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涛,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强场激光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长期从事激光尾场电子加速和新型台式化辐射源的研究工作,在超强超短激光驱动的级联激光尾场加速、高亮度低能散电子束产生和新型辐射源研制等方面取得突破性研究进展,并获得多项国际领先成果。
孙立军,同济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授。建立我国首个智能交通诱导系统,引领我国城市交通智能化。此外,创立了沥青路面行为学,并研发了我国首个道路设施运维平台,为推动道路设施运维管理数字化转型做出突出贡献。
何祖华,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组长、研究员。长期从事攻克稻瘟病的研究,经过多年的努力之后,建立了先进的研究体系,解决了国家农作物育种的重大需求。多年以来,曾获得多个国家级科技成果奖、“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等荣誉。
沈敬山,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课题组长、博士研究生导师。2020年新冠肺炎爆发之后,带领团队克服试剂短缺、交通不便等各种困难,与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内外其他攻关团队成员一起展开药物应急研发工作,快速评价出VV116、VV934和VV993等多个抗新冠病毒候选化合物。
张卫东,海军军医大学药学系天然药物化学教研室主任、教授。长期从事中药及复方药效物质基础与创新药物研究,曾带领团队实现了上海麝香保心丸30%以上的年增长。多年以来,曾获吴阶平医药创新奖、谈家桢生命科学奖、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奖等荣誉。
张崇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空间结构与机构技术实验室主任、研究员。多年以来,带领团队成功突破了被动自适应碰撞捕获、大冲量耗散等关键技术难点,解决了大偏差高可靠捕获、大惯量高效率缓冲难题。此外,发明的对接机构成功应用于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首次对接、“天宫”实验室、“天舟”货运飞船,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中国空间站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胡海鹰,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作为型号总设计师,建设出了我国首个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天基空间环境探测系统——试验六号卫星系统,多年以来曾获中科院杰出科技成就奖、上海青年科技英才、中国航天基金会“航天贡献奖”、“临港英才”等荣誉。
彭慧胜,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主任、教授。在纤维电子器件方向取得了原创性成果,因此被国际学术界称为该方向的开创者。此外,设计和合成出多尺度螺旋组装的新型复合纤维,并在国际上率先建立纤维器件领域的系列产业标准,创建了世界上首条纤维器件生产线。
樊春海,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基于核酸分子自组装、逻辑编程、材料复合、高时空分辨显微成像等技术,带领团队构建核酸分子机器与纳米机器人,为恶性肿瘤等重大疾病的早期检测和诊疗提供全新智能工具。新冠疫情期间,率领团队与上海市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合作,及时研发新冠病毒国家有证核酸标准物质,为疫情防控做出重要贡献。
赵敏,上海精神卫生中心院长,上海市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主任委员、主任医师。长期致力于物质/毒品成瘾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并领衔制定吸毒成瘾认定质量控制流程及标准,同时创建了上海第一条自愿戒毒热线及上海市首个戒毒康复网站。此外,首次在国内建立具有循证依据的、针对苯丙胺成瘾患者的多维度“WARM干预模式”,降低了成瘾行为的复吸率及相应的社会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