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花千坊419论坛

传统民俗
小编精选
关注TOP
热评
灯会-非遗灯会介绍
灯会是中国民间传统的群众性节庆活动,它流行于全国各地,在海外华人聚居区也颇为盛行。灯会多出现在元宵节期间,也有些地方在农历七月十五举行灯会,不同地区的灯会特色各不相同。“元宵节”也称“灯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代,唐宋时得到进一步发展,明清时期各地灯会活动已经达于鼎盛。按照传统习俗,正月十五月圆之夜,人们要张挂和燃点各式各样的彩灯,同时举行观灯、赏灯、赛灯等庆祝活动,以祈阖家团圆、人寿年丰。以灯会为中心,各地形成了猜灯谜、吃元宵、走百病等一系列富有特色的元宵节俗。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日益丰富,不少地方在元宵节庆中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抬阁等传统民俗表演,使灯会显得更加热闹红火。
苗族独木龙舟节-黔东南苗族独木龙舟节介绍
每年农历5月25日—5月27日,贵州施秉县、台江县居住在清水江边的苗族人民都要举行这一盛大集会,独木龙舟节历史悠久,但因苗族无文字记载,真正的起源于何时已无法考证。2008年,被列入国家非遗名录第二批。
传统民俗
313 17
黎族服饰简介 黎族服饰好看吗
黎族服饰,主要是利用海岛棉、麻、木棉、树皮纤维和蚕丝织制缝合而成。远古的时候,有些地方还利用楮树或见血封喉树的树皮作为服饰材料。这种服饰材料,是从山上砍下树皮,经过拍打去掉外层皮渣,剩下纤维层,然后用石灰(螺壳烧成的灰)浸泡晒干而成。2008年6月14日海南省锦绣织贝有限公司申报的黎族服饰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传统民俗
1534 34
中国全丰花灯 非物质文化遗产全丰花灯 全丰花灯【非物质文化遗产】
全丰花灯是江西修水全丰镇的一种传统曲艺形式。是一项介于灯、戏、舞之间的艺术表演活动,主要特色是灯队表演,具有浓厚的民俗色彩。春节期间,乡村各路花灯云集,从初一发灯一直唱到元宵,跑东家窜西家,通宵演唱。此外,民间节日、做寿、上梁、婚嫁,都请来花灯热闹一番。2006年05月20日,全丰花灯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传统民俗
2249 75
中国秦淮灯会 非物质文化遗产秦淮灯会 秦淮灯会【非物质文化遗产】
秦淮灯会又称金陵灯会、夫子庙灯会,是流传于南京地区的民俗文化活动,主要集中在每年春节至元宵节期间举行,每年持续50多天,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天下第一灯会”和“秦淮灯彩甲天下”的美誉,是中国唯一一个集灯展、灯会和灯市为一体的大型综合型灯会,也是中国持续时间最长、参与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民俗灯会。2006年05月20日,秦淮灯会经国务院批准列入中国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传统民俗
4698 99
德都蒙古全席简介 德都蒙古全席历史
“德都蒙古全席”是蒙古民族最古老、最隆重的一种宴席,一般只在盛大宴会、隆重集会、举行婚礼或接待贵宾时摆设。德都蒙古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彰显着青藏高原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德都蒙古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更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蒙古族饮食文化。“德都蒙古全席”盛宴前,要举行隆重的仪式:拜天、拜地、拜祖先,颂“巴颜颂祝词”,唱“朝廷歌”、“宗教歌”“节庆歌”(盛宴三歌)等。德都蒙古全席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也是德令哈市十大特色名菜。
打铁花是什么 打铁花跟烟花有什么区别
铁花,是流传于豫晋地区民间传统的烟火,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它的采矿炼铁业几乎与中华民族的冶炼史同步兴起。丰富的煤炭和铁矿资源,为冶炼业的发展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鼎盛于明清时期,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2008年被国务院和文化部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民俗
1644 15
中国苗族服饰 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服饰 苗族服饰【非物质文化遗产】
苗族服饰,苗语叫“呕欠”,主要由童装、便装、盛装组成,“盛装”苗语叫“呕欠嘎给希”,即“升底衣服”,“ 呕欠涛”苗语称谓即“银衣”,下穿百褶裙,前后有围腰。苗族服饰是我国所有民族服饰中最为华丽的服饰,既是中华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也是历史文化的瑰宝。湘西方言苗区和黔东方言苗区喜好银饰,黔南某些地区喜好贝饰,而西部方言区苗族服饰则少银饰。银饰、苗绣、蜡染是苗族服饰的主要特色。2006年云南省保山市申报的苗族服饰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传统民俗
3569 97
大安校水柜习俗简介 大安校水柜习俗特点
大安校水柜习俗是贵港平南县的民俗戏水,大安校水柜活动至今已有170多年的悠久历史,可谓全国最大规模、动员最大、最广泛的乡镇消防活动。目前各消防所都保存有一至二台晚清时期的各类消防水柜(有的还可使用)、手动射水枪、消防帽、消防木桶、火钩、喉叉、火炬及用于报警的铜锣等。大安校水柜习俗,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21年5月24日,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平南县申报的大安校水柜习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壮族补粮敬老习俗简介 壮族补粮敬老习俗特点
