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是一个锦绣壮美,资源丰富,齐鲁大地历史文化积淀丰富而久远,历史悠久的省份。那么在山东这个齐鲁文化悠久的省份里,山东有哪些传统文化呢?下面本文maigoo编辑从山东饮食文化、结婚习俗、禁忌、传统戏剧、曲艺、美术、技艺以及山东建筑风格、宗教等方面,带大家了解山东粗犷豪放而闻名的鼓子秧歌;著名年画杨家埠木版年画;古老声腔的柳子戏;驰名海内外的潍坊风筝等山东特色传统文化。
山东地近京津,受京津影响和影响京津都较深刻,饮食风俗属于北方类型。山东各地烹调技艺各有所长,一般认为鲁菜内部分为两大派系,为济南菜和胶东菜,分别擅长肉类和海鲜。有时也分为三大派系,另加上孔府菜。另外,鲁西、鲁北擅烹禽蛋菜,泰安则有以豆制品为主要原料的素菜,鲁中地区则有颇具齐国遗风的肉鱼菜肴。各地风味特色经过长期的历史互有影响。 山东名吃:九转大肠、爆炒腰花、糖醋鲤鱼、葱烧海参、油爆双脆、四喜丸子、德州扒鸡、糟溜鱼片等。【了解详情】
山东的婚姻民俗,基本上是沿传统的“六礼”传承、变异而来。即使有所变通,总不脱议婚、订婚、迎娶等程序。所谓“六礼”,分别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项。当代婚礼,新旧互见,订婚、迎娶仪式趋向简单,婚礼形式渐渐多样,纳聘、送礼之风则盛于从前,婚嫁资费动辄成千上万元,甚至多达十万元、数十万元或更多。
山东传统结婚流程:议婚→订婚(传小启、传大启)→备喜(送日子、新房、嫁妆、嫁衣、送喜礼、填箱、请总管、定大客、下催妆、送嫁妆、上头、开脸、搬客、暖嫁、控食、离娘饭)→迎娶→拜堂→入洞房→坐帐→宴客→赶喜→合卺→闹房→请安、庙见→回门→叫媳妇。【了解详情】
山东境内存在着很多禁忌,主要表现在日常生活、岁时节日、人生仪礼和生产经营等方面。如在大年初一当天,莒南忌推磨,忌挑水,忌扫地,忌打人骂人。年轻人结婚做被褥忌用“不全”之人(即寡妇、无儿或无女者)。姑忌娶亲姨、嫂忌送亲,有所谓“姑不迎,姨不送,嫂子送了穷光腚”之说。 孕妇忌在娘家生孩子,说什么“沾了娘家的草,一辈子过不好”。搬家当天不可骂小孩、不可生气等。【了解详情】
山东梆子又名“高调梆子”,简称“高调”,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它起源于山陕一带的梆子腔,梆子越太行而入山东,最初流行至菏泽,形成曹州梆子;继而东行,形成汶上梆子。其腔音乐属板腔体,板式、曲牌繁复。演唱既生动又平易,具有高亢奔放、刚劲激越、婉约和谐、舒展明亮的风格特征。表演程式丰富而又规范,注重技巧,动作粗犷,架式夸张,各行当的表演自具特点,争奇斗巧,异彩纷呈。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了解详情】
吕剧原名“坐腔扬琴”、“化妆扬琴”,系在山东琴书基础上吸收民间花鼓、小曲、腔等发展演变而成,流行于山东和江苏、安徽部分地区。吕剧唱腔音乐系由民间俗曲演化而来,属于典型的板腔体结构,由“四平”、“二板”等调式和部分曲牌构成,曲调简单朴实,优美动听,自然顺口,易学易唱,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在流行地群众中有“拴老婆橛子”的美誉。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了解详情】
柳腔形成于山东省即墨市西部大沽河流域,在山东半岛广泛流传,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它系由民间说唱“本肘鼓”演变而成,早期没有曲谱,使用“溜腔”演唱,后即以同音的“柳”字代替“溜”,称为“柳腔”。柳腔音乐体系中有曲牌46个、锣鼓点33个,其母曲“花调”和“悲调”体现着这一剧种唱腔音乐的独特风格。柳腔清新质朴,风趣生动,受到流传地群众的热烈欢迎,被誉为“胶东之花”。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了解详情】
