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岳位于川中腹地,是四川省石窟造像最集中、最具有特色的地区之一。安岳古称普州,北周建德四年(公元575年)设州置县,已有1400多年历史,早在东汉时期,便出现了以崖墓壁刻为代表的石刻艺术形式。自隋唐以来,出现了规模宏大、技艺精湛的以石窟寺摩崖造像为代表的“安岳石窟”艺术,2000年被文化部授予“中国石刻之乡“称号。安岳石窟主要历经几个时期:盛唐肇始,中晚唐发展兴旺,前后蜀时期平稳发展,两宋时期达到鼎盛。
卧佛院摩崖造像主要开凿于唐开元至大历年间,有释迦牟尼涅槃图、释迦说法图、十一面手观音等题材,有摩崖造像1613尊,阴刻5尊,粗坯造像6个,神兽22只,浮塔5座,经幢1座,唐碑2通,宋碑1通,题刻23件和石刻佛经15窟,现存石刻佛经70余个部、卷、品,40余万字。卧佛院释迦牟尼涅槃图构图和卧佛卧姿均打破了佛教造像仪轨,其中卧佛全长23米,为全国最大的唐代全身石刻左侧卧佛造像。
华严洞始造于宋代,因内刻主尊“华严三圣”而得名,有华严洞和大般若洞两大洞窟,共有摩崖造像159尊,碑碣、题刻24通(件)。华严洞是安岳县造像窟中最大的洞窟,造像气势恢宏,壮观精美,保存完好,堪称北宋石刻艺术神品。大般若洞为儒、释、道三教合龛,是宋代三教共融的典型石刻艺术精品。
毗卢洞造像开凿于两宋,延至明、清,有摩崖造像465尊,碑碣14通,题刻18件,古建筑1座,造像题材以密宗为主,主要有柳本尊行化图、水月观音、西方三圣等龛窟。其中“柳本尊行化图”以构图奇绝、图文并茂,水月观音(俗称紫竹观音)被誉为中国最美观音。
圆觉洞始建于唐代,盛于五代、宋代,因雕刻十二圆觉而得名,现有摩崖造像1933尊,佛塔2座,碑碣、题刻25通(件),古墓葬1座,遗迹6处,古建筑4座,其中北崖造像中的释迦佛、净瓶观音、莲花手观音和南崖造像中的毗沙门天王、十六罗汉、西方三圣、地藏与十王变造像等题材是精品。
千佛寨摩崖造像,始于隋,盛于唐、五代、两宋,延至明、清,有摩崖造像3061尊,浮图7座,唐碑3通,题刻26件,古遗迹1处,古建筑2座,造像题材包括释迦牟尼佛、菩萨、罗汉、金刚、力士、护法、飞天、供养人及各种经变,尤以《药师经变图》和《唐栖岩禅师受戒》碑、高僧玄应手书题记、男性女装飞天为珍品。
玄妙观摩崖造像开凿于唐开元至天宝年间,为中国现存最大的唐代道教石窟寺遗址,有摩崖造像1293尊,唐碑4通,经文1卷,题材以道教、佛道合龛为主,最具特色的有老君、三清、四御、天尊、护法神将和天尊、释迦并刻等造像。
孔雀洞开凿于南宋,因刻有孔雀明王造像而得名,现存龛窟5个,现存摩崖造像70余躯,经目塔1座,碑刻2块。造像内容有孔雀明王像、三世佛、阿弥陀佛、 观音经变图、大势至菩萨、优婆塞以及雷公、电母、风伯、雨师等,尤以孔雀明王像和刻佛经名144部的经目塔为珍品。
木门寺始建于明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有大雄殿、祖师殿、石塔、石亭、石牌坊、木牌楼各1座,明碑2通,题刻12件,以禅师塔和亭为精华,其中禅师塔为明代著名高僧无际禅师肉身埋葬之处。
铁佛寺崖墓群开凿于东汉晚期,因清代所建佛寺内供有铁佛而得名,有四十余个洞穴,墓室均为单室墓,有不少墓的甬道两旁、墓室有石刻画像,为研究古人生活习俗和丧葬历史有着重要意义。
’塔坡、庵堂寺、净慧岩、高升大佛岩、仙洞、佛慧洞、峰门寺、菩萨湾、半边寺、菩提寺、毗卢沟、西禅寺、灵游院、舍身岩、白塔大佛寺、石锣沟、佛济寺、上大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