敬老习俗(壮族补粮敬老习俗)是巴马地区的一项重要民俗文化活动,与健康长寿密切相关。补粮亦称添粮盘粮天粮,是为老人祝寿的人生礼俗。敬老习俗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21年5月24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巴马瑶族自治县申报的敬老习俗(壮族补粮敬老习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壮族会鼓习俗简介 壮族会鼓习俗历史
壮族会鼓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马山县壮族人民独有的一种民间娱乐活动。马山县壮族会鼓始于宋末元初,盛行于清代,最初的功能是驱鬼镇妖、外袭警报、祈求吉祥。因敲起来气势磅礴、热血沸腾,渐渐成了民间喜爱的一种娱乐活动,一直流传。经过申报,2008年11月10日,马山县壮族会鼓被列入广西壮族自治区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10月30日,经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评审组评估,正式授予马山县“中国会鼓之乡”称号。
国家非遗傣族服饰(花腰傣服饰) 傣族服饰(花腰傣服饰)简介
傣族服饰(花腰傣服饰),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21年5月24日,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申报的傣族服饰(花腰傣服饰)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传统非遗赣南客家服饰 赣南客家服饰简介
传统服饰(赣南客家服饰),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蓝染是广泛流传客家地区的一种传统手工技艺,赣南客家服饰是客家蓝染文化的典型呈现。赣南客家服饰的形成可追溯至宋代,在流变中相继吸收了中原“唐装”和赣南土著服饰特点。赣南客家服饰以客家蓝衫、冬头帕、围裙、鞋子、吉祥肚兜与吉祥童帽等为典型代表。
传统民俗
161 1
尖扎达顿宴简介 尖扎达顿宴历史
尖扎达顿宴,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21年5月24日,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申报的尖扎达顿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徐州伏羊食俗简介 徐州伏羊食俗怎么样
徐州伏羊食俗,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之民俗类项目。根据民俗专家的研究,徐州地区的“伏羊食俗”可以追溯到尧舜时期,最早的吃伏羊季节叫做尝新节或姑姑节。农历六月六正是新小麦登场的时节,而此时羊儿已经肥壮,人们会把姑姑接回家来,一起品尝新麦香馒头和新鲜羊羔肉,举办亲情家宴,畅享丰收的喜悦。
金华传统民俗炼火 炼火简介
炼火,浙江省金华市磐安县传统民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炼火是浙江省磐安县具有地域色彩的一项民俗文化活动,最早源于对火的崇拜,以火烧炼,达到驱邪祈福的目的。春秋时期,炼火民俗原型已产生,唐代以后磐安炼火固定在每年的重阳节晚上举行。重阳时节正值庆祝丰收之际,举办炼火活动不仅为庆祝当年的收成,也是祈盼来年取得更大的丰收。2021年5月24日,炼火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为Ⅹ-175。
传统节日腊八节习俗 腊八节习俗简介
腊八节,即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又称为“法宝节”“佛成道节”“成道会”等。本为佛教纪念释迦牟尼佛成道之节日,后逐渐也成为民间节日。在我国北方,有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之说,过腊八意味着拉开了过年的序幕。每到腊八节,北方地区忙着剥蒜制醋,泡腊八蒜,吃腊八面腊八粥。在南方腊八很少提,腊八节是典型的北方节日。
民间宗教活动松花江放河灯 松花江放河灯简介
松花江河灯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俗和民间宗教活动,松花江在关东人心头上流过,记载了多少辈人的生生死死、苦难和欢乐,河灯就是一个鲜亮的记号。 放河灯起源于印度。在佛祖释迦牟尼的故乡,佛教信徒每于七月十五日举行孟兰盆会,放河灯追祭祖先、超度亡灵。孟兰,梵文,是“倒悬”的意思。盆,汉语,是指盛供品的器皿。放河灯是由宗教活动演变而来的。
龙神赛会简介 甘肃特色龙神赛会 龙神赛会怎么样
2021年5月24日,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县申报的龙神赛会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龙神赛会”于每年端午节期间在甘肃省临潭县新城镇举办,这个将藏乡风俗与江淮古风完美结合的民俗文化活动始于十五世纪中叶,迄今已有600年的历史,并以浓郁的地方特色吸引着附近的岷县、卓尼、康乐、渭源等地的群众踊跃参加,最多时竟达8万余人。
赫哲族乌日贡大会简介 赫哲族乌日贡大会起源
乌日贡大会是赫哲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乌日贡”赫哲语是“喜庆吉日”之意。这是集赫哲民间文化、体育项目为一体的赫哲族人民的节日盛会。大会每年农历5月15日召开,历时二至三天。此时,正逢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鱼类繁殖期,为了保持水产品资源的生态平衡,三江停止捕捞,即歇网期。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