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历史文化内涵博大精深。几千年来,以西湖文化、运河文化、钱塘江文化为代表的杭州文化,在开放中融合,在创新中发展。且杭州的民情风俗,也随着杭州历史经济以及自然条件的变化发展,不断地由广大人民所创造、所丰富而逐步衍变而成,为杭州增添独特的江南风情。下面本文的maigoo编辑从杭州生活习俗、饮食文化、杭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建筑、宗教等方面,带大家了解杭州韵味的杭帮菜、曲调优美淳朴的江南丝竹等杭州文化。
杭州话原则上指吴语太湖片杭州小片方言,杭州话使用的范围不大,主要分布在杭州老城区及附近,具有吴语的一般特征,完整地保留中古全浊声母和入声,保留较多古汉语用字用语。杭州话为南宋中原话和吴越方言交融的结晶,也是吴越江南的重要代表方言之一,杭州话相较于其他吴语方言有更多的中原语调,其中带“儿”化音也成了杭州话一大特色。【了解详情】
杭州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距今七八千年左右的跨湖桥文化。从南宋都城临安到如今的杭州,这座城市的美食文化一直没有改变,杭帮菜的精细、韵味乃至色香味,传承了杭州博大精深的历史文脉,演绎了杭州人文精神的脉络,也体现了杭州当代美食文化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悠久历史和传统渊源。据统计,新杭菜目前的菜目中有20%为本地特色,而80%是外来的,杭州当代美食,它吸收了粤、川等全国八大菜系中其他七大菜系和浙菜中温州、绍兴等地的长处,融入西湖特有的清醇灵秀之风,可以说生动展现了“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
【了解详情】
杭州的岁时节庆民俗丰富多彩,其中重大传统节日还是以中国重大传统节日为主,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但杭州各地区在这些重大节日中却又保留着各地独特的习俗,且还保留着诸多宗教祭祀节日及丰富的民俗活动。此外随着杭州市的社会经济发展,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的提高,杭州市也新兴了诸多特色节日活动,如杭州解脱纪念日、杭州超山梅花节、西溪探梅节、杭州西湖国际桂花节、杭州西湖国际博览会等。【了解详情】
杭州民间婚礼,基本上沿袭南宋婚礼的习俗遗风。旧时男女婚配封建色彩极浓,中等以上人家都要请媒婆说合,叫做“穿婚”。男、女方问卜得吉“定帖”后,男家择日备礼邀女家,两亲相见,谓之“相亲”如女方中意,即以金钗插于冠髻中,名曰“插钗”若不如意,则送彩缎两匹,谓之“压惊”……整体上的,杭州的结婚流程主要有说媒、订婚、行聘、发奁、迎娶、三朝回郎等。【了解详情】
杭剧源于清末,是从宣卷发展起来,吸收了杭摊等表现手法,流传于杭州、上海、江苏及周边地区的全国唯一用杭州话演出的地方剧种,因其具有独特的戏曲艺术价值、历史文化价值,而在我国地方戏剧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表演质朴、生活化,演唱丹田气足,唱腔高亢、激昂。伴奏以江南丝竹乐器为主,讲究你繁我简,嵌档让路的自然支声因素。2005年5月,入选浙江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淳安三角戏,是由采茶戏与民间歌舞竹马班相结合形成的地方剧种。演出使用淳安方言,表演形式载歌载舞,表演风格淳朴明快,乡土气息浓郁,深受当地人民喜爱。淳安三角戏剧目内容大都反映农村日常生活,传统剧目有《南山种麦》、《牧牛》、《看花灯》、《补背褡》等。2011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了解详情】
杭州西湖传说源远流长,历代文学艺术家利用西湖民间故事材料进行改编再创作,形成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作品。其中以“名山、名水、名人”为其主要特征,以白蛇传说、梁祝传说、济公传说、苏东坡传说、岳飞传说、于谦传说等最为著名。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了解详情】
