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始建于1923年,前身为志成中学。1945年改名为“北京市私立新生中学”;1952年更名为“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李大钊、邓萃英等建校董事们提出的办学宗旨是:“改变民族落后,发展教育事业,培养栋梁之才,有志者事竟成”,这种“为中华之崛起而教书”的情怀成为三十五中的文化血脉。
在多年的传承与创新中,学校积淀形成了“励精图治,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有志者事竟成”的志成精神,培养了宋平、王光英、李锡铭、王光美、邓稼先、王岐山、陶西平等优秀人才,成为一所特色鲜明的示范性学校。
截止2019年,学校有市级骨干教师6人,区级学科带头人18人,市级特级教师1人,高级教师60余人,研究生学历8人
校徽
校徽外形是圆形,图中下部是“北京三十五中”校名,其两侧延伸的线条象征跑道,体现使学生德智体发展的办学理念。篆书“志成”二字表明学校的前身是北京私立志成中学校。篆字下面用线条勾勒的建筑是伴随三十五中90余年的志成楼,是学校的标志性建筑,体现志成后人对“有志者事竟成”这一志成精神的传承。
校标
校标外形是具有中国民族文化特色的印章,由“35”和“中”字变形组合而成。“3”形似和平鸽,代表希望与梦想;“5”形似脸谱,代表文化与传承;“中”形似起跑线,代表奋斗与激情。
校训
诚真勇毅 勤美严实
诚:真诚,真心实意。《易经·乾》:“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意思是说,修习文辞和言行,确立至诚的心志,便是立业的根基。
真:真实,不虚伪。
勇:有勇气,有胆量。《论语·宪问》:“勇者不惧。”意思是勇敢的人不惧怕。
毅:坚强,果敢。《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意思是读书人不可以不弘大刚毅,因为他负担沉重而道路遥远。
校歌
《北京三十五中校歌》
作词:陈奎及谱曲:龚耀年
在那峥嵘岁月,先辈创造知识摇篮,
哺育中华儿女,燃起救国的火焰。
从志成到新生,诚真勇毅留史篇。
三十五中继往开来,锤炼英才向明天。
迎着时代呼唤,我们升起青春风帆,
要做热血儿女,勤学励志不怕难。
为中华的昌盛,师生员工勇攀登。
诚真勇毅勤美严实,报效祖国向明天。
《志成中学校歌》
作词:吴鉴 作曲:李惠年、汪德昭
心理建设,能知能行,有志事竟成。
志成中学,乐育群英,致世界光明。
愿我青年,努力奋斗,作民族干城。
作建设者,作科学家,有志竟成。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世界趋大同。
民族落后,理想成空,何能成霸雄。
愿我同学,志为贤能,民族日益隆。
并肩列强,有志竟成,世界大同。
并肩列强,我武维扬,民族其永昌。
锻我体格,志壮气刚,组织坚如钢。
志成同学,国耻勿忘,开疆追汉唐。
国威既张,扶弱抑强,民族永昌。
1923年,杨泽民等九位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毕业生创建“京师私立志成中学校”,李大钊等任志成中学建校董事,校址选定在机织卫3号。
1925年,学校设立广宁伯街分校。
1926年,学校与邵章、金问泗先生所办民正中学合并,学生二十余人分别编入第三、四两班。
1927年,因机织卫3号校舍房租昂贵,无力缴纳而致拖欠,学校不得已全部搬至机织卫2号,即原民正中学校址处。同年,学校又迁至宣武门外储库营四川会馆。
1928年,学校又迁址于西城二龙坑小口袋胡同19号路南。
1931年,学校参加“北平私立中学联合抗日雪耻会”,并致电国民党政府要求对日宣战。
1932年,学校添办女部,选址丰盛胡同5号(原河北工商厅旧址)。
1936年,学校开设军事实习、女生救护及汽车维修、通讯、公安、政治训练、公民、史地课等,并由学校购置无线电报机,聘请军事教官直接教授。
1937年,“七七事变”,北平沦陷,学校校长吴鉴及部分教师来到四川重庆,创办志成中学四川分校。
1949年,学校改名为“北京市新生中学”,合并五所学校,即志成男校、志成女校、中大附中、法勤中学、惠童女职。
1950年,学校拆分成三校,即新生中学(原志成男校)、新生女中(原志成女校)、新英中学(原中大附中),各校分设组织领导机构,分别进行管理。
1952年,学校正式定名为“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
1978年,学校被北京市教育局认定为北京市西城区重点中学。
2001年,学校与北京市第一一二中学合并,形成一校两部办学格局。
2005年,学校被北京市教委认定为北京市示范性普通高中。
2012年,学校成立国际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