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方言主要流行于河南及河南周边地区。由于河南人口众多,历来的政治、战争、经济、运动原因,人口的流动性导致河南境内以外的很多地区也有大量以河南话为主的群体。河南方言代表文字是“中”字,有不偏不倚、正适合、舒服、好、可以、中心、中庸等多种含义。除河南以外的使用河南方言的集群地区有:河北省南部2个市县、山东省西南部31个市县、山西省西南部汾河谷地28个市县、安徽省淮河以北22个县市和淮河以南的凤阳县、蚌埠市、霍邱县、金寨县、江苏省徐州市、宿迁市、连云港市、东海县、赣榆区、陕西省安康市、白河县。
河南方言主要流行于河南及河南周边地区。河南方言包括河南省17个省辖市、1个省直管市济源,21个县级市、89个县、48个市辖区、河北省南部二个市县、山东省西南部三十一个市县、山西省西南部汾河谷地二十八个市县、安徽省淮河以北亳州等二十二个县市和淮河以南的凤阳县—蚌埠市—霍邱县—金寨县、江苏省徐州市—宿迁市—连云港市东海县赣榆县、陕西省宝鸡、安康市白河县。除西安道北的河南方言外,河南的移民往往在异乡形成自己的方言,如南水北调工程初期从河南淅川移民到湖北柴湖的河南人,三十多年过去了,这些移民还是讲着河南方言,如果以语言和文化认同来区分人群,他们无疑成为湖北籍的“河南人”。
河南方言分布在河南省淮河干流北部的广大地区。淮北河南方言比较普及,不管是豫北的安阳、新乡、还是豫西的洛阳,豫西南的南阳,豫东的开封等,皆用河南方言,河南方言属于中原官话。而淮南的信阳方言分布在信阳中东部的信阳县南部、罗山、光山、新县、潢川、固始、商城一带,新县、信阳县南部、罗山县带湖北口音,东部固始、商城带有浓重的安徽口音。信阳地区90%以上地区的方言都不属于河南话,属于江淮官话向西南官话的过渡区。河南话和普通话的主要区别是音调的差别,大部分地区的口音十分接近普通话,只有声调的不同,但这种差别不影响同能听懂普通话的人的交流,能听懂普通话的人都能听懂。
在河南省内,又可根据淮河划出淮北方言和淮南方言。淮北河南方言比较普及,不管是豫北的鹤壁、焦作,豫西的洛阳,还是豫南的南阳,豫东的开封等地,皆用淮北方言。
豫北的安阳(安阳市区及西北的县)和新乡的北部方言也不属于河南话的范畴。那是一种比河南话更加硬朗的山区口音,接近于河北邯郸。在这个地区是典型的十里不同音,西部的林州市(隶属于安阳的县级市)口音更加接近于山西话,属于晋语邯新片。
近代代表方言为标准河南话,与普通话发音完全一致,圆润、宛转,在豫剧节目中的对白中使用,实际上并不存在使用人群。然而标准河南话是在郑州、开封话的基础上形成的。沿京广铁路地区,北至河北石家庄,南至驻马店,口音接近郑州话。尚有洛阳城市话,洛阳老城话,豫西山区话,豫东话,信阳话等。
河南省内晋语区只有晋语邯新片,包括安阳市、安阳县、林州市、鹤壁市县城(市区多为郑开片河南方言)、淇县、新乡市、辉县市、卫辉市、焦作市、获嘉县、修武县、武陟县、沁阳县、济源市等靠近太行山区一带。鹤壁市市区因建市后涌入大量的中牟县,荥阳等地移民,是豫北五市里唯一存在郑开片口音的地域。 该区方言与中原官话区最明显的特点是保留中古汉语的入声调,一般有五个声调 阴平(如“三”), 阳平(如“二”), 上声(如“五”、“九”), 去声(如“四”) 入声(如“一”、“六”、“七”、“八”、“十”) 入声一般保留有喉赛音的韵尾,例如安阳县方言的“一”读为[j??]“十”读为[s??]“八”读为[bo?]等。
中原官话包含15个小片,有兖菏片、邢邯片、徐淮片、郑开片、洛嵩片、南鲁片、漯项片、商阜片、信蚌片、汾河片、关中片、秦陇片、陇中片、南疆片,其中河南境内的有兖菏片、郑开片、安新片、洛嵩片、南鲁片、漯项片、商阜片、信蚌片、汾河片9片。其在河南省内分布如下:
1、郑开片 郑州市、开封市、开封县、封丘县、荥阳市、荥阳县、兰考县、民权县、杞县、通许县、中牟县、尉氏县、荥阳市、新密市、新郑市、鄢陵县
2、兖菏片 范县、台前县
3、洛嵩片 洛阳市、嵩县、巩义市、登封市、偃师市、孟州市、孟津县、伊川县、新安县、宜阳县、渑池县、洛宁县、三门峡市、义马市、栾川县、卢氏县
