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厅分布
展览馆共两个展厅,第一展厅、第二展厅的大部分以圆明园的营建、盛况为主要内容,第二展厅的部分为圆明园罹难、圆明园复苏的有关资料。展品总数为150件,整个展览以图片、照片为主,模型及实物为辅,每件展品都附有简要的文字说明。
展览馆附设导游、讲解业务并在录像厅全天连续播放国史录像片《中华第一园的毁灭》。为方便游人,在第二展厅销售有关圆明园文史、录像资料及旅游纪念品。
建筑特色
遗址
圆明园汇集了当时江南若干名园胜景的特点,融中国古代造园艺术之精华,以园中之园的艺术手法,将诗情画意融化于千变万化的景象之中。圆明园的南部为朝廷区,是皇帝处理公务之所。其余地区则分布着40个景区,其中有50多处景点直接模仿外地的名园胜景,如杭州西湖十景,不仅模仿建筑,连名字也照搬过来。更有趣的是,圆明园中还建有西式园林景区。最有名的“大水法”,是一座西洋喷泉,还有万花阵迷宫以及海晏堂等,都具有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风格。在湖水中还有一个威尼斯城模型,皇帝坐在岸边山上便可欣赏万里之外的“水城风光”。 当时的皇宫建筑是由大量的木材建造,容易引起火灾,加上夏天天气热,皇宫的城墙高,没法通风,整个皇宫就似火炉,根本无法住人。而皇宫20里外有块空地,康熙就想在那里建一座能享乐的园林。
馆藏介绍
圆明园三园
只有在圆明园展览馆里才能从微缩模型上看到圆明三园,欣赏着“园中之园”的瑰丽景色。这既是圆明园的悲哀,也是中华民族的悲哀。就在1860年仲秋的一天,英法联军在大肆抢掠之后,纵火将圆明园烧毁,从此圆明园从国人的视线中消失。120年以后,圆明园展览馆按原貌制作了微缩模型并以大量的珍贵文物、图片和影视资料详细介绍圆明园的景观,再现了一代名园曾有的芳容英姿。 展览馆位于圆明园遗址公园的长春园西洋楼遗址景区内。这座建筑像学富五车的师长,每天不知疲倦地向参观者讲述着这里过去的故事。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朝廷筹措大量钱款,在北京西郊修建环绕福海的圆明、绮春、万春三园,开湖堆山,种植奇花异木,设置罗列国内外名胜40余景,亭台楼榭150多处,其中除造型独特、结构精巧的庭园建筑外,长春园中还有海晏堂、远瀛观等西洋风格的建筑群。这些建筑用长廊、墙垣、甬道、桥梁连接,并与自然景物结合,构成人间的仙山琼阁,其艺术价值、审美价值无法衡量。站在展览馆的微型模型面前,人们的思绪时断时续,英法联军的残暴行径似乎又闪现在人们眼前,冲天的火光中,魔影在狞笑,作为全人类宝物的圆明三园,此时只有哭泣而别无选择。
绮春园
早先原是恰亲王允祥的赐邸,约于康熙末年始建,后曾改赐大学士傅恒,至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正式归入御园,定名绮春园。那时的范围尚不包括其西北部。嘉庆四年和十六年,该园的西部又先后并进来两处赐园,一是成亲王永瑆的西爽村,一是庄敬和硕公主的含晖园,经大规模修缮和改建、增建之后,该园始具千亩规模,成为清帝园居的主要园林之一。至此,圆明三园处于全盛时期。嘉庆先有“绮春园三十景”诗,后又陆续新成20多景,当时比较著名的园林景群有敷春堂、清夏斋、涵秋馆、生冬室、四宜书屋、春泽斋、凤麟洲、蔚藻堂、中和堂、碧享、竹林院、喜雨山房、烟雨楼、含晖楼、澄心堂、畅和堂、湛清轩、招凉榭、凌虚亭等近30处。悬挂匾额的园林建筑有百余座。绮春园宫门,建成于嘉庆十四年(1809年),因它比圆明园大宫门和长春园二宫门晚建半个多世纪,亦称“新宫门”,一直沿用至今。自道光初年起,该园东路的敷春堂一带经改建后,作为奉养皇太后的地方;但园西路诸景,仍一直是道光、咸丰皇帝的园居范围。该园1860年被毁后,在同治年间试图重修时,改称万春园。
西洋楼
清帝为了追求多方面的乐趣,在长春园北界还引进了一区欧式园林建筑,俗称“西洋楼”,由谐奇趣、线法桥、万花阵、养雀笼、方外观、海晏堂、远瀛观、大水法、观水法、线法山和线法墙等十余个建筑和庭园组成。于乾隆十二年(1747年)开始筹划,至二十四年(1759年)基本建成。由西方传教土郎世宁、蒋友仁、王致诚等设计指导,中国匠师建造。建筑形式是欧洲文艺复兴后期“巴洛克”风格,造园形式为“勒诺特”风格。但在造园和建筑装饰方面也吸取了我国不少传统手法。 西洋楼的主体,其实就是人工喷泉,时称“水法”。特点是数量多、气势大、构思奇恃。主要形成谐奇趣、海晏堂和大水法三处大型喷泉群,颇具殊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