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 - 1952年,在清华大学学习。
1952年,毕业后进入北京大学物理系气象专业担任助教。
1954年,在谢义炳教授的力荐之下,成为苏联动力气象专家阿基诺维奇研究生。
1957年 - 1959年,前往苏联莫斯科大学和科学院应用地球物理所进修。
1979年,由讲师直接晋升为教授,历任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1986年,加入九三学社。
1986年 - 1992,担任中国际云降水委员会(ICPP)执行委员。
1989年 - 1991年,携带自制的微波辐射计系列,三次在日本潮岬及奄美大岛进行海洋大气观测,成功取得观测数据。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1992年 - 1996年,担任国际核化与大气气溶胶委员会(ICNAA)委员。
1994年,当选为国际高等学校科学院院士。
1988年,获得“中青年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
1990年,获得“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94年,当选为国际高等学校科学院院士。
2004年,获得“何梁何利科学进步奖”。
2006年,获得“中国气象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
1、研制多频微波辐射计系列,建成大气遥感站,用以监测天气变化研制雷达与微波辐射计测雨系统。
2、研究遥感水面油污和土壤湿度,用于环境遥感。
3、建立光学遥感气溶胶和二氧化氮的新方法,并利用卫星遥感得出东亚大气尘暴的分布和总量,建成低空大气遥感系统在海洋进行观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