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朴、原始性特征。
新化山歌不论长篇短制,都从现实生活中提取素材,提取生活的原型,构造诗化的情节和故事。
2、丰富多样性特征。
新化山歌可以粗略地划分为以下六个大类:(1)劳动歌。包括田歌、猎歌、樵歌、渔歌、采茶歌、伐木歌、滩歌、夯歌、号子等。田歌中的数量最多,一系列的劳动过程都有山歌。(2)生活歌。(3)仪式歌。(4)时政歌。(5)情歌。(6)历史传说歌。在表现形式和行腔特点上,除平腔(包括高腔)外,还有花腔、弹腔、波罗腔、滚板腔以及锣鼓山歌等多种演唱风格和表现形式。不管哪种山歌,起音都比湘南的客家山歌、湘西的盘歌、洞庭湖区的荆楚山歌都高,往往是一人起头众人和,歌声抬得山转水动。在句式结构上,有四句头、六句头、八句头和长段,也有七字式、五字式和长短相间式,演唱起来更是趣味无穷。
3、文学艺术性特征。
新化山歌虽系民间歌手的口头创作,没有过多的加工雕饰,但作者却巧妙地运用了诗歌中赋、比、兴、夸张等艺术表现手法。如:“小小菜园隔块墙,丝瓜苦瓜栽两旁。郎栽苦瓜苦想妹,妹栽丝瓜思想郎”(以物比人);再如:“板栗子开花一根线,去年想你到今年,去年想你犹小可,今年想你忘插田,耽误阳春大半年”(以物起兴);又如:“去年同哥喝杯茶,香到今年八月八,不信请到房中看,床头一朵茉莉花。送郎送到石山窝,手板捧水给郎喝,我郎喝了手板水,天干三年不口渴”(夸张)。这些手法的运用,使新化山歌达到了很高的文学艺术境界。
据专家考证,新化山歌起源于公元前3世纪以前的先秦,盛兴于7-13世纪(唐宋),流行于14-19世纪(明清)。新化是古梅山峒蛮的中心地带,10世纪前(宋代以前)为苗、瑶聚居地。至10-13世纪北宋开发梅山,汉族不断迁入,苗、瑶、汉多民族文化逐渐融合。在勤劳耕作之余、喜庆节日、婚娶祭丧之时,梅山先民常以山歌抒发感情,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梅山文化代表作——新化山歌。
新化山歌内容广泛,品种繁多。有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风俗歌、陶情歌、儿歌等。劳动歌有猎歌、樵歌、渔歌、田歌、挖山歌、采茶歌及各种劳动号子。
风俗歌如《资水滩歌》长达600多行,对资水滩多水险及沿岸山川地理、土产山货、风俗人情、船工生活作了生动的描绘。风俗歌如《闹洞房》、《打四门》、《劝赌歌》等,显得热闹、诙谐。有些风俗歌也反映了劳动人民的苦难,如《养女莫上锡矿山》、《资江十八滩》等。时政歌有《骂歌》、《颂歌》等。
山歌中数量最多、最脍炙人口的是被称为“陶情歌”的情歌。这类歌,从男女相识、初恋、相思、定聘到结婚以及婚外情等都有丰富多彩的表现,反映了年轻男女对封建礼教的诅咒反抗和对自由爱情的向往与追求。此外还有表现历史和民族的《峒事歌》、《宗师歌》以及生动活泼的《儿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