泰山皮影戏是山东皮影戏的重要代表之一,声腔种类丰富,它不仅继承了早期山东皮影的“摩调”,还广泛吸收泰安当地流行的其他民间戏曲唱腔,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声腔体系。其人物形象造型多借鉴泰山民间剪纸和传统戏曲脸谱,逐步形成了带有鲜明地域特点的脸谱系列。泰山皮影戏是泰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融泰安民间美术、音乐、戏曲为一体,在民俗及地方历史文化等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夹弦又名“两夹弦”,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戏曲剧种,广泛流行于苏、鲁、豫、皖四省,因主要伴奏乐器四胡的四根弦分别夹着弓上所系的两股马尾演奏而得名,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其主要特点是演唱时真、假嗓音相互交替。曲牌多取自民间音乐,许多仍保留着较为原始的状态。二夹弦板式丰富,音乐风格细腻,富于地方特色,擅演反映民间生活的“三小戏”,题材多具现实性。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了解详情】
山东其他著名传统戏剧:京剧、柳子戏、四平调、五音戏、茂腔、蓝关戏、沾化渔鼓戏、定陶皮影、济南皮影戏、一勾勾、莱芜梆子、枣梆、鹧鸪戏、柳琴戏、大弦戏、大平调等。
梁祝传说自1600年前的晋代形成以来,主要流传于宁波、上虞、杭州、宜兴、济宁、汝南等地,并向中国的各个地区、各个民族流传辐射。在流传的过程中,各地人民又不断丰富发展传说的内容,甚至还兴建了众多以梁祝传说为主题的墓碑和庙宇等建筑。此外,梁祝传说还流传到朝鲜、越南、缅甸、日本、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其影响之大在中国民间传说中实属罕见。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了解详情】
姜女的形象使人们认识到古代妇女的善良性格和战争带给人们的悲惨苦痛,表达了古代人民对战争的厌恶之情。孟姜女的故事在博山世代流传,“孟姜女哭长城”的民歌至今仍在博山民间传唱。西汉以前形成的“悲歌哀哭”这一与孟姜女传说有关的民俗,在博山民众中被一代代传承下来,至今博山中老年妇女仍是长歌代哭,以孟姜女传统曲调来寄托哀思。孟姜女式的哭腔在农村广泛流传,可以说形成了一种哭文化。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了解详情】
董永传说是我国广为流传的四大民间传说之一,最早载于西汉刘向的《孝子传(图)》。山东董永传说主要流传在山东省博兴县境内。董永传说含有丰富的历史、文学意蕴,能为相关历史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形象资料。该传说所宣扬的孝文化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了解详情】
山东省蓬莱市是一座依山傍海的历史文化古城,这里的自然条件与人文环境孕育了丰富多彩的八仙传说。八仙过海传说把独具特色的“仙文化”与浓厚的世俗人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是脍炙人口的山海传奇,它不畏艰险的开拓精神深刻影响着广大民众。八位仙人分别是世俗社会不同阶层的代表,八仙传说具有浓郁的人文色彩和地域风格,为民间文艺、工艺美术等各种艺术形式作品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了解详情】
山东省其他著名传统戏剧:尧的传说、牛郎织女传说、徐福传说、陶朱公传说、麒麟传说、秃尾巴老李的传说、崂山民间故事、崂山民间故事、舜的传说、庄子传说、柳毅传说、牡丹传说、泰山传说、胡峄阳传说、孟母教子传说等。
诸城派古琴艺术又称“琅琊派古琴”,形成于19世纪中叶,经几代琴家的探索发展,逐渐形成了一个具有鲜明艺术个性和特定曲目传谱的古琴流派。诸城派是中国古琴艺术的代表性流派之一,其代表人物有王溥长(既甫)、王雩门(冷泉)、王作祯(心源)、王露(心葵)、王宾鲁(燕卿)等,人称“诸城琴史五杰”。诸城派古琴艺术曾在我国琴坛产生过重要影响,是我国近代琴坛上一支融古开今、别具一格的古琴艺术流派。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鲁西南鼓吹乐是一种以唢呐为主奏的民间器乐,它以嘉祥鼓吹乐为典型代表,主要分布在山东省济宁、枣庄、菏泽三市及周边地区。鲁西南鼓吹乐主要依赖节日庆典、婚丧嫁娶等民俗活动而存在,目前已经逐步扩展到大型节日联欢、开业庆典、参军升学、丰收喜庆等场合的演奏。其风格独特,质朴豪放,高亢激昂,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得到专家和广大群众的喜爱。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了解详情】