4、南鲁片 南阳市、鲁山县、长葛市、临颍县、郾城县、许昌市、许昌县、平顶山市、舞钢市、襄城县、郏县、禹州市、汝州市、汝阳县、宝丰县、叶县、舞阳县、西平县、遂平县、方城县、南召县、西峡县、淅川县、内乡县、镇平县、社旗县、泌阳县、唐河县、邓州市、新野县
5、漯项片 漯河市、项城市、扶沟县、西华县、周口市、淮阳县、商水县、上蔡县、汝南县、驻马店市、确山县、正阳县、平舆县、新蔡县
6、商阜片 商丘市、睢县、太康县、宁陵县、柘城县、虞城县、鹿邑县、夏邑县、永城市、郸城县、沈丘县
7、信蚌片 信阳市、桐柏县、息县、淮滨县、罗山县、潢川县、光山县、新县、商城县、固始县
8、汾河片 灵宝市、陕县
9、安新片 安阳县、汤阴县、内黄县、滑县、南乐县、清丰县、浚县、卫辉市、新乡县、长垣县、原阳县
黄帝打败炎帝,二者联合击败了东夷,华北平原西部、汾河渭河平原的炎黄后裔逐渐融合成华夏族,夏、蓟 就是华夏族的两个分支。夏朝统治中原西部(河南省,山西省南部),其语言乃炎黄融合的原始华夏语;蓟统治北京,其语言乃黄帝的原始华夏语。
商族语言最初是华夏化很深的东夷语,流行于中原东部(今鲁西南—冀南—豫北—皖北—徐州),商朝统治中原几百年后,逐渐与中原的夏族语言融化成今日中原官话的雏形——华夏语。
以洛阳为标准音的华夏语后来成为东周通用全国的雅言,《诗经》的语言就是雅言,孔子讲学用的就是雅言,而不是鲁国方言,孔子成为推广民族共同语的先驱。秦朝时推行“书同文”等文化政策,使民族共同语的传播有了政治上的保障。汉代雅言演化为“通语、凡语”,西汉扬雄编著的《方言》就是用“通语”来解释各地的方言的,这是我国第一部方言著作。魏晋南北朝时,以洛阳语音为标准的“通语”从中原传向北方和江左一带。《魏书咸阳王禧传》就有关于北魏孝文帝通令“断胡语”,用正音(洛阳话)”的记载。南朝宋齐梁陈都建都于金陵(今南京),当时的金陵话是洛阳话的沿用。
隋炀帝杨广以洛阳为首都,把数万户富商大贾从全国各地迁徙到洛阳,推广以洛阳为代表的正音和正语。唐朝时,洛阳话仍然被看作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如孔颖达对经学的传述和注疏,韩愈、柳宗元等在文学上的创作活动等,促进了汉民族书面形式的共同语的广泛流传。唐代科举时赋诗作文也提出了语音方面的要求,即要符合从魏晋南北朝流传下来的以洛阳语音为标准音的《切韵》的规范。北宋都汴梁(今开封),以东京汴梁作为官方语言,而洛阳话和汴京(开封)话十分接近,洛汴两地流传的语音被称为“中原雅音”。南宋定都于杭州,中原雅音也随之在杭州扩大了影响,以至于今天的杭州话还同中原官话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当时洛阳话仍处于标准音的地位,“中原惟洛阳得天下之中,语音最正”(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六)。北宋时期中原之音基本定型,与今日河南方言几乎完全一样。今日北方官话之所以与河南方言大同小异,是历史上北方官话区长期以河南方言为标准来规范自己的语汇和语法系统而形成的。
河南方言用的最频繁的词语是“中”,河南人热情好客,认同别人时就会说“中!”,比较爽快。
而河南方言最大的特点就是儿话音。儿化几乎在河南方言的每一句里面都存在。 “li(er)”也是很常用的,这个字可以用于表时间,例如:qie er li(前天),ye er li(昨天);也可以表方位,例如:学校里;可用于表同意,例如俺不li(我不同意);可以用于表疑问语气:这是真li bai?(这是真的吗?);可以用于表从属,意同“的”:这是俺li。 “咋”也很常用,一般表疑问,意同怎么:你咋着(zhao)?(你怎么知道?) 中字就不用说了,永远都是河南人的象征。 下面列一些方言词汇和它们对应的普通话:
日头(ri tou)太阳
白夜儿(bai ye er)白天
昨夜儿(zuo ye er)昨天
挨黑前儿(ai hei qianr)傍晚
