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市潮南区较大的水库——秋风水库,位于区境大南山北麓,是练江最大支流两英河上游控制性水库。库水面纵横3公里,控制集雨面积105平方公里,总库容6384万立方米。现土坝高28米、面宽6米、全长2049米;泄洪闸2座,最大泄洪流量452立方米每秒。
秋风岭水库位于潮南区西南部,因处原秋风岭村(已移)北侧而得名。建成于1959年11月,是汕头市大的一宗以拦洪蓄水为主,控制集雨面积105.1平方公里(含上游红场水库集雨面积),总库容6903万立方米,兼顾灌溉、供水、发电等综合利用的中型水库,建成以来,有效地治理了练江流域的水旱灾害,解决了下游10.2万亩农田灌溉和6个镇近50万人口的饮水问题,促进了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作为治理练江水旱灾害的主要骨干工程,40多年来发挥着拦洪蓄水、发电、灌溉、供水等综合效益。
历史上两英河中下游两岸水旱灾害频繁,降100多毫米暴雨,洪水往往冲决堤防,并泻入练江平原泛滥;遇旱则上游源流枯竭,加上练江咸潮上涌而致旱咸为害;历代的争水械斗,更是屡见不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群众迫切要求建设水库,人民政府把它列为议事日程,多次组织勘测。1952年土改时即已预留移民房屋与耕地;1956年6月,县党代会通过建设秋风水库的决议,并成立以郭春为主任(县委第一书记兼)的“筹建委员会”;1957年开展库区移民迁安工作;1958年7月,工程正式开工。由两英、司马浦、峡山、胪岗、和平、陈店、铜盂等一万多民工上工地,实行三班制日夜施工。当时县内大批工程同时上马,人力物资极度紧缺,但受益区群众表现极大积极性,一切服从水库建设需要。1959年9月12日的台风暴雨,洪水猛涨至38.38米高程,时土坝顶高程只达40.06米,风浪冲溅过坝顶,4000多干部群众不顾家中受灾,顶风冒雨抢险护坝,避免一场垮坝巨灾。1959年10月完成土坝,又组织2万多民工进行灌区渠道工程配套,至1960年夏,完成100多公里的干、支渠道配套。在水库建成以后的40多年间,水库多次进行加固、扩建与配套,主要有1964—1965年,建成坝后水电站供内涝地区电动排灌用电;水库扩建,土坝加高2米、面加宽4米以及灌区全面改建加固渠系与建筑物,使灌区达10.2万亩、水库校核标准达200年一遇。1975—1976年,将上金溪、利陂等水库27平方公里区间洪水,截引入秋风水库,通过圆山泄洪闸排出南海;上游兴建红场水库,使秋风安全标准达千年一遇校核。40多年来,累计(不包括南山截洪与红场工程)完成土方340多万立万米、石方11.5万立方米,投放劳力960多万工日,建成这座多种效用的枢纽工程,主要效益:控制区间105.1平方公里的山洪直接排出南海(占本县练江流域山地面积的三分之一),解除两英河洪灾,大大减轻练江涝灾,最大灌溉10万亩;回收上游红场3级水电发电尾水,改善坝后电站发电,成为县电网发电主力,累计4个梯级电站从投运至今已发电10223.4万千瓦时。此时还供县鱼苗场、养鳗场、布厂等生产用水,至1990年,累计提供生产与生活用水17.57亿立方米,发电用水14.68亿立方米。1991年又开工兴建受益练江片5个镇96个村的秋风自来水厂。该项工程完成后,作为粤东地区大的以水库为水源工程的供水系统,将南山清泉,通过输水管道网送给练江平原千家万户,改善50多万人民的饮用水源。秋风水库的经济效益、社会环境效益从此更加明显。
由于水库建设受当时历史条件限制,设计标准低,质量差,虽经多次加固、扩建与配套,主要建筑物仍存在不同程度的险患,2000年被测定为三类险坝。
为消除水库安全隐患,实现安全达标,2002年经省批准立项同意计划投入资金5266万元,按50年一遇洪水标准设计,100年一遇洪水标准校核进行除险加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