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09年,吐蕃赞普派大臣尚赞咄至长安迎接金城公主,因知大唐天子酷爱看马球比赛,便带来一支十人的马球队。吐蕃是游牧民族,马匹骏壮,骑术精良,马球技术也很精湛。唐室的神策军马球队与之比赛,数战皆输。当时还是临淄王的玄宗李隆基到场观战,与嗣虢王李邕,驸马杨慎交、武延秀临时组队下场,以四人球队迎战由十个人组成的吐蕃队,结果大获全胜。据《封氏见闻记》描绘,李隆基在比赛中策马奋杖,“东西驱突,风回电激,所向无前”,场面十分精彩。
1971年在陕西乾县唐章怀太子李贤墓葬中发现的《马球图》壁画,人们推测唐代的马球竞赛方式是,先布置一块周长千步的球场,场地一端竖有两根木柱间嵌满木板的球门,木板下部开一圆孔作为球室。参赛者分为人数相等的两队,称“两棚”,每棚人数可以四五人乃至十数人。两队服色不一,以示区别,而后各骑一匹骏马上场,大概是为了防止马尾巴缠绕球杖,参赛马的尾巴要扎成结。参赛队员左手执缰,右手握一根长约数尺、上端如偃月形的球杖,双方在策马飞驰中争击一个“状小如拳”的木质空心彩球,以将彩球击入球门下之球室为胜。
对于当代画家来说,李刚先生以《唐人马球图》为主打的系列国画作品,是反应唐代体育运动的艺术佳作,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收藏升值空间。但是北京的潘家园、琉璃厂和几个古玩市场出现了大批仿范曾、黄胄、刘大为、张清智、史国良等名家的赝品,李刚先生的《唐人马球图》也在其中,而且数量奇多。这些画每张售价在5—50元人民币之间,收藏爱好者应充分注意。
子柔李刚先生以唐代皇家出行运动为题材的《唐人马球图》、《唐人春行图》、《春郊射猎图》系列作品,近几年受到海内外藏家的关注。基辛格先生赞扬说:在人类文明史上有一个大唐帝国,曾经引领全世界的价值取向。子柔李刚先生创作的《唐人马球图》艺术地再现了大唐的人文精神。人与动物默契和谐,在竞技场上角逐,我认为比今天的足球还激烈,比高尔夫更高雅。阿根廷皇家马球俱乐部将其作为馈赠会员的礼品。清华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书画鉴赏家高润祥在国家大型综合期刊《新华月报》撰文称:自宋代李公麟画《明皇击球图》之后,另辟蹊径,开一代新风。
在墓道西壁白虎之后,是长约9米的马球图,因画面巨大,揭取时将其分割成了5块。图中二十多名骑马者有手持鞠杖激烈击球者,有驭马快骑奔向赛场者,亦有数十名骑手尾随其后,等候上场,最后绘有五棵古树点缀旷野。图中未见球门,而是处于以青山古树为背景的山间旷地,由此分析不是正规的比赛,可能是出行途中或打猎之余闲暇之际几人随意组合的练习 。
唐马球图(局部)中以前面五位骑手击球的场面最为精彩,场面上人物虽然不多,但竞争相当激烈,骑手穿两种不同颜色的服饰,有双手握杆作反身击球的,有扬起球杆准备击球的,有手握缰绳直奔马球的,有驰骋腾空的,亦有注目等候的。可谓静中有动,动中有静。这种将动与静如此和谐的搭配在一起,充分显示出唐朝画工高超的绘画技巧和独具匠心的艺术构思。整个布局安排的紧张而有序,真正达到了“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艺术效果。全图有起有伏、疏密相间、错落有致,非常成功的呈现出一种和谐的韵律之美。图中无论是人、马的细部描绘,还是山石古树的粗狂勾勒,都能给人一种古朴、典雅的美感。
打马球(polo),兴起于唐代初期,唐代文献称作击球。关于马球传播的线路,有传自西域、波斯、西藏等几种观点。一般认为马球源自波斯,后经西域地区传入中国。当时在皇帝的倡导下,马球运动很快得以盛行,历经宋、金、元、明,在明末清初逐渐退出中国的竞技舞台。
马球运动在唐代之所以深受人们的喜爱,除了它是一项高雅、有趣和富有挑战性的娱乐活动外,还因为它是一项带有浓厚军事色彩的运动。唐阎宽在《温汤御球赋》中说:马球“善用兵之技也,武由是存,义不可舍”。在太平盛世的年代,皇帝提倡这项运动应该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参赛者在马球场上相互配合、驰骋拼搏,无疑是体力、技能与智谋的综合竞争。
随着马球运动的日益盛行,马球场的建设也不断引起人们的重视,使之逐步得到发展与完善。唐朝前期,以梨园球场最为闻名,后期则以含光殿球场著称,1956年西安北郊唐大明宫遗址就出土刻有“含元殿及球场等,大唐大和辛亥已未年”的石碑。据李肇《国史补》、《资治通鉴》记载,在唐代后期甚至还出现了别具一格的“灯光球场”和“草地球场”。
唐代盛极一时的马球运动也为诗人和艺术家提供了生动的创作题材,有关吟咏马球运动的诗词比比皆是,另外在陶俑、铜镜、画像砖等文物中均有表现马球运动的。最近在陕西省富平县唐高祖献陵陪葬墓之一的李邕墓内又发现一马球图壁画。章怀太子李贤墓中的马球图以其场面之宏伟,构图之绝妙被定为国宝级壁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