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病是指发生在皮肤、黏膜和其附属器官的疾病,由多种原因引起,如理化因素、病原体感染、内分泌代谢因素、免疫原性及退行性变化等。皮肤病可以分为一般因素,如年龄、性别、种族等;外部因素,如机械性、物理性、植物性、化学性、微生物性、寄生虫性等;和内部因素,如遗传、胎传、代谢障碍、内分泌紊乱等。
皮肤病的常见症状包括瘙痒、疼痛、麻木感和全身症状,如畏寒、发热、乏力、食欲缺乏和关节疼痛等。体征则包括斑疹、丘疹、水疱、脓疱、结节、囊肿等不同类型的皮损。传染性皮肤病种类繁多,除了直接接触患者的身体液体外,也可以通过接触污染的物品传染。
治疗皮肤病的方法主要包括系统药物疗法、外用药物疗法、物理疗法、皮肤外科疗法和中医药疗法等。在治疗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病因和发病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患者在使用药物时,需要注意个别差异,适当地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最合适的药物。对于严重的皮肤病,手术可能是必要的。
皮肤病种类繁多,分类和命名比较混乱,最常见的分类方法是根据病因、皮损类型、发病部位、病理变化等方面综合而定。
通常分为病毒性皮肤病、细菌性皮肤病、真菌性皮肤病、动物源性皮肤病、物理因素所致皮肤病、神经精神障碍性皮肤病、变态反应性皮肤病、职业性皮肤病、红斑性皮肤病、丘疹鳞屑性皮肤病、结缔组织病、角化性皮肤病、皮肤血管性疾病、皮肤脉管性疾病、大疱性皮肤病、营养性皮肤病、代谢性皮肤病、内分泌障碍性皮肤病、皮肤附属器病、良恶性皮肤肿瘤等。
皮肤病是指被覆于体表,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构成的皮肤,由各种理化因素、病原体感染、内分泌代谢因素、免疫原性及退行性改变等因素引起的疾病,使皮肤的屏障、吸收、感觉、分泌和排泄、体温调节、物质代谢、免疫等多种功能出现障碍。
皮肤病的发生可分为一般因素、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三类。
指年龄、性别、种族、职业、环境、个人卫生、社会因素及地理因素等。
如青春期易发生痤疮,中老年人易发生皮肤瘙痒症、皮肤肿瘤等,红斑狼疮、黄褐斑好发于年轻孕龄女性,化工厂工人易发生接触性皮炎,某些变态反应疾病与环境中接触某些特异过敏物质有关,疥疮、脓疱疮与个人卫生有关等。
包括机械性(如鸡眼、胼胝等)、物理性(如日光、放射线、冷热刺激等)、动物性(如虫咬皮炎、蜂蜇伤、动物毛皮引起的皮炎等)、植物性(如漆、花粉、蔬菜等)、化学性(如药物、化学物品、化学制成品等)、微生物性(如细菌、真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等)、寄生虫性(猪囊虫病等)。
包括遗传、胎传、代谢障碍、内分泌紊乱、血液循环失调、神经系统功能受损、各种精神因素、消化系统功能紊乱等因素。
皮肤病的表现分为自觉症状和客观症状。
前者为患者主观感受到的不适,主要是瘙痒、疼痛、烧灼及麻木感等局部症状,部分人群可伴有畏寒发热、乏力、食欲缺乏和关节疼痛等全身症状;后者是皮肤性病的基本损害即皮肤病的体征,有时二者不能截然分开。
瘙痒
瘙痒是皮肤病最常见的症状,程度上可轻可重,时间上可为持续性、阵发性或间断性,范围上可为局限性或泛发性。常见于荨麻疹、慢性单纯性苔藓、湿疹、疥疮等,一些系统性疾病如皮肤恶性肿瘤也可伴发瘙痒。