黑更半夜(hei jing bai ye)半夜三更
成天(cheng tian)整天
见天(jian tian)每天
当午(dang wu)端午
前儿(qianr)前天
老鳖一(lao bie yir)特别吝啬.喜爱抠门
光棍(guang guir)指有势力,有头面之人,含有贬义;
光棍儿(guang guir)没娶上媳妇的男子
大姐(da jie)对已婚妇女的打招呼用语,多用于乡里邻里之间称呼平辈或晚辈,放在女性的姓氏后面,比如“李大姐”表示李姓的媳妇。“李大姐,你下地干啥活儿啊”。
胳老窝(ger lao wo)腋下
不得劲儿(bu dai jinr)不舒服,病了
冒肚(mao du)拉肚子
脊娘(ji niang) 脊背
胡咙(hu long) 嗓子
灶火(zao huo)厨房
叨菜(dao cai)用筷子夹菜
米稀饭(mi xir fan)米粥
撑哩慌(cheng li huang)吃的很饱
整(zheng)欠
牛(读ou)
扒叉(ba cha)奋斗
扒叉(ba cha)奋斗
拾捣(shi dao)收拾
拾围(shi wei)处理,整理
眼气(yan qi)羡慕
约摸(yuer mor)估计
出溜(chu liur)溜得快
日弄(bu nong)不利索
坑人(keng ren)哄骗人
拿捏人(na nie ren)故意挑别人毛病
着(zhao)知道
喷儿(penr)吹,侃大山
妈儿(mer)乳房、奶头
古对(gu dei)蹲下
欣球(xin qiu)笨蛋,傻瓜
喝汤(he tang)吃晚饭
日头( zi tou )太阳
日头地儿(zi tou dir) 太阳照射的地方。
月姥娘(ue lao niang)月亮。
月亮地儿(ue liang dir )月亮照射的地方。
河南话中的“俺”和“恁”与其他地区(除河南外)所表达的意思不同。河南话中的“俺”只代表第一人称单数““我”的意思,不代指第一人称复数“我们”,当表示“我们”的时候,用“咱”;河南话中的“恁”只代表第二人称复数“你们”的意思,不代指第二人称单数“你”,表示“你”的时候,就用“你”。例如:弟弟问哥哥:“咱娘去哪了?”;老师问学生:“这是谁的书包?”,有人说:“这是俺嘞。”路上碰见一个人,打招呼说“你干啥去嘞?”,碰见一群人说:“恁干啥去嘞?”
河南方言表示常被错误解释为“一”,“一个”与“一”所表达的意思是不同的,前者表示数量,后者表示顺序。河南话中表示“一”的依然是“一”(读音:yí),表示“一个”的才是“一个”(河南话连读:yuò)。究其原因,汉语中的“个”本音是“guuo”(读音类似于“过”,今粤语、客家话、和大部分官话区仍读此音),而河南话中连音现象严重(这个不难发现),于是就把“一个”两个字连读了,成了今天的“yuò”,而表示“两个”的是“俩”(河南话读音:liā),表示“三个”的是“仨”(河南话读音:sá)。另:“yuò”“liā”“sá”在实际使用中可以代替一切量词。例如:我今天吃了yuò(一个)膜(馒头)。
另注:一种解释是“反切”,也即取前一字的声母和后一字的韵母,组成新字的读音。
自国家推行普通话之后,河南话的使用者大幅减少,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学习并经常使用普通话交流,时间久了,致使河南话语法和用词越来越向普通话靠近,丧失了河南话里本所应具有的重要的词汇语法特性。且很多年轻人经常使用普通话与河南话之间的规律来推测河南话读音,而不知道或不使用河南话的原本读音。以上情况在河南省会郑州大量出现,郑州话读音与普通话读音除了声调上的不同,字音基本是保持一致的,所以能听懂普通话的人一定能完全听懂正常语速的郑州话,但却不一定能完全听懂正常语速的开封话和洛阳话。但郑州话因为与普通话用词相近,更易为外人所听懂,所以电视荧屏(不包括网络)上出现的河南方言基本是讲的郑州话,但也恰恰是因为郑州是一个大融汇的新兴城市,所以相对于河南方言区其他城市来说,不算太正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