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香港制造业转移到珠三角地区,各类服务业得到全面高速发展。90年代前期,香港GDP相当于整个中国大陆的五分之一,达到了不可想象的历史最高比值。改革开放前20年,可以说受益最大的是香港,此时的香港连文化影响力都非常大,影视与歌曲在东亚非常流行。你知道香港有哪些重要产业吗?下面就为大家介绍香港比较著名的产业,包括金融服务业、贸易及物流业、旅游业、娱乐产业、创意产业等,以及介绍香港有哪些高新技术企业。
回顾香港经济的崛起。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香港的转口贸易兴起。五十到七十年代,香港积极发展制造业,纺织、成衣、电子等劳工密集型工业高速成长,并带动了工业化。这个阶段,制造业占总体经济30%以上,奠定了香港成为亚洲四小龙的基础。七十年代初,香港推行经济多元化方针,香港金融、房地产、贸易、旅游业迅速发展,特别是从八十年代始,内地因素成为推动香港经济发展的最主要的外部因素,香港的制造业大部分转移到内地,各类服务业得到全面高速发展,实现了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
在90年代前期,香港GDP相当于整个中国大陆的五分之一,达到了不可想象的历史最高比值。中国改革开放前20年,可以说受益最大的是香港,发展速度超过了内地城市。此时的香港,连文化影响力都非常大,影视与歌曲在东亚非常流行,在全球都有相当地位。
1997年香港主权移交后,经过亚洲金融风暴及SARS、金融海啸的冲击,香港经济进入较长时间的结构调整过程,CEPA的签订及港澳个人游开放,使香港经济与中国内地市场进一步融合。香港经济亦面临严峻的转型问题,到目前为止经济成长几乎只能靠传统的金融、旅游、运输与地产等服务业来支持,缺乏多元性,且极易受外围经济环境的影响,而新兴产业如创新科技产业却迟迟无法完全发展起来,缺乏新的经济成长动力。
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及亚洲的主要资本市场,金融服务业一直是香港最重要的经济支柱之一。根据全球金融中心指数,香港是仅次于伦敦和纽约的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在亚洲排名第一,其中,银行业、基金管理业、证券业、保险业服务范围凭借完善制度及高度的自由开放,服务范围远超本土,在亚太区内举足轻重。香港是全球最活跃及流动性最高的证券市场之一,截至2018年12月底,以市值计算,香港股票市场在亚洲排名第三,全球排名第五,上市公司数目达2315家,总市值达3.82万亿美元。据国际结算银行调查显示,2016年,香港是亚洲第二大和全球第四大外汇市场,平均每日成交额达4370亿美元。
以增加值及雇员人数计算,贸易及物流业是香港四大经济支柱之首。2017年,香港是全球第七大贸易经济体。在自然条件上,香港是一个不淤积的天然深水港,靠近主要海运航道,五小时机程范围已覆盖全球逾半数人口,在政策条件上,香港是一个自由港,一般进口货物无须缴付进口税或关税,并奉行简单低税率的政策,以鼓励贸易和生产,使得香港成为亚洲的重要运输及贸易枢纽。香港曾一度是全球最大的货柜港口,至2017年为全球第五大货柜港。自1996年以来,香港国际机场一直是全球最繁忙的国际航空货运机场,客运量也位居世界前列。
香港拥有企业管理及各服务行业的专业人才,专业服务一向是香港最具竞争力的行业之一,其中法律、会计、建筑和相关工程以及医疗服务优势尤其突出。香港的专业人才拥有国际认可的专业资格,丰富的国际网络和管理经验,亦熟悉国情及内地市场。自2003年签署第一份《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以来,内地和香港经贸关系协调发展的程度不断提升。不同专业服务业界一方面在内地开拓业务,为有意“走出去”的企业提供优质可靠的支援,另一方面亦协助提升内地的专业服务水平,与国际接轨,增加海外投资者的信心,达致互利双赢。
香港旅游业为香港经济4大支柱产业之一,是香港政府重要税收来源。全球赴港旅游人次从1997年的1127万人次攀升至2017年的5847万人次,旅游业以占本地生产总值约5%的比重,为香港社会提供了约27万个就业岗位。它还带动酒店、零售、交通等多个行业发展,现在已成为香港的支柱产业和重要的经济驱动力,在维护香港社会稳定、改善民生、推动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香港回归初期,信息科技产业革命正在全球燎原,纳斯达克成就了一批美国科技公司。香港也适时推出了发展信息科技的产业规划,如占地24公顷投资158亿的数码港计划。如果香港能抓住这次机会,成为世界科技中心,现在的香港又会完全不一样。但可惜的是,数码港后来完全成了房地产项目。香港也曾经提出“中药港”、“科技园”等产业构想,都是与数码港类似的产业园区。但既缺乏持续的投入,也没有明确的规划,更没有吸引到足够的人才。甚至香港本地的大学都缺乏工程类专业。
从上个世纪40年代开始,随着经济发展与文化崛起,香港涌现了大批电影制作公司、制作人,全行业的标准制片体系也趋近成熟,告别了30年代前不成规模的草创时代,迅速迈入了规模发展时代,也是从这个时间开始,香港电影迎来了自己的繁荣时期。从70年代开始,香港电影开始进入黄金时代。首先是武打动作片的兴起,造就了一批武打明星,如李小龙,王羽,狄龙,傅声等。到了80年代,香港电影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励志片、爱情片、僵尸片,英雄片、喜剧片,各式各样的风格,但是以喜剧片为主导。在90年代基本是星爷的天下。周星驰独有的“无厘头”喜剧深得民心,他的作品如《逃学威龙》、《唐伯虎点秋香》、《食神》等等都是90年代的喜剧经典。
香港歌坛在整个华语流行音乐体系中,作为仅次于台湾乐坛的重要一脉。70年代中叶,香港建立起粤语歌坛秩序。许冠杰和顾嘉辉则是缔造香港歌坛的“绝代双骄”,世人皆尊许冠杰为“香港歌神”。80年代香港歌坛步入偶像时代,谭咏麟、张国荣、梅艳芳和陈百强则是这个时期最为耀眼的巨星,谭张梅陈被时人称为“三王一后”,后来也有人为了呼应90年代崛起的“四大天王”,把他们称为“四大天皇”,成为整个八十年代最重要的乐坛偶像。90年代初,随着谭张争霸结束,谭咏麟淡出香港乐坛和张国荣的全面退出,香港乐坛出现了真空期,以张学友、刘德华等为代表的新人开始在歌坛斩露头角,香港乐坛迎来了新时代。90年代中期,整个乐坛迎来一次技术革新。随着“卡拉OK”的兴起,听众对音乐的品质追求和敏感度逐渐降低,电子器乐取代录音室的真人团队,掌握数码电子合成器制作音乐成了音乐人的必修课,乐坛上早期的创作巨匠逐渐隐退。如今的香港乐坛,参加音乐颁奖礼的歌手,还是以前那些,李克勤、陈奕迅、容祖儿、古巨基,都是在港乐黄金时代崛起的歌手。
中国香港地区长期以来是亚洲的创意中心,数码娱乐、电影、设计、漫画、出版等文化创意产业在业内均享负盛名,具有广泛的影响力。从经济型态看,香港已进入创新驱动经济增长阶段,具有知识型、创意型及服务型特点的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根据最新的统计数字,香港共有约42100家与文化及创意产业相关的企业,从业员约213400人。在2017年,文化及创意产业的增加值约1,120亿元,约占香港本地生产总值的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