疼痛
常见于带状疱疹、疖肿、结节性红斑、淋病和生殖器疱疹等,疼痛性质可为刀割样、针刺样、烧灼样等,多局限于患处。
麻木感及感觉异常
主要见于神经受损疾病,如麻风病、带状疱疹等,感觉异常包括蚁走感、灼热感等。
客观皮损症状
包括斑疹、丘疹、水疱、脓疱、结节、囊肿、风团等原发性皮损,以及鳞屑、痂、糜烂、溃疡、浸渍、皲裂、瘢痕、萎缩、抓痕、苔藓样变等继发性皮损症状。
部分患者可伴有全身症状,如畏寒、发热、乏力、食欲缺乏及关节疼痛等。
当患者皮肤出现不明原因的瘙痒、疼痛、麻木感及感觉异常,可伴有畏寒、发热、乏力、食欲缺乏及关节疼痛等全身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医生通过详细了解患者病史,进行必要的体检和辅助检查,然后进行综合分析,可做出正确诊断。
皮肤性病科
通过对病史、体格检查、典型症状及皮损特征等资料进行认真的分析、归纳,即可对大多疾病做出初步诊断,最终确诊需要结合真菌、细胞学和组织病理学及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的证据支持。
主要是对皮肤黏膜及其附属器进行全面检查,包括判断皮损的性质、大小、数目、颜色、界限及边缘、形状,观察皮损的表面、基底、内容物、部位及分布等。此外,不少皮肤病与其他系统之间可能存在密切关系,因此必要时应做全身系统查体。
详细全面的病史采集和记录是准确诊断皮肤病和有效治疗的基础,除现病史、过去史、个人史、家族史等主要资料外,还应包括年龄、性别、籍贯、种族、职业及婚姻等一般情况。
病理学检查
是皮肤病诊疗过程中常用的检查手段之一,不仅对诊断和分型有重要价值,对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以及对治疗的选择也有重要意义。取材时要求选择成熟而未经治疗的典型皮损,同时带一部分周围的正常皮肤,常用的取材方法有外科手术法、削切法、钻孔法等。
真菌学检查
真菌检查对诊断皮肤真菌病有重要意义,常用的有直接涂片、墨汁涂片和培养。对于一次直接镜检阴性者,应反复检查,以防漏诊。真菌培养用于确定菌种和进行药物敏感试验。
免疫荧光检查
用血清学方法结合显微示踪技术,进行病原微生物或自身免疫性抗原的快速检测及血清中抗体的测定,以及免疫性皮肤病的检查。
基因诊断技术
应用DNA重组技术对人体、生物体的遗传物质DNA和(或)RNA进行直接分析,以确定某一特定的基因是否存在,有无基因突变等。用于遗传性疾病、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对某些与遗传相关的疾病可达到预测、预报的目的,或进行追踪观察,评价疗效。
性病检查
包括淋球菌检查、衣原体检查、梅毒螺旋体检查、人乳头瘤病毒检查等,常用的办法包括直接涂片、细菌培养、醋酸白试验等。
影像学检查
包括X线、CT、磁共振成像(MRI)、彩色多普勒、超声影像技术、三维超声显像技术、超声介入性诊断技术、激光扫描共聚焦成像技术等,可用于皮肤肿瘤、结缔组织病、川崎病,以及与颅脑损伤有关的一些皮肤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电生理学检查
包括心电图、脑电图、脑地形图、脑血流图、肢体血流图、甲皱微循环和肌电图等。
Wood灯检查
利用Wood滤过器(氧化镍)将所有可见光滤过后获得一种紫外线,是一种有助于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检查方法。
皮肤镜检查
