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文化底蕴丰厚,从春秋战国时期的延陵故地,到明清繁华的商业重镇,两千五百余年的历史积淀形成了独特的常州文化气质。无论是元宵“走三桥”的祈福仪式,还是端午龙舟竞渡、中秋月饼传情,都展现了常州人民对于传统节日的深深热爱和敬畏。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常州梳篦技艺,承载着深厚的民俗情感和生活智慧。与此同时,常州方言、锡剧、评弹等地方艺术形式,生动诠释了常州地方文化的魅力和生命力,共同构筑了常州市丰富多彩、底蕴深厚的传统文化画卷...接下来,就随Maigoo文化编辑一起浏览下文,从常州市的方言、饮食习惯、嫁娶习俗、非遗项目、宗教文化等方面,了解更多关于常州市的风土人情。
常州市地处江苏南部,方言属于吴语太湖片毗陵小片,具有鲜明的吴侬软语特色。常州方言发音轻柔婉转,声母、韵母丰富,尤其在声母送气与否、平翘舌音、前后鼻音等方面有着细致入微的区别,体现了江南语言的细腻温润。词汇方面,略带一点官话色彩。语音方面仍完整地保留古全浊声母的体系,如"店、志、绢、富"等字分别读清音声母[t、ts、tc、f]。语法结构上,常州话遵循吴语一贯的主谓宾顺序,同时存在一些独特的句式表达,展现出古老而又鲜活的地方语言魅力。
常州市,位于江苏省南部,其饮食文化融汇江南水乡特色与南北风味,尤以精致细腻、口味醇厚著称。常州菜系属淮扬菜系的一支,代表菜品有天目湖鱼头汤、银丝面、加蟹小笼包、糟扣肉等,色香味形俱佳,讲究原汁原味,清淡而鲜美。当地茶文化亦颇为兴盛,天目湖白茶和阳羡雪芽备受青睐。此外,常州大麻糕、酒酿元宵等地道小吃,既保留了传统的馅心咸甜搭配、荤素并蓄的特点,承载着浓郁的地方民俗风情和历史记忆,深受民众喜爱。常州人注重饮食养生,讲求膳食平衡,形成了独特且丰富的饮食文化。
常州市传统的节日主要有:春节、立春、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中元节、七月三十、中秋节、重阳、冬至、腊八节、除夕。旧时常州城郊岁时习俗内容丰富,也带有一定的封建迷信色彩,像年初五"抢路头",清明"祭祠堂",以及庙会祈祷求雨等;同时反映劳动人民对生活的美好愿望,像"若要富,冬至隔夜吃碗胡葱笃豆腐"。解放后,随着人们文化素养的提高,物质和精神生活的丰富,岁时节庆逐步移风易俗,淡化迷信色彩,人们利用纪念日、节日(元旦、三八妇女节、劳动节、国庆节、儿童节等)举行丰富多彩的联欢庆祝活动。
旧时,常州市男女婚配讲究门当户对,多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且早婚居多,男女双方年‘龄一般在18一20岁左右,也有16岁就结婚的。解放后,男女双方经介绍相识后,通过一段时间的接触了解,若双方认为满意,即由家长会同介绍人商定婚期,一般定在节假日或逢八的日子进行,俗称"若要发,不脱八"。然后男方布置新房,置办家俱及生活用品,向亲朋好友散发喜糖。婚礼宴请有的借饭店或宾馆举行,婚宴少则三五桌,多则几十桌不等;有的利用婚假外出旅行结婚,也有参加集体婚礼的。传统结婚流程:媒人说亲一合八字一下聘定亲一报喜一送日帖一发嫁妆一迎亲一拜堂(准备子孙桶)一撒帐一闹洞房一回门。
常州市居民生活中存在着一些传统的禁忌忌讳文化,体现在日常行为、言语交流、居住环境等诸多方面。比如,在建房时遵循风水学说,忌大门直冲道路或邻居家门,认为这会影响家运。逢年过节,忌讳说不吉利的话,特别是除夕夜,全家团圆之时要避免争吵和提及负面话题。用餐时,忌用筷子敲碗,认为这是乞丐行为,不利家运。另外,常州人讲究孝道,忌讳直呼长辈姓名,认为这是对长辈的不敬。此外,遇到红白喜事时,亦有许多约定俗成的禁忌与礼节,如丧葬期间忌讳穿鲜艳衣物,办喜事时则忌讳提及与死亡相关的词语。这些禁忌文化虽随着时代变迁有所淡化,但仍体现了常州人民对和谐生活与良好家风的崇尚与维护。
江苏省金坛董永村的神话传说《董永与七仙女》的故事,即董永传说,在周边地区流传了上千年。在当地一直流传着这样的一句顺口溜“……石槽路通延陵镇,想拜菩萨登路程。先到董庙把香焚,转身再奔茅山根。”董永传说由原来的口口相传、文字记载,到后来的董永庙、望仙桥、鹤生望母石、鹤生小脚印石等实物留存,再到后来拍成电影黄梅戏《天仙配》这一代表作品,逐步让董永传说名声远播,影响深远。【更多>>】