钱王传说是以吴越国王钱镠生平事迹衍化而成的民间传说。内容丰富,有钱王生平、家世的传说;钱王见义勇为、智勇过人的传说;钱王艰苦创业、建功立业的传说;钱王除暴安良、关心百姓疾苦的传说;还有一批地名传说、地方风物及风俗传说,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传说群”。钱王传说,凝聚了千百年来人民大众对他的理解、看法和感情,反映了人民群众朴素而又鲜明的历史观和审美观。2011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了解详情】
江南丝竹是流行于江苏南部、浙江西部及上海地区的丝竹音乐的统称,因乐队主要使用二胡、扬琴、琵琶、三弦、秦琴、笛、箫等丝竹类乐器而得名。江南丝竹曲调优美淳朴,清新悦耳,轻快明朗,绮丽优雅,其技法丰富多彩,变化层出不穷,讲究“你繁我简,你高我低,加花变奏,嵌挡让路,即兴发挥”,显现出“小、细、轻、雅”的艺术风格。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了解详情】
楼塔细十番是流传在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南片的一种民间器乐形式,根据楼塔前辈的忆述,这种细十番形成的时间是在明代,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楼塔细十番以古典曲牌为演奏内容,是一个属于十番的音乐门类。楼塔细十番根据乐器功能的不同而采用相应的演奏技巧,中笛、箫主要吹奏主旋律,笙主吹复音以衬托气氛,拉弦乐长短弓交替运用并以打音、加花等手段丰富乐章,弹拨乐则借助弹挑、滚、轮等技巧烘托旋律。各种乐器都充分发挥自具的特长,呼应配合,融为一体,形成生新出奇的艺术效果,从而使楼塔细十番具有了很高的艺术价值。
余杭滚灯源于浙江余杭翁梅一带,流传至今已有八百余年历史,是节庆和灯会期间表演得具有强烈竞技特点的民间舞蹈。余杭滚灯集舞蹈、技巧、体育于一体,具有多样性、综合性、竞技性的鲜明特征,它有九套二十七个表演动作,有独特的艺术构思和典型的地域特色,展示了中华民间舞蹈杰出的创造力,对探索古代民间舞蹈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了解详情】
淳安竹马始于南宋,俗称跳竹马,是主要流行于浙江淳安一带的传统舞蹈。竹马分红、黄、绿、白、黑五种,常由三男两女或两男三女组成,以古装人物装扮,跳、走(阵)、唱、念俱佳,步伐独特,具有较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和鲜明的地域特色,是我国传统舞蹈尤其是竹马类舞蹈最具代表性的项目之一。2014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了解详情】
别称“安康”、简称“杭摊”,产生于清代乾隆年间,流行于杭州及嘉兴、湖州、宁波等地。传统的表演形式为代言体分脚色自奏乐器坐唱。书目可分“前摊”和“后摊”两类。“前摊”曲目较多,脚色多模仿昆剧,“后摊”曲目较少,多表现市民生活故事。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又称“滑稽”,初为一人演出,故名“独脚戏”。流行于浙江杭州、宁波、绍兴、嘉兴、湖州等地区及上海和江苏南京、苏州、常州、无锡等地。独脚戏一般以二人合作演出为主,也有一人和三人合演,主要有“说、学、做(演)、唱”四种形式,通过演员说笑话、讲故事、学方言、唱戏曲的表演方式,以逗笑作为艺术手段。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了解详情】
俗称“卖梨膏糖”,也称“小锣书”。主要流行于杭嘉湖、金华、宁波等地区。起源于清末杭州街头的“说朝报”,1905年,杜宝林把这种说唱朝报的形式运用到卖梨膏糖上,把原先的说唱新闻和生活趣事发展成了有简单故事情节、有人物性格和矛盾冲突的节目,并以“小热昏”作为艺名演出。杭州小热昏用杭州方言说唱,伴奏乐器以小锣或三巧板为主,表演风趣、诙谐,没有固定的演出场所。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了解详情】
“翻九楼”是一项古老的民间高空杂技,流传已有两千多年历史。这项民间技艺曾在江南一带广泛流传,尤其以萧山的所前镇、浦阳镇最盛。翻九楼的“楼”是由桌子叠成。戏曲里也有“翻几张桌子”的讲法,武功好的演员,从桌子底层连续旋身越上,再从最高处一个跟头翻落,好像飞檐走壁一般。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了解详情】
