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直属于教育部,由教育部与北京市共建,位列国家首批“双一流”(A类)、“211工程”、“985工程”,为世界大学联盟、国际应用科技开发协作网、亚太国际教育协会、京港大学联盟成员,入选国家“强基计划”、“111计划”、“2011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学校的前身是1937年诞生于抗日战争烽火中的陕北公学,以及后来的华北联合大学和北方大学、华北大学。
学校以“国民表率、社会栋梁”为人才培养目标,充分发挥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在全国高校数量多、门类全、综合水平高的优势,积极培养高素质、高层次的理论型、管理型优秀人才,培养“人民共和国的建设者”。从陕北公学至今,学校共培养了近30万名高水平的优秀建设者和各行各业、各个层面的领袖人才,其中既有许多成就卓著的专家学者,又有许多闻名遐迩的企业家,政绩斐然的党政军高级领导干部,以及卓有建树的新闻、法律、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工作者。
中国人民大学本科招生章程 (2024年实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保证学校本科生招生工作顺利进行,切实维护学校和考生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等相关法律、教育部有关规定和《中国人民大学章程》,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定本章程。
第二条 我校全称为中国人民大学,是国家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是教育部直属的综合性、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注册地址为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邮编100872。
第三条 我校中法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由我校与法国索邦大学、保罗瓦莱里大学、KEDGE商学院共建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是隶属于我校的非独立法人办学单位,按照单独学校代码(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招生,办学地点在我校苏州校区,地址为江苏省苏州市仁爱路158号,邮编215123。
第四条 我校凭借鲜明独特的专业优势、雄厚的教学科研实力,培养包括普通本科生、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及各层次的国际学生等在内的各类人才。校本部和中法学院培养的本科生,毕业时所颁发学历证书和学位证书的学校名称均为中国人民大学,证书种类均为普通高等教育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
第五条 我校全面贯彻实施高校招生“阳光工程”,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综合衡量考生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素质,择优选拔人才。
第二章 组织机构
第六条 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全面领导学校本科生招生工作;本科生招生工作小组为招生工作领导小组下设机构;招生就业处为学校本科生招生工作的执行机构;本科生招生工作委员会为招生工作领导小组下设的本科生招生咨询机构。
第七条 本科生招生工作实行上级主管部门、内部和第三方多重监督机制,在教育部、学校纪检监察机构和社会各界的监督下开展工作。
第三章 招生计划
第八条 按照教育部分省(区、市)分专业招生计划编制和管理工作要求,我校以服务国家发展、突出优势特色、与人才需求联动为原则,安排招生来源计划。
第九条 我校本科生招生分省(区、市)分专业招生计划(含各招生专业或专业类选考科目和报考要求),由各省(区、市)招生考试机构向社会公布。
第十条 我校根据在各省(区、市)的招生计划和生源分布情况确定调档比例,顺序志愿投档的批次原则上不超过120%,平行志愿投档的批次原则上不超过105%。
第十一条 我校预留少量计划,用于调节各地统考线上生源的不平衡。预留计划不超过招生计划总数的1%。
第十二条 预留计划使用时,坚持规范有序、质量优先的原则。
第四章 招生类型及录取规则
第十三条 我校普通本科层次的招生包括普通本科生和其他类型招生。其他类型包括强基计划、国家专项、高校专项计划(新路引航专项计划)、民委专项、外语类保送生、艺术类、内地西藏高中班、内地新疆高中班毕业生计划、新疆协作计划(民考汉)、港澳台侨生等。其中,报考强基计划、高校专项计划(新路引航专项计划)、外语类保送生、香港中学文凭考试、澳门保送生、台湾高中毕业生等招生类型的考生需根据招生简章要求,参加我校组织的校考测试。
第十四条 投档时,在安排分省(区、市)招生计划的招生项目中,对教育部和各省(区、市)教育主管部门规定的全国性政策性加分,我校认可考生其中最高一项加分,且最高不超过20分。所有高考加分项目及分值均不适用于强基计划招生。
第十五条 对于符合我校录取标准的考生,我校按照投档成绩排队顺序进行录取。高考改革省份投档考生须满足我校选考科目要求。投档成绩相同时,按各省(区、市)确定的平行志愿同分排序细则进行录取;同分排序后仍完全相同的,我校将使用预留计划录取。