山东省其他著名传统音乐:聊斋俚曲、邹城平派鼓吹乐、长岛渔号、鲁南五大调、鱼山梵呗、崂山道教音乐、泰山道教音乐、胶东全真道教音乐、腊山道教音乐、菏泽弦索乐等。
鼓子秧歌分布在今山东鲁北平原的商河地区,是山东三大秧歌之一。鼓子秧歌舞者众多,组织严密,形式完整,舞技健美,气势磅礴,蕴藏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富有浓郁的时代气息和鲜明的地方特色。鼓子秧歌的继承与发展,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研究价值。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了解详情】
龙灯扛阁流传在临沂市河东区九曲街道三官庙村,至今已有一百七十多年的历史,是一种龙舞和扛阁结合在一起表演的广场舞蹈。一般在春节期间表演。因表演粗犷奔放、气势宏大,一直受到当地百姓的喜爱。2011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山东大鼓是中国北方现存最早的曲艺鼓书暨鼓曲形式,相传形成于明代末期,已有三百五十多年的历史。山东大鼓历史悠久,音乐唱腔独特,节目蕴藏丰富,地方色彩浓郁,它直接促发了山东快书的形成,并对“乔派”河南坠子和西河大鼓等的形成与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20世纪后期以来,山东大鼓逐渐趋于衰落,现在仅有少数演员还能演出,亟待扶持保护。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了解详情】
山东琴书是山东重要的地方曲艺品种,又称“唱扬琴”或“山东扬琴”。它源于明代中期鲁西南菏泽(古曹州)地区兴起的民间小曲自娱演唱形式“庄家耍”。其表演为多人分持不同乐器自行伴奏,分行当围坐表演,以唱为主,间有说白或对白。所采用的都是生活中的俗言俗语,比喻巧妙,生动韵味,独具匠心。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了解详情】
山东其他著名传统曲艺:山东大鼓、莺歌柳书、端鼓腔、山东花鼓、胶东大鼓、山东快书、山东落子、端鼓腔、山东花鼓等。
聊城地区是中国杂技的发源地之一。聊城杂技历史悠久,艺人辈出,逐渐形成了富有齐鲁特色的杂技行业文化体系。其主要包括马戏、魔术、表演三大种别,重视腰腿顶功,突出新、难、奇、美、险,艺术风格朴实、英武、粗犷,素有齐鲁英豪之称,深受广大群众喜爱。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了解详情】
蹴鞠又名“蹋鞠”,就是用脚踢球,它是中国一项古老的体育运动,有直接对抗、间接对抗和白打三种形式。蹴鞠流传了两千三百多年,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故都临淄,在汉代获得较大的发展,唐宋时期最为繁荣,从元明时期开始走向衰弱,清代主要在民间流行。蹴鞠对现代足球的产生具有重要的影响。20世纪以来,由于受到战争、灾害等原因的影响,蹴鞠活动已越来越少见。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了解详情】
螳螂拳是一种模仿螳螂动作演变而来的传统拳术,在山东胶东地区广为流传。螳螂拳在它产生的数百年里,经过历代武术家的总结提炼、创新发展,逐渐形成了特色鲜明、长短兼备、刚柔相济、勇猛快速、实用性强的独特风格,主要有太极螳螂、梅花螳螂、七星螳螂、六合螳螂、小架螳螂等流派。其中太极螳螂、梅花螳螂、小架螳螂在栖霞比较流行。2011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了解详情】