是一种由十八般古兵器操练法演变而成,集健身、防身、竞技和观赏性于一体的民间武术,系明朝尚书洪钟告老还乡后所创,传承至今已有近500年历史。五常十八般武艺将刀法、棍法、拳法、阵法等糅合在一起,融入了西溪五常特色的拳、械操练法,带有明显的西溪水乡特色,阵法多样,套路丰富。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了解详情】
桐庐剪纸有1000多年的历史。据乾隆《桐庐县志》“桐江风俗”载:“嫁娶之日行亲迎礼用新轿花灯鼓吹前号” “送殓设灵座供主七日” “人日前后竞以纸糊各种龙灯及竹马极工巧”,还有更多的窗花、礼花、衣饰花、喜花和寿花等等,这些在明清时期桐庐十分盛行,已经形成了家家户户剪窗花、贴门神的民俗盛景。桐庐已连续承办多届“神州风韵”全国剪纸大赛,举办国际剪纸艺术大展和剪纸创意大赛,进一步弘扬了中国传统民间文化。
昌化鸡血石是中国特有的宝玉石品种,因出自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昌化镇,故名,被誉为我国四大名石之一。根据考古发掘资料,春秋战国时期先人开始利用昌化石进行雕刻。昌化鸡血石雕根据石料的独特个性,逐步形成了因“血”施艺、简繁结合、重在写意的艺术风格,大致有仿真、烘托和抽象化三种表现手法。其雕刻技艺以纽饰见长,雕镂相济,局部精细,整体简朴,抛光和穿孔等技术相当娴熟。
杭州刺绣以杭产真丝面料和桑蚕丝线为原料,以吉祥图案、文人绘画、西湖风景为表现对象,运用盘金、线绣和金线丝线两者结合的表现手法创作而成。杭州刺绣主要分布在杭嘉湖宁绍一带,起始多为民间所用,后经历宫廷和闺阁,再回到民间大多为戏剧服装刺绣服务,杭绣的表现手法虽然一直在随着时代的变化转换,但是针法还是传承了下来。近几年杭绣比较重视人才的培养,所以不少杭绣作品在全国性的展览中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目前杭绣在中国刺绣界的地位非常重要。
杭州西湖绸伞始创于1932年,由杭州都锦生丝织厂研制成功,传承至今已有80余年历史。建国后为发展绸伞生产、提高绸伞质量,建立了杭州风景绸伞厂,之后杭州市工艺美术研究所设立了绸伞研究室。西湖绸伞因其利用杭州本地独有的淡竹资源、杭州丝绸及杭州西湖风景装饰图案三项具有杭州特色的创作设计风格,同时具有精致的选材、繁绂的18道手工工艺流程和丰富的品种规格而名扬天下。
西湖龙井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她源于唐,闻于宋,名于明,盛于清,扬于今,素以“色绿、香郁、味甘、形美”而著称。茶区先民通过长期生产实践,逐渐形成了选育良种、勤耕栽培、精细采摘的工艺流程。龙井茶制作精致细腻,全靠手工完成,需经摊放、青锅、成条、回潮、辉锅、分筛、挺长头、归堆、收灰等九道工序,其中“青锅”和“辉锅”是炒制的重点和关键。这一整套种植、采摘、炒制的工艺充分展示着茶农的睿智和丰厚的文化内涵。
杭州织锦技艺以杭产桑蚕丝为料, 在特制的提花织锦机上以手工织造的技艺。杭州织锦历史可追溯至五代十国,吴越国王钱镠在杭州设立了官营丝绸作坊“织室”。明清“杭州织造局”是三大官办织造机构之一,产品专供宫廷使用、在中国织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以杭州“都锦生织锦”为代表的杭州织锦技艺有58道传统手工织锦工序,五彩锦绣织锦的织纹穿吊装造法、以及盘梭(纬)法、换道(纬)法、抛梭(纬)法、通经回纬挖花法等织锦工艺技法均为杭州织锦特色。
胡庆余堂中药文化主要包括“戒欺”文化和中药传统技能。“戒欺”是胡庆余堂的店训,由胡雪岩亲笔写就。一百四十余年来,胡庆余堂始终恪守“戒欺”原则,秉承中医药文化,形成了以“戒欺”为内涵特色的经商理念和店规。2006年5月20日,胡庆余堂中药文化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张氏骨伤疗法是指诊伤重全身、察局部、详查病情,手法求灵巧、以巧胜拙,固定超关节、小夹板、固定灵便,用药审部位、辨虚实、注重胃气的一种正骨疗法。浙江富阳人张永积在清道光年间创立的,以手法整复、杉树皮夹板外固定、百草伤膏治疗为特色,因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疗法和满意的疗效而成为中国中医骨伤科代表流派之一。2011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杭州历史特色建筑的建筑特色可浓缩归结为“四句话”:三吴都会风范、江南水乡特色、中西交融风格、东方园林典范。杭州的传统建筑既有历史古都皇家的大气风范,又有江南民居小桥流水的朴实无华,更有开放胸怀,汲取传承古今中外的建筑风格,无处不透露出博览群雄大都会的繁华和气势,无处不蕴含着自然和谐、精致细腻的人文气息,也铸就了杭州历史建筑“天人合一”、“格古韵新”的独特风韵。
