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庄化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大正时代。当时,日本的船舶制造、钢铁工业等军需品工业活跃起来,国内形成了镀锌铁板用锌市场。然而,日本的锌冶炼技术尚未确立,不得不从国外进口高价锌锭,工业滞后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随着日本对锌的需求不断增加,1922年创始人Yuuo Honjo在大阪福岛区Ohiraki成立了Honjo Zinc Industry Co.,Ltd.,并在日本开始生产锌粉。在生产之初,本庄化学的锌粉首先用作有机化学反应的还原剂,后来还用作桥梁和海运集装箱重防腐涂料的原料。
1953年日本在CRT电视上开始商业广播,1960年彩色电视也开始播放。彩电是20世纪的一项重大发明,当时价格昂贵,还没有深入到人们的生活中。在此背景下,本庄化学开始生产锶化合物。锶被用来阻挡电视阴极射线管发出的X射线。此后,随着1964年东京奥运会的举办和经济高奇迹时期的蓬勃发展,彩电普及,锶需求扩大。这种锶的用途多种多样,现在用于太阳能电池板、铁氧体磁铁、半导体电容器等电子材料。目前,本庄化学正在从制造和销售转向进口销售,正在与Kandelium Barium Strontium GmbH&Co. KG合作建立销售体系。
本庄化学于1955年在日本生产和销售锂盐。在本庄化学的Neyagawa工厂,从1959年开始使用从矿石中提取的方法生产锂。之后在1980年,利用自己的技术开发了用于纽扣电池等的锂电池用锂箔。本庄化学于1992 年开始生产和销售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正极材料的高品质得到认可。
战后至今,医药行业的生产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1960年代,制药业更倾向于在自己的工厂进行集成制造,多年来一直限制寄售制造。然而,由于生产成本的降低和药物开发成本的上升,委托制造的重要性有所增加,并且已经指明了放松管制的方向。顺应那个时代的潮流,本庄化学也进行了试运行,1999年在直岛化成工厂建设了超低温反应设备。在当时的日本,在同一栋楼内拥有多个超低温反应槽的工厂很少,每个反应槽都可以任意设定温度等划时代的设施。此外,可以将超低温溶液转移并滴入相邻的反应罐中,提供出色的反应可控性。这种超低温反应设施生产医药等中间体,以及精细化学品、半导体和电子材料等中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