第十六条 确定录取专业时,不设置分数级差。考生分科类(或选考科目或首选科目组)按投档成绩排队,从高分到低分按照各专业招生计划录取。投档成绩相同时,按各省(区、市)确定的平行志愿同分排序细则录取。
第十七条 所填专业志愿都无法满足的考生,如果服从专业调剂,将调剂到招生计划尚未完成的专业。所填专业志愿都无法满足又不服从调剂的考生,作退档处理。
第十八条 我校在内蒙古自治区采取分数清的录取规则。
第十九条 按照顺序志愿投档的批次,在第一志愿考生生源不足的情况下,我校可接收非第一志愿考生。
第二十条 我校执行教育部、原卫生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及有关补充规定。艺术类绘画、设计学类专业要求非色盲。
第二十一条 我校英语、俄语、日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专业只招收全国统一高考科目中外语为英语语种的考生;法语(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只招收英语或法语语种的考生。
第二十二条 报考外语类专业的考生,如所在省级招生考试机构组织外语口试,考生须参加口试且成绩合格。外语类保送生无此项要求。
第二十三条 各类型招生录取办法,按照教育部等国家相关部门的规定、我校本年度相关类型招生简章及合格生公示等规定执行。内地西藏高中班、内地新疆高中班毕业生计划、新疆协作计划(民考汉)及国家民委专项计划的编报及招生录取工作在教育部民族教育司领导下进行。
第二十四条 我校艺术类在各省份艺术类平行志愿投档批次,按照分省分专业分科类招生计划进行择优录取。此外,我校绘画专业要求考生高考文化课成绩(含政策性加分)须达到所在省份艺术类录取控制线,艺术类专业省级统考成绩达到省级统考合格线且总分不低于满分的85%;设计学类专业要求考生高考文化课成绩(含政策性加分)须达到生源所在省份第一批本科录取控制分数线(合并本科批次的省份为不低于特殊类型招生录取控制分数线),艺术类专业省级统考成绩达到省级统考合格线且总分不低于满分的80%。
第二十五条 我校提前批外语类专业(不含国家专项及安排在提前批录取的其他类型招生项目)及中法学院各专业录取的新生,入学后转专业范围限定为招生专业所在学院。我校提前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共产党历史专业录取的新生,入学后转专业范围限定为上述两个专业。
第二十六条 新生入学后,我校统一组织实施新生复查。对于复查不合格的新生,将按照《中国人民大学新生入学资格复查管理办法(试行)》(2022—2023学年校办字28号)进行处理。
第五章 其他
第二十七条 学费标准:外语类专业每学年6000元,艺术类专业每学年10000元,中法学院相关专业为每学年70000元,其他专业均为每学年5000元。住宿费标准:根据住宿条件的不同收取不同标准的住宿费用,一般为每学年650~1200元;中法学院学生住宿费在国内期间为每学年2200元,在法国期间按照法方高校标准执行。如遇国家或上级调整本年度相关收费标准,我校将按照新规定执行。
第二十八条 我校学生资助工作坚持“全方位关心、多元化资助、分层次实施、保重点对象”的工作思路,工作中助困与育人相结合,不断创新丰富资助工作形式,拓展资助渠道,整合资助资源,确保资助标准和资助对象精准,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全面保障。电子邮箱:zizhuban@ruc.edu.cn。
第二十九条 阳光招生咨询热线:400-0123-517,纪检监察机构监督电话:010-62513046,阳光招生信息平台网址://rdzs.ruc.edu.cn,电子信箱:zsb@ruc.edu.cn。各省(区、市)招生组联系方式详见阳光招生信息平台。
附 则
第三十条 本章程通过我校阳光招生信息平台向社会发布,对于各类媒体节选公布的章程内容,如理解有误,以我校公布的完整的招生章程为准。
第三十一条 我校以往有关招生工作的政策、规定如与本章程相冲突,以本章程为准,原政策、规定即时废止;如遇国家法律、法规、规章和上级有关政策变化,以变化后的规定为准。
第三十二条 本章程解释权属于中国人民大学招生就业处。
第三十三条 本章程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本章更新于2024年5月,最新章程以官网为准。
名称 | 专业特色 | 学科门类 | 专业类别 | 学制 |
法学 |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重点一级学科 | 哲学 | 哲学类(本) | 四年 |
新闻学 |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重点学科 | 文学 | 新闻传播学类(本) | 四年 |
工商管理 |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重点一级学科 | 管理学 | 工商管理类(本) | 四年 |
财政学 |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重点学科 | 经济学 | 财政学类(本) | 四年 |
统计学 |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家级特色专业 | 理学 | 统计学类(本) | 四年 |
档案学 |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重点学科 | 管理学 | 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类(本) | 四年 |
国民经济管理 |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世界一流学科 | 经济学 | 经济学类(本) | 四年 |