皮肤镜是一种利用偏振光或浸润原理进行透视观察的技术,,能检查从表皮到真皮细胞内外色素、血管内外的血液色素以及皮肤和毛发的细微变化。主要用于黑素瘤、色素性皮肤病、毛发疾病、银屑病、扁平苔藓、血管性疾病等的诊断。
划痕试验
用划痕棒在皮肤上划痕,若1~3分钟划痕处出现隆起风团样线条,称为皮肤划痕反应阳性。适用于荨麻疹、色素性荨麻疹、皮肤划痕症、过敏性皮炎等变应性皮肤病的诊断。
玻片压诊
选用透明有机玻璃制成的扁平薄片,轻压丘疹、结节或红斑至少10~20秒,观察皮疹颜色改变情况,如压迫寻常狼疮和紫癜的皮疹可出现苹果酱色或瘀点、贫血痣可消退等,用于与其他皮肤病的鉴别。
醋酸白试验
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上皮细胞与正常细胞产生的角蛋白不同,能被冰醋酸凝固变白。用5%醋酸溶液外搽或湿敷患处,2~5分钟后,病灶局部变白且境界清楚者为阳性。
针刺试验
用无菌针头直接刺入皮内或在皮内注入少量生理盐水,若在24~48小时内出现丘疹或小脓疱,则为针刺反应阳性。40%~70%白塞病患者针刺反应阳性。
皮内试验
通过体内注射过敏原,经过一定时间后观察皮肤的反应,根据皮肤反应的情况确定是否对这种过敏原过敏。
斑贴试验
主要用于检测接触性过敏原。具体方法是将受试物贴在皮肤上观察一段时间后,根据皮肤对接触物的反应判断是否对这种物质过敏。
感觉检查
包括温觉、痛觉及触觉检查,用于判断皮损部位有无感觉异常。多用于麻风病、皮神经炎、糖尿病末梢神经炎、带状疱疹和神经梅毒的检查等。
皮肤病的治疗方法较多,主要有系统药物疗法、外用药物疗法、物理疗法、皮肤外科疗法及中医药疗法等。在治疗方面,应从整体观念出发,充分考虑病原体、病因及发病情况,给予患者合理的个体化治疗。
需要注意,由于个体差异大,用药不存在绝对的最好、最快、最有效,除常用非处方药外,应在医生指导下充分结合个人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药物,不得自行选用。
外用药物
外用药是皮肤病治疗的重要手段,因皮损局部药物浓度高、系统吸收少,所以具有疗效高和不良反应少的特点。应用时主要是注意以下:
正确选用外用药物的种类
应根据皮肤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等进行选择,如细菌性皮肤病应选抗菌药物,真菌性皮肤病宜选抗真菌药物,变态反应性疾病选择糖皮质激素,瘙痒者选用止痒剂,角化不全者选用角质促成剂,角化过度者选用角质剥脱剂等。
正确选用外用药物的剂型
急性皮炎仅有红斑、丘疹而无渗液时可选用粉剂或洗剂,炎症较重,糜烂、渗出较多时宜用溶液湿敷,有糜烂但渗出不多时则用糊剂;亚急性皮炎渗出不多者宜用糊剂或油剂,如无摩烂宜用乳剂或糊剂;慢性皮炎可选用乳剂、软膏、硬膏、酊剂、涂膜剂等;单纯瘙痒无皮损者可选用乳剂、酊剂等。
全身系统用药物
系统用药是皮肤病的主要治疗手段,通过口服或注射等方式进行,包括抗组胺药物、糖皮质激素、抗细菌药物、抗病毒药物、抗真菌药物、维A酸类药物、免疫抑制剂、免疫调节剂、细胞因子激动剂及拮抗剂、维生素类药物等。其中,抗组胺药物、糖皮质激素及抗感染药物是皮肤病应用最多的三种药物。
皮肤外科手术可用于皮肤良恶性肿物切除、皮肤创伤清理、活体组织取材、改善或恢复皮肤异常功能及美容整形,常用手段如下:
皮肤肿物切除
通常在局麻下开展,多采用梭形切除,多数良恶性皮肤肿物可以采取这种方法治疗。
皮肤移植术
包括游离皮片移植术、皮瓣移植术和表皮移植,适用于肿物切除后大面积缺损的修复。
毛发移植术
通常是将枕部毛发移植与额部或顶部,主要适应证是雄性激素型秃发与顽固性斑秃或瘢痕性秃发。
腋臭手术疗法
适用于较严重腋臭,主要有全切术、部分切除加剥离术、剥离术三种方式。
皮肤磨削术
