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如何正确洗手 正确洗手能有效预防传染病、
因此,在秋季,我们应该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保护双手不受损伤:
第一,避免频繁洗手,在清洗衣物时,不要让双手长时间浸泡在水中。
第二,洗手时水温不应过热,否则会破坏手部表面的皮脂膜,促使角质层更加干燥甚至皲裂,最佳水温应该在20℃—25℃之间。
第三,洗手时应选用无刺激性的中性洗手液,最好含有维生素B5、维生素E或羊毛脂、芦荟等滋润型护肤成分,尽量不使用肥皂等碱性较强的清洁用品。最后,手洗干净后,不能任其自然风干,因为在干燥的空气中,手部皮肤内的水分,会伴随未擦干的水分一起蒸发掉。
正确的做法是:洗手完毕,用干净、柔软的毛巾擦手,在皮肤未干时,涂抹具有保湿功能的护手霜,只有这样才能及时锁住皮肤内的水分。
如何正确洗手
正确的洗手方法是跟人良好卫生习惯重要内容之一,能有效的防止肠道病毒的传播。在与患者接触后,触摸眼、口、鼻前,打喷嚏或咳嗽后,如厕后,带口罩前及摘口罩后,接触公共设施如扶手、从外面回家后等均应及时洗手。推荐较合理的五步洗手法:湿、搓、冲、捧、擦。
湿:在水龙头下把手淋湿,擦上肥皂或洗手液。搓:手心、手背、指缝相对搓揉20秒:①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摩擦;②手心对手背沿指缝相互搓擦,交换进行;③掌心相对,双手交叉沿指缝相互摩擦;④一手握另一手大拇指旋转搓擦,交换进行;
⑤弯曲各手指关节,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搓擦,交换进行;⑥搓洗手腕,交换进行。冲:用清水把手冲洗干净。
捧:用清水将水龙头冲洗干净,再关闭水龙头。擦:用干净的毛巾/纸巾擦干或烘干机烘干。
为什么要勤洗手?
人们常常讲“病从口入”。实际上,在“病从口入”的过程中,两只手发挥着无法替代的拿取接送等作用。不论是洁净的手拿取被污染的食品,还是被污染的手拿取洁净的食品去吃,病菌都是经过手接送进入口中去的,也可以说是“病经手入”。
一般说来,人们的一只手上大约沾附有40多万个细菌,这也绝不是危言耸听。如果手洗不干净,后果不堪设想。生活中,有些人手一闲下来,就抠鼻子、揉眼睛,此时可能造成鼻子、眼睛黏膜的破损,是呼吸道中的病菌、手上的病菌乘虚而入,致使健康的身体受到侵袭。“病经手入”的例子不胜枚举。
在什么时候应该洗手?
遇到以下10中情况,需要洗手。具体包括“饭前饭后;便前便后;吃药之前;接触过血液、泪液、鼻涕、痰液和唾液之后;做完扫除工作之后;接触钱币之后;接触别人之后;在室外玩耍沾染了脏东西之后;户外运动、作业、购物之后;抱孩子之前。尤其是接触过传染物品的,更要经过消毒反复洗。
洗手有哪些误区?
既然“病从口入”与手被污染的关系极大,那么,注意保持手的卫生就显得格外重要了。在现实生活中,相当多的人在洗手时陷入了“误区”:
(1)不愿洗手。这些人总觉得自己“身体棒”、“抵抗力强”,满足于“眼不见为净”,没有养成洗手的良好习惯。
(2)简单擦手。由于不具备洗手条件,或因没有水,或因是污水,只好以擦代洗。吃东西前,或用手绢、手纸,或用衣襟、袖口,随便擦拭一下就吃。
(3)盆水洗手。乍一看,确实是在用水洗手,但洗手时盆里的水已弄脏了。用脏水洗手,手仍然是脏的,同样达不到洗手的目的。甚至还有多人合用一盆水洗手,那水被污染的程度就更为严重。
(4)不用肥皂洗手。有的虽然是打开水龙头,用流动水洗手,但不用肥皂和洗涤液,手依然洗不干净,充其量也只能是象征性地“意思”了一下,使嫌脏的心理稍微缓和了一点,但远没有解决实质问题。
(5)只洗一遍手。有的用流动水洗手时,虽然也打了肥皂用了洗涤液,但刚刚搓出的泡沫儿来,就马上用水冲洗掉了。由于泡搓时间短、冲洗遍数少,实际上仍不符合科学洗手的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