吟诵调(常州吟诵),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音乐类项目。常州吟诵属“吴吟”,是用常州方言吟诵古典诗词文章的民间艺术,历史悠久,流布于常武地区。常州吟诵的基本内容相当丰富和全面,主要有吟诗的音调(包括吟七律、七绝、五律、五绝等“近体诗”的音调和吟“诗经”、“乐府”、“楚辞”、杂言诗等“古体诗”的音调),吟词的音调以及吟文言文的音调等。
天宁寺梵呗唱诵,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音乐类项目。源流可追溯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梁武帝时期,其唱诵韵味保留着1500余年前的齐梁遗风。天宁寺梵呗唱诵和其他梵呗一样,其文学形式分为“赞、偈、咒、白”四大类,而表演形式则以清唱为主,伴有打击乐形式的多种法器。天宁梵呗的节奏沉稳扎实、风格哀婉,唱腔讲求三弯九转、依字行腔,“宽、嘡、甜、蜜、脆”是其基本特征。
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传统舞蹈类项目。直溪巨村舞龙起源于元末明初,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巨村舞龙初时是以稻草为材料扎制而成,长约15米至30米左右,由7、8人或近20个人舞动。此后数百年间制作工艺不断发展,在清末逐步改为以竹篾扎制,骨架外裹以龙鳞状的布皮和灯饰作为制作材料。舞得活、舞得圆、神态真、套路多、速度快,是巨村舞龙的主要艺术特征。
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舞蹈类项目。蒋塘马灯舞是源于明嘉靖年间,流布于江苏省溧阳市社渚镇蒋塘村一带的民间舞蹈。蒋塘义军首领虞顺祭祀抗辽英烈杨家将等民族英雄而形成跑马灯的习俗,传承至今已500多年。蒋塘马灯的服饰、道具及表演风格,既具有北国之粗犷刚劲,又具江南之灵秀精致,是一种民间祭祀与民间娱乐为一体的传统舞蹈,是以民间舞蹈形式演绎民族英雄,表达天下太平的祝愿。
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曲艺类项目。小热昏是中国吴方言区的一种谐谑曲艺形式,小热昏艺人用本地吴方言对社会新闻、社会黑暗面用一种隐晦的形式加以谐谑调侃,以马路说唱、行走叫卖为主要表现手段。在清末民初,曾广泛流传于江浙沪一带。常州小热昏演唱曲调一般有两大部分,一是大量运用民间小调,配上歌词演唱,如青年曲、梨膏糖调、杨柳青调、宣卷调等;二是运用常州滩簧、黄梅戏、越剧、淮剧等地方戏曲的曲调,配词演唱。
常州唱春,是常州地区历史较长、流传较广、影响较大的一种民俗事象和曲艺演唱活动。早在1925年,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在一篇研究文章中就明确指出:“唱春调,我们知道是江苏常州的出产。”常州唱春演唱的曲调称“唱春调”或“春调”也称“常州调”,作为吴歌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以“孟姜女十二月花名调”(也称四季调)为基础,融进欢快的节奏和气氛,在春节或喜庆时上门演唱,既自成一体,独具特色,又通俗易懂、轻装简易,深受群众的喜爱。
金坛抬阁是若干童男童女扮演成古装戏剧人物,造型悬立于若干层四方形阁架上,在庙会出会时由众人抬着并配之于吹打器乐浩荡出行的一种大型民俗活动。流传于江苏省金坛市金城镇及周边地区。经过历代民间的传承和改造,金坛抬阁形成了独特的本土风格,其造型典雅,内容优美,加上铿锵有节奏的吹打乐相伴,气氛浓烈,场面壮观,犹如一个个抬在肩头上的流动戏台,为世代人们所喜闻乐见。
史式八卦掌,是流传溧阳民间的一种传统体育,因当年的传人史计栋,又因与周易八卦图中的卦相相似,故而得名。史式八卦掌的套路有:八卦连环掌、八卦游身连环掌、龙形八卦掌等。其特点是:以八字为法,讲究八字八法,以五形为势,讲究五形五势。八法为推、托、带、领、搬、拦、扣、截,根据劲道的力量方向,演变成八个母掌,每一掌又衍生出七个散手子掌。史式八卦掌,刚柔相济、和畅血脉、周通筋络、调谐气息,是修身养性、强身健体的优雅程式。
