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报修院三面环山,地理坐标为北纬31°7′23″,东经103°52′58″,海拔805米,有良好的自然环境。1989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被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主教于18世纪中叶传入四川,彭州即受到深刻的影响,成为四川天主教成都教区的一部分。领报修院则是四川天主教成都教区培养教职人员的神职学院,有上书院和下书院两处,是四川天主教成都教区的宗教中心之一。
据有关资料,领报修院于1895年动工,至1908年竣工,历时13年(一说为1907年动工,1910年竣工,历时3年)建成。据考,系法国天主教传教士院长白历山神父(PERRODIN Alexandre)及陆神父(ROUSSEAU Léon)设计主持,出资招募中国工匠兴建。
修院东临白鹿河,占地面积近2.5公顷。建筑群坐西朝东,依山就势,由主体和附属房屋构成,建筑系典型的中国近代仿西式砖木混合结构。经勘测核实,可确认的始建竣工建筑面积6740平方米。其主体建筑,平面呈口字形,由礼拜堂、西楼(当地称后厅)、南北楼(当地称耳房)、东楼(当地称前厅)围合成中心600余平方米的内庭(当地称大院坝),东楼前则为外院(当地称平坝)。西楼居中建礼拜堂,是组群的核心。从内院看,礼拜堂两侧向外各连西楼四间,然后分别折转向东,成南北楼各五间,再分别自南北楼东端折向中轴共成楼九间并合拢,遂围合成封闭的内庭。四面楼中,东楼因地势而部分建成三层,其余均为二层。建成后,修院曾遭自然灾害破坏,功能也几经改变。
另据《白鹿乡志》和《彭县志》记载,光绪九年(1884年),成都主教杜昂指派了谷布兰到白鹿重修备修院(俗称“下书院”),光绪十一年落成后,取名“无玷书院”。
1928年,泥石流灾害将礼拜堂后堂及西楼冲毁,其后礼拜堂仅存残状,西楼未再重建。随后,在近一个世纪的漫长岁月中,修院建筑有因初建时对地基重要性、结构技术、材料工艺缺乏科学认识,导致结构强度不足而出现的局部变形破坏;也有因自然和其他破坏因素导致结构材料老化、损伤,使其由完好状态变为处处伤残的状态;更有局部遭受的火灾损伤。在这个过程中,也有过局部的修缮和较为随意的支撑加固。
修院建成后,培养了大批的神职人员。群楼的上层即是修生的单人寝室,下层则是教室、办公室、厨房、面包房等功能用房。当今四川五大教区(成都、乐山、南充、宜宾、西昌)的老一辈主教、神父均由此毕业。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中修院改为神哲学院。
1933年改为神哲学院,成为当时培养全川乃至中国西南天主教神职人员的重要场所。
1934年,领报修院遭泥石流袭击而损毁,之后由于没有得到修复,领报修院停止使用。
1949年后上书院曾作为白鹿小学校舍,而下书院则改建为白鹿中学,仅存一座当年的砌石桥——且因地震而残断的桥标示着历史的往事。
1989年10月23日彭州市人民政府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2006)19号文公布白鹿领报修院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为迎接2008年5月24日白鹿领报修院建院100周年,成都教区在汶川地震之前一直在筹备领报修院建院百年大庆。计划筹建四川天主教博物馆、教会展览厅。
领报修院不幸于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8.0级汶川地震中坍塌。地震当天,只用了数秒,这座老教堂就被摧毁。
经过清理后,现场可见的建残存体有以下几部分。东楼(前厅)前弧形台阶;东楼的地下层,包括北端四孔坍塌的券廊和其背后的数间地下窖室;东南角约三间楼房屋盖以下的部分结构墙体;西楼(后厅)中央礼拜堂正面山花以下部分的墙体和后面的部分墙体;其他几处高度2米以下高低不等的残柱墩和残墙;首层建筑台基;少量附属房屋的残墙。其余均在地震中塌落。
