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建于南宋末年,清末重修。大门门额题“西域先贤普哈丁之墓”。据传,普哈丁系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女婿阿里支系第16世裔孙。南宋咸淳年间(1265~1274)来扬州传教,德祜元年(1275)7月20日病逝于由天津南下的舟中。遵其嘱葬于扬州城东古运河畔高岗。内部建筑分寺院、墓域两部分,寺院包括礼拜堂和水房。墓域葬有普哈丁、法纳两墓亭及其他多人坟墓,墓碑上刻文:“宋德祐元年西域至圣一十六世后裔大先贤补哈丁;宋景炎三年西域先贤撒敢达,明成化元年西域大贤马哈谟德,明成化五年西域先贤贾玛鲁丁,明弘治十一年先贤法纳。”另有明代穆斯林的墓塔与坟墓。
建筑特色
普哈丁墓为阿拉伯式建筑,其平面呈方形,面积约14平方米,亭高3.5米。内部为圆拱顶,外部为四角攒顶式筒瓦顶。四面砖墙每面各有一拱门,墓在墓亭中央,上有五级矩形青石墓顶,四周刻有《古兰经》铭文。墓院入口通道内,立有光绪三十四年(1908)普哈丁传记的石碑《先贤历史记略碑》。在墓域中,有一堵大封顶式的矮墙上镶嵌有四通元代阿拉伯人的墓碑。系1927年拆除扬州南门外挡马楼时掘出,后移至此处。
历史来源
普哈丁墓园,俗名回回堂,位于扬州市区解放桥南堍、古运河东岸岗上。普哈丁,相传为穆罕默德圣人第十六世裔孙,南宋咸淳年间(1265-1274年)来扬州传教,此墓园原是专为安葬普哈丁的,后又陆续安葬了一些阿拉伯人。是一座典型的阿拉伯式建筑,初建于公元十三世纪的我国南宋时期,明永乐皇帝视墓园为国宝,下诏予以保护。清政府也对墓亭进行了多次修建,亭壁上还嵌有光绪三十四年重修墓园时建立的"先贤历史记略碑",碑文用汉字刻定,简要记叙了普哈丁在我国传教的情况。墓园坐东朝西,墓亭为阿拉伯制式。正门临河,门额刻石为"西域先贤普哈丁之墓"下署"乾隆丙辰重建"。门厅3楹南侧,为清真寺,面东南楹。沿石阶抵"天方矩矱"墓域门厅,厅3楹为四角攒尖顶。庭院中,有北轩、东轩各3楹。北轩附近建南北相对墓亭两座。亭后即普哈丁墓亭。亭平面呈方形,四壁设拱门,四角攒尖板瓦顶,内层呈拱球顶。墓葬于亭中央地下,地面用青石砌成五级矩形墓塔。
墓亭东北植有700多年树龄的银杏1株,老干虬枝,姿态奇特。整个墓园建筑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墓域,内有普哈丁墓及其他阿拉伯人的墓碑;第二部分为清真寺,是教徒们做礼拜的活动场所;第三部分为东郊公园。此外墓园里还集中保存了一些我国元代遗留下来的阿拉伯文墓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