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介绍
越西县是古南方丝绸之路要塞,远在“大禹治水”的年代,越西即是九州之一梁州的地域。北周天和三年(公元568年)置邛部县,至隋唐、宋为邛部川,元为邛部州,明为越嶲卫,清为越嶲厅。民国初改为越嶲县,1959年经国务院批准越嶲县更名为越西县。越西贡椒种植历史久远,且历来作为进贡之物,《汉书》记载:“汉武帝平定西南夷,命邛、笮君长皆来贡献。邛、笮候即以土产椒红为贡”,《后汉书·公孙述传》、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元志》、《凉山志》、《宋史?本纪第五》、《巴蜀史志?古代民族》等都一一记载了越西地区所产花椒是远近知名的贡品以及与汉族地区进行商品交换的重要物资。其中,《元志》、《凉山志》、《宋史?本纪第五》记载花椒是邛部川进贡北宋太祖、太宗的土物,可见越西种植花椒距今已有1000多年。 越西贡椒属南方丝绸之路正路花椒,又叫背娃娃椒、子母椒,因其椒粒上并蒂附生一至二粒未受精发育的小红椒,尤如子母连蒂而得名,俗称“娃娃椒”,是越西的特有品种,其果实油重粒大、芳香浓郁、色泽红润、香麻可口、麻味纯正的独特风味享誉川内外,久负盛名,是川味正宗调料佳品。1979年,越西贡椒在广州博览会上脱颖而出,一举夺得同类产品质量评比第一名。2006年四川省第二届冬季旅游发展大会凉山特色绿色农产品展会上,越西贡椒获优质奖。 越西县各民族的饮食习惯、特色美食都与芳香浓郁、麻味纯正的越西贡椒分不开。越西贡椒是当地彝族接待客人时,拌砣砣肉、煮酸菜汤、烤羊排、烤牛排、烤乳猪、烤鱼等必不可少的调味佳品;越西贡椒的香、麻也是四川饮食风味的一大特色,为厨师所广泛应用。“质优、味醇、色鲜”的越西贡椒成为首选馈赠佳品。 同时,越西贡椒还是当地彝族敬神祭祀的用品。每年农业三月底,农作物播种完时,越西彝族都要用花椒水和蒜水一起,请“毕摩”( 念经的祭师)祈祷,并洒在自家住房和畜圈内外,表示一年已开始,用花椒水和蒜水驱赶骚扰他们家的魔鬼和疾病,祈求家人幸福安康,家畜兴旺发达,五谷丰收。 经上千年积淀,越西贡椒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和青睐,产品远销省内外,市场价高出同类产品5至10元。近年来,每当花椒成熟时节,外地客商纷至而来甚是热闹。今年,越西贡椒每公斤市场价达90元以上,越西晓江农特产业发展公司对特级产品包装后每公斤售价高达480元 ,供不应求,形成了强烈的竟争优势。 目前,越西贡椒产值占全县全年林业总产值的15%,越西县委、县政府已将花椒生产列入了当地“六大产业”发展之一,2010年与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共同完成了《越西贡椒产业发展规划》,计划2011年—2020年规划发展20万亩贡椒基地。
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历史因素
越西县主要地貌以中高山和少量沟谷平坝为主,山地面积占90%以上,地势南高北低,由南向北倾斜,境内海拔差较大,大约为1000-2000米。产地土壤质地疏松,轻壤至沙壤,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为 1.8 %, pH值6-7.5,酸碱适中,适应花椒生长。境内水源丰富,水质良好。越西县气候属康定雅江暖温带与西昌巴塘亚热带气候的过渡带,以北亚热带气候为主,具有气候凉爽,雨量充沛,干雨季分明,年温差小,日温差大,立体垂直气候特征明显等特点。年均气温为11.3-13.3℃,≥10℃的年有效积温达3915.7-3200℃,平均年降水量1017-1113mm,主要集中在6-10月,日照时间长,年日照时数达1612.9-1860小时,无霜期225-248天,特别是气温稳定通过5℃的初日在于2月下旬,春季气温回升快,引起椒树开花早,椒果成熟快,7中旬至8月上旬就可采收。
地域范围
越西县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凉山州北部,地处青藏高原东缘,属大凉山山系。越西贡椒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为越西县境内34个乡镇所属的229个行政自然村,海拔幅度1200—2600米,地理位置北纬28°20′-28°53′,东经102°24′-102°44′之间。保护面积2.26万公顷。
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感官特征:越西贡椒食用部位为干燥果皮,其鲜果为球形,缝合线明显,果皮鲜红色,皮色艳丽有光泽,油胞较大,椒粒基部常骈生一至二粒未受精发育的小红椒。干果颜色紫红至暗红色,香味浓郁、麻味纯正。
(2)内在品质指标:越西贡椒挥发油≥4.0%、酰胺类物质≥24mg/g。
(3)安全要求:符合NY 5323-2006《无公害食品 香辛料》标准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