台基和场地有多处明显的地震沉降变形和裂缝;残存的地上地下隔墙和外壁挡土墙墙体上结构破坏缝比比皆是。在部分地下层残存的墙身上,同时存在震前即有的鼓胀变形现象和后来靠块石堆积支扶维系墙体稳定的措施。反映出因结构欠科学而产生已久的损伤。由破坏现象和结构模拟验算所能推断的破坏成因中的工程因素大致是:其一,对静力荷载而言,书院建筑始建时即存在结构不合理和隐患;其二,因历史原因,建筑结构不具抵御地震的能力;其三,建筑物天然地基和人工地基的质量未得到充分重视,地质强度的不均匀性也导致了破坏的加剧。
领报修院文物价值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修院记录了外来宗教文化在特定地区的影响和发展历程;完整地保留了特定历史时期的重要历史文化信息,因而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
(2)建筑外部造型具有法国南部建筑的特征,内部屋盖的木梁架则是当地传统修造形式。这种中西结合的建筑形式,造就了见证中西建筑文化融合的实物,具有地方建筑历史、建筑技术发展史方面的实证价值。
(3)建筑结构、建造工艺,乃至结构和其他方面的工程缺陷,以及这种缺陷导致的变形损坏等现象,真实反映出特定时期、特定地域对于工程技术的认识水平和建造技术水平。反映了当地建筑技术发展的一环。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价值。
(4)法式风格建筑修造,将国外建筑艺术引入了中国,引发特定区域人群对外来建筑艺术的认知,促进了人群审美方面的发展。同时,群山环抱的优美自然环境中的优雅建筑,也不同于以往的景观。因而它又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
以上的价值是被确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时候即已保有的。随时代发展,建筑也产生了新的社会价值:
① 新的旅游景观,每年慕名而来的游客达上万人次;
② 婚纱摄影的真实、优美、异域情调的背景;
③ 在一定地域内独有的历史地标;
④ 寄托当地民众感情的场所;
⑤ 潜在的带动山区经济发展的文化资源。
凡此,均可认为是陆续派生的价值。其他的还有:记录了泥石流的危害、见证了历史的变迁、政治风云的变幻、直至地震对这样的欧式建筑的毁坏。在若干价值中,核心的价值是列为文物保护单位时即已存在,且作为确定依据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其他的可以认为是附加价值、次要价值。而这些价值大都是通过物质形态的建筑进行解读、进行揭示的。尤其是其核心价值,更是依附建筑而存在。
整个领报修院是个典型的四合院,规模宏大,高耸的白色法式礼拜堂,雕花的护栏,圆拱形的窗棂,弧形的台阶,置身其间,来访者无不赞叹,恍若身处异国。大教堂的牌坊高耸,独矗于四合院之间,有直插云霄之感。墙体用厚厚的大理石堆砌,内部为木架结构,并有筒形的拱券顶构造。教堂前部由祭台、祭房、厢房组成,呈拉丁十字形,窗户以彩色玻璃装饰,实为罗马式教堂建筑和哥特建筑的混合体。四合院分为上下两层,上层计有60余间房屋,作为修生单人寝室用。下层则是教室、办公室、厨房、面包房等等,全系木质结构。
坐西向东,由正堂、南北耳房和西楼(包括礼拜堂)构成四合院布局,具有独特的罗马式与歌特式混合建筑风格。上书院修建在“学堂山”半山腰的山坳里。白色的立柱和灰黑色的屋瓦,显示书院别具一格的西式建筑风格。正门的门檐镌刻着一排法文和完工的年份——1908,法文含义是“圣母领报修院”。上书院的主建筑高大挺拔,共有4层,法式的穹顶、过厅,四围有两层共8间学习用的教室和许多单间的修士、学员的卧房,地下还有储藏室。
在2008年以前,随着彭州旅游的升温,白鹿镇已日渐成为一个很具潜力的旅游区。但是因为没有一条好路通往山中,加之破损的上书院还有待修缮,游客来白鹿上书院还不太方便。彭州市还曾积极修路,准备修一条水泥路直接从白鹿镇通到上书院,吸引更多游人前来。
同时,有关方面曾启动上书院的保护性开发工作。前期曾请来四川蜀西地质工程勘测院的专家,完成了对上书院地区地质灾害的勘测及白鹿镇的地形图绘制等工作。为了尽快形成接待能力,曾拟启动辐射景区的打造,辐射景区将包括上书院外围、下书院、白鹿河两岸以及6公里外的塘坝子等地。通过借用市场资源,引资包装,强化景区资源的整合,让百年上书院真正迎来旅游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