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泊是指终年蓄积了水,又不直接与海洋相连的天然洼地。它是湖盆和湖水的总称,湖泊的水层由上至下分别为表水层、斜温层、静水层和底泥层。
是在地壳内力作用形成的构造盆地上经储水而形成的湖泊。其特点是湖形狭长、水深而清澈,如云南高原上的滇池、洱海和抚仙湖;青海湖、新疆喀纳斯湖等。
系火山喷火口休眠以后积水而成,其形状是圆形或椭圆形,湖岸陡峭,湖水深不可测,如长白山天池深达373米,为中国第一深水湖泊。
由火山喷出的岩浆、地震引起的山崩和冰川与泥石流引起的滑坡体等壅塞河床,截断水流出口,其上部河段积水成湖,如五大连池、镜泊湖等。
由于河流摆动和改道而形成的湖泊。
沙漠中低于潜水面的丘间洼地,经其四周沙丘渗流汇集而成的湖泊,如敦煌附近的月牙湖,四周被沙山环绕,水面酷似一弯新月,湖水清澈如翡翠。
是由冰川挖蚀形成的坑洼和冰碛物堵塞冰川槽谷积水而成的湖泊。如新疆阜康天池,又称瑶池,相传是王母娘娘沐浴的地方。北美五大湖、芬兰、瑞典的许多湖泊等。
由于泥沙沉积使得部分海湾与海洋分割而成,通常称作泻湖,如里海、杭州西湖、宁波的东钱湖。
是由碳酸盐类地层经流水的长期溶蚀而形成岩溶洼地、岩溶漏斗或落水洞等被堵塞,经汇水而形成的湖泊,如贵州省威宁县的草海。
既有河流流入、又有河流流出,湖水流动的主导因素是进出水动力,这样的湖泊就是“吞吐性湖泊”。一般吞吐湖都是淡水湖,换水周期较短,湖泊容积不是很大。
又称不排水湖、不流通湖、无出流湖、死水湖,是指湖水不能通过河流向外排泄的湖泊。
外流湖指有的湖水与河流相通,最终汇入海洋的湖泊。外流河的干、支流沿岸,气候比较温和湿润,降水丰富,河川补给多以雨水为主,加之河流水量丰沛,对湖泊的补给量大,湖泊水位明显受河流水情控制,通常二者年变化过程密切吻合。
陆湖是处于河流的尾闾或独自形成独立的集水区域,湖水均不外泄入海的湖泊。所处地区远离海洋,气候干燥,水量平衡特点为:补给部分主要为入湖径流,损耗部分主要为湖面蒸发。有些湖泊的出湖流量为零。闭口湖中来水几乎全部被蒸发。
湖水矿化度小于或等于1g/L,中国的知名淡水湖包括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呼伦湖、巢湖、高邮湖、微山湖、洪湖,衡水湖等。
水的含盐度超过1‰的湖泊。其中,含盐度在1‰~24.7‰之间的为微咸水湖,大于24.7‰的为咸水湖。形成于蒸发强烈、没有泄水的干旱地区。
湖水矿化度大于35g/L。
湖泊是重要的国土资源,具有调节河川径流、发展灌溉、提供工业和饮用的水源、繁衍水生生物、沟通航运,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以及开发矿产等多种功能,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湖泊及其流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场所,湖泊本身对全球变化响应敏感,在人与自然这一复杂的巨大系统中,湖泊是地球表层系统各圈层相互作用的联结点,是陆地水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等关系密切,具有调节区域气候、记录区域环境变化、维持区域生态系统平衡和繁衍生物多样性的特殊功能。
水体富营养化指的是水体中N、P等营养盐含量过多而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
其实质是由于营养盐的输入输出失去平衡性,从而导致水生态系统物种分布失衡,单一物种疯长,破坏了系统的物质与能量的流动,使整个水生态系统逐渐走向灭亡。
水体富营养化的原因是水体中过量的氮、磷等营养物质主要来自未加处理或处理不完全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有机垃圾和家畜家禽粪便以及农施化肥,其中最大的来源是农田上施用的大量化肥。
1、选择适当地区引洪放淤,减少湖泊泥沙淤积。
2、挖掘泥沙,扩大蓄泄功能。
3、清除河道阻水障碍,彻底创毁原来的废堤,消除“洪道门坎”,控制和压缩芦 苇、鸡婆柳的繁殖发展。
4、停止围垦外湖,抓紧落实内湖的退田还湖工作,使内湖面积不少于围垦面积的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