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大会堂历史
国民大会堂的设计方案以当时奚福泉建筑师之蓝图为首选。1936年5月5日,大会堂正式竣工。整个建筑坐北朝南,左右对称,全部为钢筋水泥结构,表现出西方近代剧院的建筑风格,勒脚、墙身和檐部三段划分整体,中区高耸,两侧呈直线展开的对称造型,简洁明快而又不失大气稳重。大会堂的局部则巧妙地运用了民族风格的装饰。门厅上方正中的整面墙体,镶嵌三段长方形玻璃窗群,一排排直贯上下,玻璃与墙面虚实相生,充满韵律感。门厅三门并立,雨篷前伸遮护踏道,整个礼堂的檐口、门窗框架、雨篷、门厅等处都采用了传统的回形花纹.显得雍容典雅。大会堂连地下室共五层.剧场分楼上下共有观众席2500多个,并配有冷暖气.消防、通风、水电,卫生等设备,是当时规模大,设施先进的会堂。
国民大会堂落成仅一年多,南京即告沦陷,大会堂一直为日寇和汪伪汉奸占用。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出席了在国民大会堂广场举行的庆祝还都大会,并发表讲话。后国民政府下令加紧修葺大会堂,经过两个多月的紧张施工,1946年年底,修建工程遂告完成。这次修复.将观众席增至3400多个,每个椅子背后设有三个按钮,电线通入地下,通向主席台两侧的电灯显示器。鲜为人知的是,在会堂西墙内建有一条仅容一人进出的暗道.通往蒋介石专用休息室前的走道,为蒋进出会场专用。暗道虽有电灯,但平时闭锁,故不为人知。
1948年3月29日,国民政府在国民大会堂召开了第一届”行宪国民代表大会”。“行宪国大”的中心议题就是选举“总统”、”副总统”。这次国民大会是在国民党内部矛盾重重,各派系明争暗斗,面临严重危机的形势下召开的。会前还因新老代表席位之争闹出了不少事端。颜洋滋等8位丧失资格的代表在会堂宣布绝食,以示抗议。此外,天津的赵遂初是10年前地方势力的军人代表,因不服国民党取消其代表资格,找到一名记者,联合上演”抬棺示威”的闹剧,声称“不进会场就进棺材”.国民党特务机关只好在夜间派人将放在会堂门口的寿材抬走。事后,国民党当局对除名的“国大”代表另行安排,为他们特设一个委员会,同享“国大”代表待遇。4月1日日,蒋介石以2430票(出席代表2734人)当选为“中华民国总统”。”副总统”的选举.则集中反映了蒋介石、李宗仁之间的矛盾。李宗仁、于右任.程潜建立竞选联合阵线,共同反对“由中央提名”。经过四轮投票,李宗仁以1438票对1295票险胜孙科,当选国民政府第一届“副总统”。“行宪国大”历时33天,于5月1日结束。
1949年后,国民大会堂改称“人民大会堂”。南京解放不久,南京市人民政府即在这里举行了一次盛大的军民联欢会。1949年9月中旬,为指导整党工作,邓小平同志以《论忠诚和老实》为题,在这里给4000多名党员干部上了一堂生动的党课;1954年3月20日,毛泽东主席曾莅临人民大会堂发表重要讲话。1943年冬.江泽民同志在南京中央大学电机系就读时,曾参加了中共地下党组织的爱国禁烟消毒运动,这场运动的主要发生地就在国民大会堂门前的广场上。
1998年,江泽民主席在《忆厉恩虞同志》一文中写道:“我们在国民大会堂广场前焚烧收缴的鸦片、毒品和烟具,同学们围着熊熊的篝火,齐声高唱《毕业歌》。”此情此景,令人激奋。今天的人民大会堂虽与新街口闹市区仅数步之隔,却保留了一份难得的安详静谧,在长江路浓浓绿荫的围衬下,愈发雄壮稳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