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况
寿春城遗址属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安徽省寿县城关寿春镇、城南九龙乡境内。寿春城作为战国时期楚国的最后一座都城,有着非常丰富的楚文化遗存。
遗址布局方整规矩,总面积26.35平方公里,其规模仅次于燕下都。该城东、西、北三面临水,南有西南小城。城内呈矩形分成15个区域,每一区域内系统规划有水道。这种城市布局与同时期列国都城相比可谓别具一格。发掘的重要墓葬有楚幽王墓、蔡侯墓等,其中楚幽王墓是目前中国发掘的楚墓中规模最大、年代与墓主确切、出土文物最多的侯王墓葬,也是可以认定的唯一一座楚王墓,出土文物4000余件,其中青铜器1000余件,楚大鼎重约400公斤。
历史
寿春城遗址是楚国终结之都,集中体现了楚文化的晚期特征,为研究探讨楚国在淮河流域的发展衰亡提供了重要考古资料。
寿县古称寿春、寿阳、寿州,曾为历代州郡府治所,1912年废州改县。晋伏滔《正淮论》调,寿春“外有江阴之阻,内有淮淝之固”。《陈书》曰:“寿春者,古之都会,得之者安,是称要害。”寿县为淮上军事重镇,兵家争夺之地,历代征战不息,战事尤为频繁惨烈。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著名的秦晋淝水之战就发生在这里,“八公山上,草木皆兵”演绎为著名的成语典故。李白有诗云:“寿阳信天险,天险横荆关。苻坚百万兵,遥阻八公山。不假筑长城,大贤在其间。战夫若熊罴,破敌有余闲。”五代十国时后周南唐寿州争夺战,兵燹连年,赵匡胤勇破连珠寨,歼敌4万,威名远扬。元末朱元璋曾在城南安丰大战张士诚。清咸丰年间,太平安奋战寿州多年,英王陈玉成至此,为叛将苗沛霖诱捕后壮烈牺牲。
寿县作为战略要地,两千多年来几经变迁,其城防设施随着军事技术的发展,愈加坚固齐全。据考古发现,寿县筑城始于楚迁都寿春之时。故城范围很大,北傍淝水,东临东津渡,西至城西湖,南至十里头,面积约25平方公里,是战国都城中仅次于燕国都城燕下都的第二大城。因年代久远,地貌变化,土城垣大多湮没于地下或破坏殆尽。汉代以后,城址缩小至故城东北角,即今寿县城关一带,后代多沿袭其址。今寿县古城墙型制,为南宋宁宗嘉定十二年(1219年)建康都统许俊重筑,外包砖石墙皮。700多年来,古城墙曾迭遭战争和洪水的破坏,历代均有修整,是国内现存保存完整的七大古城墙之一。
寿县古城墙平面略呈方形,旧有瓮城、谯楼之设,重关叠雉,制度森严。现楼台大部分已毁,城墙仍屹立于淮淝之滨,斑蚀剥离,历经沧桑。古城东南两面有护城濠,北环淝水,西连城西湖,四隅有河,东北、西北隅各设水关一处。城置4门,东宾阳门,西定湖门,南通淝门、北靖淮门。城垣保存完整,周长“十三里有奇”,实测6650.8米。垛墙之下墙体高7.7米,底宽18-22米,顶宽4-10米。墙体以土夯筑,外侧贴砖,外壁下部用条石砌筑2米高的墙基。城墙外壁贴砖石,厚度为:底部1.5米,顶部0.5-0.8米、残高1米。垛口已失,下部间隔2.8米设一高0.37米,宽0.2米的长方形射洞,射洞作壶门状,下口与城墙顶平。城墙砖石之间都是用糯米汁拌石灰等物弥合,非常牢固。旧有“铁打的寿州城”的称誉。
四门皆于城墙外再设瓮城,内外门洞均为砖石券顶结构。除南门外,东北西3门的瓮城门均与城门不在同一中轴线。西瓮城门朝北,北瓮城门朝西,均与所在城门在平面上呈90度直角,而东瓮城门与城门平行错置4米。这种巧妙设置是基于军事防御上的考虑:即敌军突破瓮城后,需改变方向才能攻击城门,守军可乘机关门打狗,消灭瓮城内之敌。现存东北两瓮,南、西瓮城已毁。
记载
据《寿州志》载,城墙原有“角楼八座,警铺五十五所”。现仅存1处马面,3处敌台。马面位于城西北拐角处,俗称“地楼”。马面凸出城外部分长2米、宽5米,高与城墙齐平,中空有石级递下,三面有射洞。3座敌台,一处在东门南160米,凸出城外廓,长3.5米,宽15.5米;一处在南门东500米,外凸2.5米,宽5米。
城外设有泊岸。泊岸,又称护城石堤,据《寿州志·城廓》载,石堤为明嘉靖七年(1538年)御史杨瞻创建。堤高3-5米、宽10米,一边紧贴城墙外壁,另一边滨临护城河,皆以条石垒砌。其用途既可增加城墙的坚固性,又能阻挡护城濠水及洪水对城墙根基的冲刷。
两处涵洞实为水关,分别位于城东北、西北隅。涵洞始建年代失考,明清均有修葺。今东涵壁有“崇墉障流”石刻,为光绪十年(1884年)重修时吴中钱禄曾所题。西涵南壁“金汤巩固”石刻,为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重修时,“辛庵彭城孙题”。两涵形制大体相同。如西涵,洞体方形,宽0.6米、深0.8米、长50米。其一端连通城内河渠,另一端伸出城外,经过城墙、石堤部分深1.5米。涵周围起筑径、深均7.7米、厚0.5米的砖石结构月坎,坎与城墙等高。坎内壁设有石阶,可拾级而下,外壁围护厚实的堤坡。涵沟上封石板,设闸5道。城涵月坎的设置,在军事上可防止敌兵从水道匿进偷袭,在城市水系上又具有重要的防水功能。如人们可随时进坎启闭闸门,控流自如,既可避免内河积水的吞噬,又能消除外水倒灌的隐患。
寿县傍依淮淝水系,地势低洼,易受洪涝侵袭。古城犹如一道铁壁铜墙,除防御抗敌外,又是防洪的坚固大堤,历史上曾多次经历了洪水的冲击。如1954年和1991年淮河泛滥,古城周围一片汪洋,白浪滔天,而城内则安然无恙。在和平年代,寿县城墙的这种利国利民的作用愈加明显。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