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传统美术类项目。金坛刻纸是在宋代民间灯笼、纸扎、门笺等民俗剪纸装饰基础上发展而来,成熟、盛行于明清时期。现代的金坛刻纸,题材古今结合,幅式多样自由,构图新颖繁茂,刻工精致细腻,线条刚柔相济,具有浓郁的江南特色,被誉作“江南一枝花”。【更多>>】
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美术类项目。常州的留青竹刻是通过浅刻技法,利用薄薄的竹青和衬托竹青的红色竹肌,来表现自然的千态万物、生动的人物形象及书法的神韵。留青竹刻是集书画、雕刻等多种艺术于一身的综合艺术,具有较高的艺术审美、文化交流价值,是独具中国特色的传统工艺美术瑰宝。【更多>>】
常州乱针绣是苏绣的一个重要流派,亦称“正则绣”、“锦文绣”,生发于常州已逾百年,并流布于江苏各地。该项目系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之传统美术类。常州乱针绣的最大特点有两点,一是针法技艺灵活多变;二是铺色层次分明。每一幅作品分为基础层、表现层、平衡层等,每层均选用混合色线完成。【更多>>】
常州梳篦是江苏省常州市特有的一种传统手工艺品。据地方文献记载,常州梳篦具有悠久的历史,其制作工艺在明代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生产的梳篦被选为宫廷贡品,享有“宫梳名篦”的美誉。常州梳篦制品主要包括梳篦和木梳两个种类。常州梳篦选料精细,制作精良,美观实用,是家居必备的日常用品和馈赠亲友的上佳礼物。【更多>>】
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 金坛封缸酒传统酿造技艺源于民间,始于秦朝末年,盛于明朝年间,流布于江、浙、沪、闽一带。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一部研究民间酿酒史和黄酒文化的“活字典”,具有宝贵的历史传承价值。该技艺工艺流程为:大米浸泡→洗米→蒸煮→淋水→下缸→拌酒曲→搭窝→糖化→冲米曲酒→发酵→压榨→过滤→冷冻→灌装→成品。该酒液色泽金碧自然、清澄明澈、醇稠如蜜、酒性中和、芬芳馥郁。
梨膏糖产生于唐代,迄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据常州府志记载,宫廷古方梨膏糖于清咸丰年间(1854年)传于常州,逐渐发展。清宣统年间至民初,常州梨膏糖制作异常红火,盛极一时。叫卖梨膏糖,唱小热昏,成为当时常州城乡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常州梨膏糖以冰糖、梨汁为主要原料,配以甘草、麦芽、桔梗等20余种天然中草药精制而成。随着技艺的进化和生活的发展,常州梨膏糖既成了有病治病、无病保健的药物食品,又成了一种休闲、消食的滋补品。
金坛儒林树德堂祖传妇科疗法始于乾隆年间,距今有300多年历史。创始人储知善以妇科中草药见长,为解除民间不孕不育等诸多妇科疑难杂症之痛苦,以中草药为本,经无数试验积累成偏方,其医德和医药由此在其家族内代代相传。现主要流传地集中在金坛市儒林镇。儒林树德堂祖传妇科疗法及其医药的诊治特色、中草药方等,都具有其独树一帜的原创性。其系列秘方世代流传,一般不作更改,对妇科疑难杂症均有确切、稳定的疗效。
清代,以孟河医派为代表的常州中医蜚声海内外。钱氏中医,是以儿科为特色的主要力量,代有精工。钱氏中医儿科理论上,推崇温病学说,治外感善用清法;脾胃内伤,重调脏腑气机。重视“肝常有余”,许多儿病从肝论治。在诊断上,辩识四诊之细微,预判疾病之演变。钱氏中医儿科疗法传承300余年,钱氏的许多学术观点在中医儿科界产生了一定影响,已传至全国各地。
