶互生,常聚生枝顶,叶片肉质而厚,倒卵形或倒披针形,或窄倒卵状椭圆形,叶脉不明显,侧脉上举;总状花序顶生,花多数;小苞片三角形,萼片扁圆形,花瓣红色,长圆状椭圆形,花药椭圆形,褐色,子房纺锤形,果纺锤形,黑褐色,5月开花,6-8月结果。
分布于中国海南岛海岸边。亚洲热带、大洋洲北部和波利尼西亚、马来西亚也有分布。适生于风平浪静,土壤含盐0.46-2.7%的海湾淤泥中。
红榄李是红树林的偶见树种,对研究中国热带海岸植物区系和盐碱土植物群落都具有一定科学意义。红榄李材质坚硬,纹理细致,可作精工木材。
生活型 乔木
株 高达25米
枝 幼枝淡红或绿色,无毛,枝具纵裂
叶 叶倒卵形、倒披针形或窄倒卵状椭圆形,长(2-)6.5-8厘米,侧脉4-5对
花 花瓣红色,长圆状椭圆形,长5-6毫米,先端渐尖或钝头
果 果纺锤形
生活型 常绿灌木或小乔木
株 高约8米
枝 枝红或灰黑色,具叶痕,初被柔毛,后无毛
叶 叶匙形或窄倒卵形,长5.7-6.8厘米,侧脉3-4对
花 花瓣白色,长椭圆形,长4.5-5毫米,与萼齿互生
果 果木质,卵圆形或纺锤形
分布于热带亚洲、大洋洲北部和玻利尼西亚。中国仅在海南陵水、三亚、崖县有天然分布,在三亚和陵水残存少量成年个体。海南东寨港有少量引种。
红榄李分布区内年平均温21-25℃,全年无霜,海水表层平均温为25-25.8℃,适生于风平浪静,土壤含盐0.46-2.7%的海湾淤泥中。
乔木或为小乔木,高达25米,径达50厘米,有细长的膝状出水面呼吸根;树皮黑褐色,纵裂;幼枝淡红色或绿色,无毛,枝广展,具纵裂,有叶痕。叶互生,常聚生枝顶,叶片肉质而厚,倒卵形或倒披针形,或窄倒卵状椭圆形,长(2-)6.5-8厘米,宽1.5-2.8厘米,先端钝圆或微凹,基部渐狭成一不明显的柄,叶脉不明显,侧脉4-5对,上举;无柄或近无柄。
总状花序顶生,长3-4.5厘米,花多数;小苞片2枚,三角形,长1.5-2毫米,具腺毛;萼片5枚,扁圆形,长约1.5毫米,先端钝圆,复瓦状排列,边缘具腺毛;花瓣5枚,红色,长圆状椭圆形,长5-6毫米,先端渐尖或钝头;雄蕊5-10枚,通常7枚,长约10毫米,花药椭圆形,褐色,药隔凸尖;子房纺锤形,长约7毫米,基部渐狭成一短柄,柄长2毫米;胚珠5枚,各珠柄彼此稍合生但不等长;花柱长约10毫米,无毛,顶端稍粗厚,柱头略平。果纺锤形,长1.6-2厘米,径4-5毫米,黑褐色,顶端具宿存的萼肢,具纵纹。花期5月,果期6-8月。
天然播种与育苗植树相结合。种子寿命短,采后应即播种。
科研:红榄李是红树林的偶见成分,分布区十分狭窄,对研究中国热带海岸植物区系和盐碱土植物群落都具有一定科学研究意义。
材用:红榄李材质坚硬,纹理细致,可作精工木材。
保护级别:该种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一级;《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易危(VU)。
濒危原因:由于自然生长于易受人为干扰的高潮带滩涂,红榄李在全世界的分布情况不容乐观。1980-1989年中国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引种,但死于2008年春季的寒潮。现场调查表明,红榄李在中国由2006年的359株,到2007年的不足60株,2010年47株,2012年20株。截止到2016年仅剩14株(其中三亚铁炉港9株,陵水大墩村5株)。从2001年至2007年,连续6年的野外调查均没有在野外发现小苗。红榄李种子有严重败育现象,通过播种、枝条扦插、空中压条、组织培养等多种手段均未能得幼苗,可见挽救濒危物种红榄李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若不采取有效措施,红榄李将成为我国最先灭绝的真红树植物。
植物现状:珍惜濒危红树植物红榄李植物,在中国仅见于海南岛海岸边的少数分布(海南三亚铁炉港(18°15′N,109°42′E)和陵水新村(18°23′N,110°00′E))。
保护措施:进行人工辅助异花授粉和自花授粉的比较试验,将所得种子进行种子萌发实验,从人工辅助授粉提高种子萌发率的途径来抢救红榄李种质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