马克思主义理论 |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家“双一流”建设重点学科 | 法学 | 马克思主义理论类(本) | 四年 |
社会学 |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家级特色专业 | 法学 | 社会学类(本) | 四年 |
宗教学 | 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重点学科 | 哲学 | 哲学类(本) | 四年 |
中国人民大学是一所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综合性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现有39个学院(书院),设...
根据2022年公布的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大学名单可知,中国人民大学双一流学科有哲学、理论经济学...
2001年以来学校共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北京市社科规划项目等各级各类项目1.67万余项,共获得经费31.12亿余元,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立项数居全国高校第一位、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攻关项目立项数位居全国前列。学校教师发表的学术论文数量持续增长,2004至2018年,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收录学校论文数量连续15年保持全国高校第一。自2010年起,学校共有31部学术专著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位居全国高校第一。
中国人民大学是中国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资料中心、信息中心和图书出版中心。学校图书馆收藏纸质图书436.7余万册,电子图书452.28万册,并设有“教育部文科文献信息中心”。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是新中国最早从事人文社会科学文献搜集、整理、编辑、发布的信息资料提供机构,公开出版发行人文社会科学领域148种期刊和六大系列数据库产品,编辑的年度报刊资料索引是中国四大文献检索索引之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建立的第一家大学出版社,是中国高等学校文科教材和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理论著作的重要出版基地。
中国人民大学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北京市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首都劳动奖状”、“北京市教育创新先进单位”、“首都文明单位标兵”、北京高校“十佳美丽校园”、“首都城市环境建设样板单位”、教育部“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平安校园示范校”、“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奖特等奖”、“首都城市环境建设样板单位”、“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工人先锋号”等荣誉称号。
学校的前身是1937年诞生于抗日战争烽火中的陕北公学,以及后来的华北联合大学和华北大学。
1949年12月16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第十一次政务会议根据中共中央政治局的建议,通过了《关于成立中国人民大学的决定》。
1950年10月3日,以华北大学为基础合并组建的中国人民大学隆重举行开学典礼,成为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
1954年,学校被确定为以社会科学为主的综合大学和首批全国重点大学。
1956年,中国人民大学已经发展成为一所以培养马列主义师资和财经、政法干部为主的综合性大学。
1960年,学校被中央确定为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
1966年开始的“文革”给中国人民大学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大批干部、教师遭到批斗,各级党政组织陷于瘫痪,全部教学、科研工作被迫停止。
1970年10月,北京市革命委员会通知中国人民大学停办,中国共产党亲手创办的、具有30多年光辉历史和优良革命传统的中国人民大学被解散了。
1978年3月,中共中央指定成仿吾、郭影秋负责筹备恢复中国人民大学的工作。7月7日,国务院发文重申:中国人民大学是一所综合性的社会科学大学,恢复中国人民大学对于加强马列主义社会科学理论人才、经济管理人才和高等学校政治课师资的培养工作,都具有重要作用。
1996年12月,学校入选国家首批“211工程”高校名单。
1999年,入选第一批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2010年4月,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2001年,学校被确定为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2007年,入选第一批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立项学校。