利用电动磨削器或微晶体磨削皮肤,达到消除皮肤凹凸性病变的目的,适用于痤疮和其他炎症性皮肤病遗留的小瘢痕、雀斑、粉尘爆炸着色等。瘢痕体质者禁用。
Mohs外科切除术
可以在最大程度切净肿瘤的前提下让手术缺损最小化。以最常见的基底细胞癌为例,根治率可达98%以上。
中医认为皮肤病多和气血失调、血虚风燥、肝肾不足等有关,可采取辨证疗法给予中药疗法。另外,中医的局部用药、针灸、火罐、放血等外治法,也可帮助缩短疗程,加速治疗。需要注意,务必到专业的中医院就医,合理地选择有针对性的药物、剂型和方法,才能取得满意的疗效,禁止乱用偏方。
电疗法
包括电解术、电干燥术、电凝固术、电烙术等。其中,电解术是用电解针对较小的皮损进行治疗,如毛细血管扩张治疗及电解脱毛;电干燥术选用较高电压、较小电流强度的高频电源烧灼病理组织,用于治疗较小寻常疣、化脓性肉芽肿等;电凝固术可使较大而深的病理组织凝固坏死,适用于治疗稍大的良性肿瘤或增生物;电烙术用电热丝烧灼皮损的方法,常用于各种疣和较小的良性肿瘤。
冷冻疗法
将低温作用在人体组织,引起细胞的炎症、变性和坏死,以此达到治疗目的。主要适用于各种皮肤癌瘤、痣、寻常疣、尖锐湿疣、扁平疣、跖疣、传染性软疣、结节性痒疹、肥厚性扁平苔藓以及汗孔角化症等。
激光疗法
激光的特点是单色性好、方向性强和功率高。
在皮肤性病科,各类激光器可用于激光手术、激光理疗、医美和光动力学等疗法,如可用二氧化碳激光器发生高功率激光破坏皮肤组织,治疗寻常疣、尖锐湿疣、跖疣、鸡眼、化脓性肉芽肿及良性肿瘤等。
水疗
水疗利用水的温度和清洁性能,加入药物作用达到治疗皮肤病的目的。常用的水疗方法有淀粉浴、温泉浴、人工海水浴、高锰酸钾浴、中药浴等。水疗适用于治疗银屑病、慢性湿疹、瘙痒症、红皮病等。
高频电刀疗法
原理是电流通过震荡电路,在靶组织瞬间产生电热火花,使病变组织出现电干、电凝,从而可起到切割、干燥、凝结、气化、炭化以及封闭小血管淋巴管等效果。
适用于治疗雀斑、肉芽肿、疣类表皮赘生物、皮脂腺痣、粟丘疹、皮角、瘢痕增生、皮下囊肿、汗管瘤和单纯性血管瘤、腋臭、睑黄疣以及跖疣等,尚可穿耳孔和永久性拔毛。
紫外线疗法
利用长波紫外线或中波紫外线进行治疗。
光化学疗法
是一种内服或外涂光敏药物结合长波紫外线照射来治疗疾病的方法,适用于治疗银屑病、蕈样肉芽肿、异位性皮炎、白癜风、毛发红糠疹、斑秃、多形日光疹以及色素性荨麻疹等。
红外线疗法
红外线疗法能够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增强新陈代谢,促进炎症消散,加快细胞的再生及修复,并能解痉和止痛,主要适用于疖、毛囊炎、化脓性汗腺炎、慢性溃疡、冻疮及静脉炎等。
微波疗法
微波电流使得组织中电解质偶极子和离子随微波的频率变化而发生趋向运动,在高速振动及转动中互相摩擦产生热效应和非热效应。
主要适用于治疗各种疣、皮赘、血管瘤、淋巴管瘤、汗管瘤等,治疗时一般需进行局部麻醉。
皮肤病的预后和疾病类型、性质、病变程度及个体素质等因素有密切联系,但大多数患者经过规范、合理的治疗后,症状可得到有效缓解或治愈,少部分皮肤病会导致患者严重脏器损伤,甚至危及生命。
大部分皮肤病可治愈,也有不少皮肤疾病需要慢病管理。
皮肤病一般不严重,但若未及时治疗,多可留色素沉着、色素脱失和萎缩性瘢痕等。
复发
若治疗不及时、不规范、不彻底等,容易导致皮肤病复发,尤其过敏性皮肤病再次接触过敏原后可反复发作,且多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和工作。
转移
皮肤癌患者可出现淋巴结转移及肺、脑、肾等远处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