宁津杂技流行于鲁北地区,至明代达到鼎盛,鲁北因此成为全国杂技的汇聚地和活动中心。宁津杂技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各具特色的门类和派别,演出规模和范围日渐扩展,以“惊、险、奇、美”的艺术特点闻名遐迩,《蹬板凳》、《舞中幡》、《小花旦抖空竹》等节目深受国内外观众喜爱。1995年,宁津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杂技)之乡”。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们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到杂技团吃苦,宁津杂技传承人随时有链条断裂的危险,亟待保护。【了解详情】
山东其他著名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查拳、佛汉拳、孙膑拳、肘捶、花毽、徐家拳等。
杨家埠木版年画是流传于山东省潍坊市杨家埠的一种民间版画。杨家埠木版年画制作方法简便,工艺精湛,色彩鲜艳,内容丰富。每年春节年画题材都会更换一次,许多新思想、新事物出现之后,马上就能够在年画中反映出来,对社会的进步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另外,杨家埠木版年画还间接地记录下了中国民居和民间社会生活的情况,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了解详情】
郎庄面塑俗称“面老虎”,是流行于山东省冠县郎庄的一种传统食用塑作艺术。据郎庄村碑记载,明代洪武年间有郎姓兄弟从山西迁徙至此,以姓立村,名为“郎庄”。后因“郎”字与“狼”同音,寓意凶险,有巧手村民捏制“面老虎”以制“狼”克邪,祈求平安。其后捏虎制狼之法相沿成俗,在郎庄世代延续,经后人不断发展完善,形成当地特有的面塑艺术。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莱州草辫是流行于山东省莱州市的一种传统编结手工艺,它最早起源于莱州沙河镇一带的农村,据说已有一千五百年的历史。各种掐法基本都是拇指掐正面,食指掐反面,而后再作压、挑处理。几根麦秆在草编艺人手里左右上下翻飞变化,迅即化作优美的艺术品,技法之精,堪称一绝。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莱芜锡雕是流行于山东省莱芜地区的传统锡作艺术,它在清代乾隆年间达于鼎盛,从业者不下千人。莱芜锡雕工艺繁多,主要包括浮雕、圆雕、线雕、凹雕、镶嵌等制作手段和锻、錾、塑、雕、焊等加工技法,可以生产礼器、酒具、茶具、文房用具、艺术摆件等许多锡器品种。莱芜锡雕造型精巧,雕饰雅致,工艺考究,保持了锡器工艺的优秀传统,同时表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山东其他著名传统美术:高密扑灰年画、鲁派内画、滨州民间剪纸、烟台剪纸、聂家庄泥塑、曹州面人、曹县江米人、曹县柳编、嘉祥石雕、掖县滑石雕刻、曲阜楷木雕刻、潍坊核雕、东昌葫芦雕刻、东昌府木版年画、张秋木版年画、鄄城砖塑、郯城木旋玩具等。
潍坊风筝兴于明初的杨家埠村。那时,村民已有木版年画的刻印技术,利用每年春天的空余时间,用印年画的纸张、颜料,绘制出各种图案,扎制风筝。潍坊风筝具有起飞平稳、放飞高的特征。无论是软翅、硬翅还是串式、立体式的风筝,除了板子风筝需要坠外,其他不需要任何辅助物都能平稳地直升蓝天。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鲁锦是山东的纺织品,系用彩色棉线分经纬织造而成,因其上的几何图案绚丽似锦,故名“鲁锦”,在鲁西南俗称“土布”、“粗布”等。鲁锦织造技艺主要分布在山东省济宁、菏泽两市及周边地区,其中尤以鄄城县和济宁市的嘉祥县为代表。鲁锦图案美观,种类繁多,寓意吉祥,且采用天然原料,纯手工织造,舒适、环保,应用广泛,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了解详情】
周村烧饼是山东省周村的地方特产,周村烧饼用料简单,只需用面粉、芝麻仁、食糖或食盐即可制成。以薄、酥、香、脆而著称,独特的传统手工技艺、原料配方、延展成型和烘烤是周村烧饼成败的关键,其核心在于一个“烤”字。烤主要看火候工夫,所谓“三分案子七分火”,若非高手,掌握不好烤的技艺,烧饼质量就难保上乘。 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了解详情】
