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寿冒水村摩崖造像位于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虞丞乡冒水村三组,这里地处浅丘,四面环山,又叫大佛沟。冒水村摩崖造像镌刻在一块大石包上。2013年3月,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仁寿冒水村摩崖造像,因地处大佛沟,又叫大佛沟摩崖造像,有造像6龛共22尊,另有碑记一通,题记一处三则,大部分完整。
据仁寿县文物管理所考证,这些造像镌凿于宋淳熙十一年(1184)至清宣统二年(1910)。民国版《仁寿县志》载,“昆迦寺有两个石刻大佛。”据查,造像处原有庙宇一座,叫做昆迦寺,因当地人把摩崖造像统称为大佛,因此该寺也叫大佛庙,曾改作学校用,现已毁。大石包身上,残留有许多碗口大小的凹陷,深0.1米左右。据当地村民介绍,这些凹陷就是之前在大佛四周搭建房屋所留下的痕迹。原来人们依托巨石,修建了几间房屋,有的做寺庙用,有的做私塾用。“文革”时候“破四旧”,将寺庙拆除,房子成为村小的地盘。几年前,由于建筑安全不达标,村小也被拆除了。
造像1号龛“川主与孔位”,正中供碑位“大成至圣先师孔子”代替造像,这在其它各处造像中不多见。碑位左右各刻一像,应是川主李冰父子。川主即山川之主,在四川历史文化遗产中,“川主”信仰是一个极重要的文化现象,被尊奉为川主的主要有大禹、李冰父子、赵昱等。据民国时巴蜀地区县志载,遍布全川的川主庙、川主宫,多供奉的是秦蜀守李冰及李冰的儿子李二郎的造像。在都江堰二王庙,李二郎甚至取代了父亲李冰,位居主殿。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四川各地都会举行“川主会”等多种民俗形式缅怀巴蜀地区的治水英雄。据当地村民讲,新中国成立前每年六月二十四,这儿都会举行“川主会”,庆祝“川主菩萨”的生日。该龛左壁上侧题记说,该造像立于“大清宣统二年仲冬月”,是由郑汝元等7位会起并主持修建的,雕刻师名叫钟玉亭。
2号龛供“六指莲花观音”,莲台之上,六指观音既不是结跏趺坐,也不是半跏趺坐,而是是很随意地坐着,左肘靠在石上,右腿弯曲,双手相叠放在左膝之上,左手持一串佛珠,右手持一朵莲花,全身不见宝冠、宝缯、璎珞,头上戴着极普通的头巾,身着极平常的衣裙,虽然模样已模糊不清,但仍感觉面带微笑。大慈大悲的观世音,在这里变成了一个神态天真、容貌俏丽的少女,甚至就是一位可爱的村姑,这种造像透射出鲜明的市民意识,具有浓郁的民俗风情。龛左壁也有题记,载该龛凿于大清同治五年(1866)。
3号龛是这组造像的主龛,叫做“世尊讲法图”。世尊,即释迦牟尼,高5.1米,赤脚站在0.93米高的莲台之上,当地人称这座佛像为虞丞大佛。
世尊右手上举齐肩,作论辩印,微侧身向左,面带笑容,左下侧立弟子迦叶,高2.2米,向右侧立仰面对释迦,状似认真作答。世尊微笑说法、迦叶仔细聆听,师生之间相视相望,表情互动,形象生动。
从人物形象来看,世尊背靠西北,身向东南赤足而立,头部作螺髻,额顶部有球形大小螺髻各一个,双耳修长垂于肩,耳垂尖窄且略翘,圆脸丰润,厚唇,嘴角上翘,眉似弯月,双目微笑,头偏向东方平视美女山。
世尊身着双领袈裟,线条流畅,雕刻精细。右手拇指扣无名指,作询问状;左手屈肘平于胸,手心向上,拇指屈伸(尖已毁),其余四指微屈成握状。足下为双层半月形莲花座。
迦叶头高0.44米,肩宽0.88米,尖头,眉额凸突,双眉粗而长,曲吊于脸部,双目凸,眼圈内凹,厚唇突伸,仰面视世尊。身着单领袈裟,露胸展现肋骨,双手抄于胸,穿僧鞋立于0.52米高的素面台基之上,神态自然,给人一种严肃认真的感觉。
世尊依岩而刻,背后为背板状,龛宽3.7米,高6.1米,弧形无顶。上施葫芦形焰状,佛光内饰串珠一圈,佛光外左侧上方浮雕芙蓉牡丹三枝,一飞天托祥云,双手执如意一柄,仙鹤一只,右侧上方一飞天托海浪,双手执如意。整龛造像刀法明快,世尊虽然比例失调,但精美的造像给人以美的享受,它的微笑、形象、动作、姿态、造型,与迦叶仰面作答的传神,弥补了世尊比列失调的不足。
造像也体现了作者的别具匠心,这龛造像与其它众多面目严肃、姿态庄严的世尊造像迥然不同,更有一种生活的鲜活和真实。宋代以降,佛教造像呈现明显的世俗化,强调人的地位,降低神的威严,很多造像不再是冷漠注视人间的神,而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活生生的人,因此造像写实性极强,甚至带有些许浪漫神韵。从这个角度来讲,这尊“世尊说法图”正体现了宋代佛教造像的精髓和特点。据说,2005年,一位来自北京的考古专家被大佛亲切的笑容所打动,称其为“乖大佛”,并表示从未在其他地方见过这么面善的佛像。这种生活式特写造像佛,实为罕见之精品,被列为“仁寿三绝”之一。
“世尊讲法图”右侧,上部有两龛造像,均刻一佛二菩萨,左边一龛保存较右边一龛为好;中部左上方也有一龛,刻一佛二菩萨一弟子,龛口另有二力士。中部正中为仁寿县1984年刻的保护碑记,据了解,1984年8月,仁寿县政府将“世尊讲法图”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下部是立于民国三年(1914年)的一块功德碑,碑头上书“结善缘永垂万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