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食物刺激,经常进食辛辣、刺激性、油腻性食物,油炸食品、霉变食品、经常饮酒等,这些因素都和肠息肉形成有关。
2、炎症刺激,比如慢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慢性直肠炎等,由于长期的炎症因子释放导致刺激肠道黏膜增生,形成赘生物,向肠腔内生长,形成肠息肉。
3、排便形成的改变,长期便秘、腹泻等情况,也会因为大便对肠腔黏膜的刺激导致黏膜增生,形成肠息肉。
4、肠道肿瘤、肠梗阻经常伴有肠息肉的情况发生。
5、在结直肠癌患者中,约有10%的患者具有家族患癌病史。同样,家族成员中有人患有腺瘤性息肉时,其他成员发生结直肠息肉的可能性明显升高,尤其是家族性息肉病具有明显的家族遗传性。
1、大便带血
一部分患者会出现无痛性便血、便频、排便不尽感等早期症状,其中无痛性便血是直肠息肉的主要临床表现;
2、肠道刺激
当肠蠕动牵拉息肉时,可能出现肠道刺激症状,如腹部不适、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粘液便等。典型的早期症状为腹中或者是脐部周围等,出现隐痛或者胀痛、绞痛等症状,还有一部分患者还会出现腹部的阵发性疼痛;
3、息肉脱垂
息肉较大或数量较多时,由于重力的关系牵拉肠黏膜,使其逐渐与肌层分离而向下脱垂。患者排便动作牵拉及肠蠕动刺激,可使蒂基周围的黏膜层松弛,并发直肠脱垂。
部分肠息肉早期的患者还可能会出现便秘、大便形状改变等情况,如果出现上述情况,建议患者及时去医院做肠镜的检查,如果确诊为肠息肉,及时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肠息肉原则上不一定都需要切除,因为肠息肉是肠黏膜表面隆起性病变,原因不完全清楚,可能与肠道本身功能紊乱、排便不畅有关,临床可以无任何症状,体检中发现。常见的息肉分为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还有腺瘤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等。
一般情况下前两者不会癌变,而后两者属于癌前病变,必须引起重视,行肠镜检查时可以先行少量组织行病理切片检查,如为良性息肉,直径1cm以上也建议要切除。因为肠镜操作检查病人比较痛苦,因此一旦发现息肉均建议切除,以免反复肠镜检查增加病人痛苦。
肠息肉发展成癌变的时间可能从几个月到数年不等,也可能不会发生癌变,与患者自身情况有关。
已经患有肠息肉的患者,为及时发现肠息肉癌变的情况,应定期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明确息肉性质,排除癌变的可能。
肠息肉的治疗主要以内镜治疗为主,在患者没有禁忌证的情况下,医生会首选此治疗方案。随着息肉检出率的增加, 息肉治疗方法也逐渐增加,最普遍的方式即内镜下息肉摘除术。
主要是生活习惯的改善。包括增加纤维素的摄取,减少油脂食物摄取,滋润清肠通便饮食,饮食宜清淡、禁咸辣,增加体育锻炼,肥胖者适当减重等。
由于个体差异大,用药不存在绝对的最好、最快、最有效,除常用非处方药外,应在医生指导下充分结合个人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药物。
除外少数炎性息肉因以治疗原发肠道疾病为主,可能会应用抗炎等药物治疗,绝大部分肠息肉需要在内镜下切除或手术切除部分肠管,药物治疗无法治疗息肉本身。此外,在并发其他症状时,可能会使用药物进行对症治疗。
1、内镜下切除
内镜下息肉摘除手术方式多样,根据息肉的形态、大小和病理性质决定可针对性决定治疗方案。内镜下切除主要包括镜下咬除、氩气刀灼除、高频电切除、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等。
2、微创手术
在肠镜筛查过程中发现病灶太大或不能安全移除的息肉通常通过腹腔镜取出。
3、经腹结肠和直肠切除
如果患者的息肉为罕见的遗传性综合征,如家族腺瘤性息肉病,可能需要经开腹手术切除结肠和直肠(全直肠结肠切除术)。
1、注意休息
肠息肉手术后,患者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度运动。
2、调整饮食习惯
肠息肉手术后患者要避免进食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包括辣椒、大蒜等;在饮食方面,患者可以多吃新鲜的水果和蔬菜。另外,手术后也不要喝红茶、可乐等刺激性饮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