孔府菜是孔子后裔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官府菜系,秉承孔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饮食观念,凝聚着儒家文化特色和底蕴,是中国饮食文化中具有丰富内涵和艺术特质的美食文化瑰宝。其风味特色则是清淡鲜嫩,软烂香醇。2011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了解详情】
山东省东阿县是阿胶发源地和主产区,阿胶生产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明代中后期,达到“妇孺皆通熬胶”的鼎盛时期,是国家命名的“中国阿胶之乡”、福牌阿胶的原产地保护区及唯一生产地。 东阿阿胶传统工艺包括整皮、化皮、熬汁等五十多道工序,全为手工操作,尤以熬胶、晾胶最为复杂,其间挂珠、砸油、吊猴等环节最显功力,操作六七年始摸窍门。东阿阿胶工艺规程列入国家医药局首批科技保密项目。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山东其他著名传统医药:二仙膏制作技艺、新泰孟氏正骨疗法等。
山东尚存的古代建筑极少数始建于汉代,如济南长清孝堂山石祠,是至今可见唯一保存完整的汉代石祠,也是全国最早的一座房屋建筑。多数古建筑建于隋唐,保存较好的一般都经过明清各代重修。全省古代建筑经过长期的演变和发展,吸收海内外不同建筑技艺,加以丰富发展,创造了以雄奇壮丽为主要特征的齐鲁建筑风格。如孔庙的大成殿、岱庙的天贶殿、烟台蓬莱阁、聊城光岳楼、崂山太清宫、济南灵岩寺、烟台牟氏庄园等名胜古迹,都以精湛宏伟的建筑艺术而名扬四海,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1840-1949年,山东省由于受到帝国主义的入侵,省内近代建筑既延续了旧建筑体系,又产生了新建筑体系。新建筑体系使山东建筑由以传统木构架体系为主体的旧建筑体系直接转化为具备近代建筑类型、近代建筑功能、近代建筑技术、近代建筑形式的新建筑体系,无疑是一种巨大的进步。近代建筑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照搬外国的建筑形式,主要是西方古典式、折中式等;二是以西式为主,部分地采用当地的建造形式、技术和材料;三是传统的木构架建筑形式。近代建筑代表建筑为:青岛八大关建筑。
既然是山东好汉,就少不了大碗饮酒、大块吃肉的万丈豪气。山东人素善饮,天下皆知。当年武松打虎的传奇故事四海扬名时,也将山东大汉沽饮十八碗的海量散播出去。山东人有一套来自礼仪之邦的饮酒文化影响全国,主要包括入座顺序、敬酒顺序、喝酒礼仪、酒桌游戏等。酒席时间一般较长,除一些礼仪性的筵席控制在一个小时左右外,一般酒席时间要超过3小时,跟豪爽的山东人饮酒,不尽兴怎么行?目前山东名酒主要有一品景芝、孔府家酒、趵突泉、兰陵等。
人们对山东出好汉的认知,多半是来源于《水浒传》,不过事实证明,无论是外表还是性格特征,山东都是名副其实的“大汉之乡”。在全国各地区平均身高排名中,山东男性和女性平均身高分别以175.44厘米和169.45厘米双双稳居全国第一。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山东人有着很强的是非观念,嫉恶如仇,讲义气,耿直忠厚,这是一种渗透了儒家思想的“鲁派智慧”。
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齐、鲁两国是西周在今山东境内最大的诸侯国,由于齐、鲁两国发达的经济、政治、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影响,所以山东又称“齐鲁之邦”,并以“鲁”为山东省的简称。姜太公在临淄建立齐国,成就了齐桓公、管仲、晏婴、鲍叔牙、孙武、孙膑等一大批志士名人,还创建了世界上第一所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高等学府——稷下学宫,当时的齐国疆域强大,富渔盐之利;儒家思想的创立人孔子、孟子,以及墨家思想的创始人墨子、军事家吴起等,均出生于鲁国,鲁国名人众多,被称为礼仪之邦。如今的山东省融合了齐鲁文明的精华,兼收并蓄,衍生出更加灿烂多彩的齐鲁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