杭州市代表性古建筑众多,如杭州灵隐寺、杭州清河坊历史文化街区、杭州龙兴寺经幢、白塔,六和塔,保俶塔、西泠印社、杭州孔庙等。其中杭州孔庙占地1.32公顷,总建筑面积达到5581平方米,由东、西两个既相互连贯又相对独立的区域组成。复建后的杭州孔庙平面布局和建筑风格依据传统格局、文化传承、文物内涵以及江南园林特色,西区建筑具有高低错落,动静有序的特点;东区为典型的江南园林式庭院,花香鸟语、水流潺潺,各建筑如珍珠般散落其间。
杭州,位于京杭大运河的最南端。运河交通孕育了杭州城,辟展扩大了杭州地域,水网连通了杭州街巷,水运带动了杭州经济,水文化促进了杭州旅游。可见,杭州虽因湖而名,兴盛和繁华皆源于运河。大运河是世界瑰宝、城之命脉,如果说西湖是杭州的眉目,运河则是她的臂弯,贯穿着城市生生不息的发展,映照着绵延不绝的文化,上演着最有江南烟火气息的生活风情。千年前运河的开凿,让杭州一下子从山中小县,蝶变成马可波罗笔下“最美丽华贵之天城”。
公元1138年,南宋(1127-1279年)迁都临安(今杭州),中原文化与吴越文化碰撞融合,因而形成了精致而开放的南宋文化。杭州成为当时世界最繁荣的城市,13世纪中叶,人口超过150万。从此,杭州的经济、社会、文化、艺术、生活、城市建设等都烙上了南宋文化的印记。如今在杭州市的南宋御街、南宋皇城遗址等地方均能感受到浓厚的南宋文化魅力。
河上龙灯起源于南宋绍兴年间,在萧山区河上镇一带流传,每年元宵节期间,以河上镇溪头村为中心以板龙表演为主,融合马灯、高照等民间艺术元素,持续时间长达五天的大型民俗表演活动。主要包括“开光大典、出灯、闹元宵、化灯”等仪式,具有很高的地方文化史价值和艺术审美价值,是儒家文化和道教文化相融合的具体体现。河上龙灯胜会在杭州萧山区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与深远的文化感召力与影响力,是萧山区非物质文化的珍贵遗产。
杭州自古以来就是名茶产区,茶文化历史悠久。"中国茶都"花落杭州是实至名归的。杭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龙井茶就是其中一种独特而重要的文化,可见龙井茶在杭州的地位之高。杭州是一座有着茶韵的城市,那韵味是老百姓慢慢品出来的。杭州产茶,杭州人更爱喝茶。早在宋代,作为南宋京城的杭州以卖茶为业的茶肆、茶坊已遍布全市,在闹市区清河坊一带,就有多家大茶坊,街头巷尾,还有担茶卖的。在现代的快节奏里,茶馆依然遍布杭州街头,大大小小的茶馆700余家,已成了杭城的特色和个性。
杭州自古有“东南佛国”之称,最早的佛寺出现在东晋初年,印度高僧慧理在西湖北高峰与飞来峰之间创建了灵隐寺,成为揭开西湖佛教景观史第一页的开山之祖。道教遗迹更可上溯到三国时期。佛寺、道观加上大量民间俗神祠庙,以及始于南宋并在元代以后形成规模的伊斯兰教的传播,为杭州历史文化充实了内涵,留下了丰富多彩的艺术情趣。目前杭州有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五个宗教,除道教之外,其他各教均系国际性的宗教。
杭州庙会,又称"香会",遍及城乡,难以数计,较著名者有:正月初一(灵隐、吴山各庙均有庙会)、二月十九(天空观音庙会)、三月初三(半山娘娘庙会)、三月廿八(法华山东岳庙会)、四月初八(外八寺庙会)、四月廿日(朱天庙会)、五月十八(班德观者元帅庙会)、六月廿三(吴山火神庙会)、六月廿四(吴山雷神庙会)、七月十五(孟兰盆会)、七月十八(张大仙庙会)、七月卅日(地藏庙会)等。杭州庙会的日期一般都是菩萨的诞辰期,也有的是神的忌日。
西湖香市,历史悠久。早在唐宋时,西湖天堂、英隐、昭庆、净慈等寺院都已有"香会"。南宋建都杭州,历代皇帝都要御驾亲临各寺,烧香敬佛,抚台以下文武百官也要亲自拈香。上行下效,四乡蚕农亦以杭州为天堂佛地,为祈蚕桑丰收,也都来"朝山进香气即使贫苦农家也要借贷典当,一年开春到杭州来烧香一次,村村户户,世世代代,相沿成俗,形成杭州的繁荣"春汛"。改革开放以后,西湖香市依旧如故,盛况不减当年。其中西湖香市以天壁、灵隐、岳王庙、昭庆寺、老东岳、央山最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