2009年,中央组织部、教育部确定中国人民大学为首批全国干部教育培训高校基地。
2012年11月,学校入选教育部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
2013年5月,被确定为首批民政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训基地。
2014年9月,学校入选教育部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
2017年9月,中国人民大学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
2019年9月,学校成为中国人工智能教育联席会创始成员、理事单位。
2020年10月,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教育部确定为2020年度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
2021年4月24日,中国人民大学网络空间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在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举行揭牌仪式;5月8日,中国人民大学国家中小企业研究院揭牌成立。
2021年9月26日,中国人民大学在国家发改委的指导与支持下,组建成立了共同富裕研究院;统筹全校优势资源,成立全国高校首个双碳研究院,与两家国家高端智库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和中石油经研院合作共建“碳中和研究中心”;依托双方优势,与中信证券联合成立国有经济研究院。
2021年11月29日,中国人民大学物理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被教育部确定为第三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2021年度)。
2022年,中国人民大学“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计划招生20人。
2022年2月21日,从北京城市副中心2022年投资暨重大工程专题发布会上获悉,中国人民大学通州新校区一期计划于2023年9月建成投入使用,首批8000名学生届时将入住新校区。
2022年2月27日,中国人民大学交叉科学研究院(简称交叉院)揭牌仪式暨首届交叉科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
2022年4月25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国人民大学,先后走进思政课智慧教室、博物馆、图书馆,了解学校促进思政课教育改革创新、学校历史沿革、教学科研成果、加强文献古籍保护利用和促进理论研究成果转化应用等情况,并主持召开师生代表座谈会。
2022年8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研究中心在中国人民大学正式揭牌成立。
2022年12月5日,中国人民大学发布消息称,该校新成立两大学院,分别为中共党史党建学院和纪检监察学院。
2022年12月10日,中国人民大学祖国完全统一研究中心成立。
当地时间2023年2月20日,由西南大学牵头,联合中国人民大学、山东大学和四川大学等国内高校,与希腊雅典大学、佩特雷大学、亚里士多德大学和克里特大学共同合作成立中希文明互鉴中心。
2023年3月19日,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党建学院成立。
2023年3月28日,中国人民大学联合发起组建国际传播学会中国理事会成立。
2023年4月8日,中国人民大学等九所大学的相关创意写作机构联合成立“中国大学创意写作联盟”。
2023年5月20日,延安十三年与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在中国人民大学成立。
以上信息源自官网,数据截止至2023年6月,请以官网为准!
排序 | 著名校友 | 成就 |
1 | 黄达 | 中国著名的经济学家,教育家,中国金融学的主要奠基人,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获得者 |
2 | 陈共 | 中国杰出经济学家、财政学家、教育家,新中国财政学科的重要奠基人,“中国财政理论研究终身成就奖”获得者 |
3 | 洪道德 | 中国著名刑法学专家 |
4 | 王小波 | 中国当代学者、作家 |
5 | 郑雄伟 | 著名国际经济学家、著名国际活动家,亚太总裁协会全球执行主席 |
6 | 刘强东 | 京东商城创始人兼CEO,2015年获《财富》“全球50位最伟大领导者” |
7 | 宋丽萍 | 《证券市场周刊》的主要创办人之一 |
8 | 郭晶晶 | 前中国跳水队运动员,世界冠军,奥运冠军 |
9 | 吴敏霞 | 中国女子跳水运动员,中国历史上首位女性奥运“五金”冠军,奥运全球个人成绩榜排名第一位的中国运动员,被英媒BBC评价为“传奇运动员” |
10 | 林跃 | 中国跳水队运动员,奥运会冠军 |
中国人民大学是一所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综合性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 1950年10月3日,以...
中国人民大学前身是1937年成立的陕北公学,1950年10月3日,以华北大学为基础合并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