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序号:1468
项目编号:Ⅵ-107
公布时间:2021(第五批)
类别: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所属地区:天津市
类型:新增项目
申报地区或单位:天津市武清区
保护单位:天津市武清区文化馆
王庆坨庆丰叉会上世纪50年代最为兴盛,男女演员80余人,演遍天津地区,很有名气。文革中名义上解散了庆丰叉会,但个人练习没有间断,改革开放后重新复会,主要方向是培养更多飞叉技艺的台柱,男女同样严格要求,教练吴国良言传身教,又培养出多名武术飞叉演员,输送全国各地杂技团。
为把叉技向更高的平台迈进,为祭奠先辈房永和、吴国良对飞叉会做出的贡献,1993年10月1日庆丰叉会更名为“永良飞叉会”,会长李永明、杨树海、李盛安。全体会员努力提高永良飞叉会的素质和技艺,展示出新的风姿。
永良飞叉表演分单人、双人、多人演练,双人或多人花样传练,翻练和滚练,坐着和躺着练,板凳高桌上练,夜间火叉,台上演练,五鬼传说演练,踩街走着练等多种形式。套路名称有云罗背剑、飞龙滚地、怀中抱月、壮士架桥、流星火叉、迷人哑叉等,上场、下场要求是武术式子,如单人二踢子,背叉旋风脚,双人打花棍,空手对钢叉(二人传叉),单手托叉式,双手拖叉腾梁架海式等。
演练器具包括:大号精美蹲旗1面, 大会龙旗2面,护场小龙旗8面,竞技花会拜匣1个(内装拜会所用请、谢柬及名片),大鼓1面(鼓谱为大古代战鼓点),小叫锣1面,拜会开道锣1面,钹、镲、铙、镟各4个,柄耳峰飞叉、双峰叉数支(每个演员1支),夜间火叉数支(夜晚用),滑粉及化装用品数盒。
从头到脚古装表演服装每个演员两套。服饰为长款套装,面料为白色亚麻,沿袭了满族服饰的风格,领口和袖口镶红色,腰间束带,红白相间,气势逼人。
永良飞叉套路演化于武术套路,其演练特点刚猛浑厚,技巧性极强。它需要调整肌肉松紧用力的大小,通过移形换步、上下协调的动作来控制飞叉的重心和速度,所有动作要求身手灵活,一环紧扣一环,手、眼、身、精、气、神要统一协调,并且跟乐器配合(踩着鼓点完成动作),动作健美,花样繁多,滚、爬、旋要求干净利落,尤其哑叉(没有声音)更要掌握一定的技巧。
达到一定水平的表演者可使飞叉全身上下滚动飞舞,耳环随转动沙沙作响,叉随人转,人随叉动, 上下翻飞,四面叉光,漫天飞舞,可谓险象环生,令人眼花缭乱,美不胜收。
经过近20年的努力,现在“永良飞叉”艺术有了不小的发展,已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会长李永明介绍说,在天津第五、六届民族运动会上,他们的表演均获得金奖,1999年全国民族运动会拿到银牌,而且还走出国门,2008年应邀到澳大利亚参加“中华乡土艺术文化节”演出,获得最高演出奖。2009年,“永良飞叉”被批准为天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最让他们难忘的是,1999年参加完在北京举行的民族运动会后,有关部门批准8名队员参加国庆50周年庆祝游行,而当时天津的游行彩车上一共才有32名代表,这让李永明和他的队员们终生难忘,也是国家对这项民间艺术的认可。弘扬中华民族文化,让更多人了解“永良飞叉”。
2011年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表演项目中,天津武清区王庆坨农民表演的《永良飞叉》获得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