常州市的住宅建筑风格既体现了地域文化传承,又融合了现代设计理念。传统的常州民居建筑以其端正严谨、中轴对称的布局闻名,大多为江南明清式建筑,如五进院落结构,彰显出儒家思想中的秩序与和谐之美。近年来,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加速,常州的住宅风格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新中式风格别墅巧妙地将古典元素与现代简约线条相结合,通过屏风、木质家具、水墨画等元素营造出富有文化底蕴的空间感。同时,现代简约和新古典风格亦备受青睐,前者强调功能性和空间流动感,后者则在保留古典建筑精髓的基础上注入时代感,注重细节处理和材质对比。无论是古朴典雅的传统四合院还是高端大气的现代别墅区,都在各自的设计语汇中传递着常州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独特审美情趣。
常州市的古代建筑风格深深植根于江南水乡的传统文脉之中,体现出鲜明的地方特色与历史积淀。古代常州的建筑深受江南地区苏式建筑的影响,以精巧细致的木构架体系、灰瓦白墙的素雅色调及丰富的装饰艺术为特征。例如明清时期的民居,采用中轴对称布局,寓含“居中守正”的儒家伦理观念;建筑装饰上,砖雕、木雕、彩绘繁复精美,常见寓意吉祥的图案,反映出古人对生活的美好愿景。古运河畔的篦箕巷和青果巷等历史文化街区,至今仍保留着大量古色古香的建筑,诸如贞和堂等宅院,展现了士大夫阶层清雅脱俗的品味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此外,像天宁寺这样的宗教建筑,则综合了官式建筑的大气庄重与江南园林的婉约精致,尽显常州古代建筑的独特魅力。
常州市现代建筑风格承袭了历史文脉的底蕴,又积极吸纳国际先进的设计理念与技术,呈现出了时代创新与地域特色的完美融合。市区内不乏突破性的高层地标建筑,如常州现代传媒中心以其333米的高度成为城市天际线的焦点,展现出当代摩登都市的风貌。现代住宅小区设计兼顾功能与美观,倡导绿色环保理念,采用大面积玻璃幕墙与节能材料,实现室内外环境的和谐互动。此外,不少建筑作品汲取了本土文化元素,如武进莲花馆的建筑设计灵感来源于莲花造型,赋予建筑独特的视觉冲击力和文化内涵。常州市现代建筑在保证实用功能的同时,注重生态环保与人性化设计,力求在每一处细节中体现地方文化与现代美学的有机结合。
常州市宗教发展历史源远流长,现有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共5种宗教,多种宗教在此交融共生。自古以来,道教在常州地区影响深远,从西晋时期的含辉观、玄妙观等道观兴起,至明清时期道教名人如葛洪、陶弘景等在常州留下的足迹,见证了道教文化在当地的发展历程。佛教同样兴盛,以始建于唐代的天宁禅寺为代表,历经千年岁月,成为了常州乃至江南地区的佛教重地。如今常州拥有乾元观、天宁禅寺等不同宗教信仰的重要活动场所,体现着多元化的宗教文化格局。
杨桥庙会是一种集迎神、娱人、敬香、集市贸易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民俗活动,流传在武进前黄杨桥古村及周边地区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其主要形式和内容,是围绕“城隍老爷回舅家”为事由,集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商贸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民间活动。每年阴历二月初八早上,杨桥庙会按程序分为出会、接会、走会、舍会等过程。庙会举办期间,集市贸易繁荣,亲朋好友聚会,无疑成了杨桥人们的一个盛大节日。
道教文化纷繁绚灿,包罗万象,其内容庞杂多端,概括起来,主要有道教神学、道教伦理、道教哲学、道教金丹术、道教医学、道教文艺等丰富的内容。茅山道教在两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奉三茅真君为开山祖师,是道教上清派的发源地,被称为“上清宗坛”。茅山主体山脉位于金坛区境内,主峰海拔 372.5 米,自唐宋起即享有道教“第一福地、第八洞天”之美誉。境内峡谷盆地相间,林木葱郁,山势秀丽,九霄万福宫、乾元观等一直都是游人香客必到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