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双墩春秋墓位于蚌埠市淮上区小蚌埠双墩村,南距淮河2公里,北距双墩遗址250米,占地1000平方米,是我省境内春秋时期大型墓葬,双墩1号墓和2号墓相距200米,大小近似,其中双墩1号墓封土高达9.5米,底径南北约60米,东西约80米。2号墓南北50米,东西60米,高8.5米,两墩均为夯土构成,夯土层厚约15-20厘米,双墩墓葬封土高大,说明墓主生前地位很高。上世纪80年代曾对其进行勘查,未发现被盗的痕迹。1998年蚌埠市政府将其确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背景
传说,远古时怀远的龟山,因为山脉活动,山脉中的一条支脉向前延伸,形成了现在周边群众所讲的“一路十八岗”:王家岗、陈家岗、朱家岗、宋家岗、徐小岗、丁岗、苏家岗、魏家岗、太平岗、大岗、东岗头、大黑虎岗、小黑虎岗、徐家岗等,其中双墩为岗地之首,随着时间的推移山脉向前,后面的山脉也基本上用完力气,前面的阻力加上后面的余力,把中间的部分挤了出来,于是聚成了土堆,长出了两个大墩子。
挖掘情况
2006年国家文物总局批准,对双墩1号墓进行了挖掘。11月27日下午3点,正式动铲挖掘,历时19个月,挖至墓底,依据随葬品和墓底埋葬布局,其时代为春秋,距今2500年。专家认为:该墓葬是经过精心构思、精心设计、精心准备、精心施工、精心装饰的,是从未见过的新文化现象和建筑遗址。
该墓葬在我国考古史上实属罕见,有九个方面从未见过,具体表现为:五色颗粒混合土;白土垫层;圆形墓葬结构;填土构成的放射线遗迹现象(天文学知识);土偶遗迹,有专家认为可能与淮河流域传说的女娲抟土造人有关;土偶垒砌的内壁遗迹;墓底葬礼布局规格较高;墓口下2米有一个两层台;有18个大小不同馒头形状的土丘。这些新的文化现象,涉及到考古学、历史学、民族学、天文学、宗教学、地质学和建筑学等多种学科。
出土文物
该墓葬出土文物很多,计有青铜器12件,钟、鼎、盉、舀、铃、戈、矛、剑、镞、车马器、石磬,彩陶器(壶、罐、盆)、玉器、漆器、木器、海贝等共400余件,10具殉葬人体骨骼,猪、马、牛、羊坑。2008年6月24日在1号墓举行的考古发掘揭幕仪式,安徽电视台第1时间、凤凰卫视、蚌埠电视台进行现场直播。自双墩1号墓揭开神秘面纱以来,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不少专家、学者撰文进行论证,各大新闻媒体进行多方面报道,至7月底各新闻媒体宣传次数达1500次。双墩1号墓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国家文物局和省文物厅专家对双墩1号墓出土文物进行研究和鉴定,据专家初步认定墓主为春秋时期钟离国君,出土文物中至少有10件以上可列为国家一级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