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花千坊419论坛

茂腔是流行于山东省青岛、潍坊、日照等地的传统地方戏曲,最初为民间哼唱的小调,称为"周姑调",传说系因一周姓尼姑演唱而得名,又称"肘子鼓"茂腔距今有200多年的历史,主要活跃在山东省东部的青岛、烟台、日照、潍坊等地区的几十个县市。2006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遗产项目编号: Ⅳ-67
  • 申报地区: 山东省
详细介绍 PROFILE +

相关项目

1、茂腔(山东省),编号:Ⅳ-67
(1)批次/类型:2006年(第一批),新增项目
(2)申报地区或单位:山东省高密市
(3)保护单位:高密市艺术剧院
2、茂腔(山东省),编号:Ⅳ-67
(1)批次/类型:2006年(第一批),新增项目
(2)申报地区或单位:山东省胶州市
(3)保护单位:胶州市茂腔秧歌艺术传承保护中心
3、茂腔(山东省),编号:Ⅳ-67
(1)批次/类型:2021年(第五批),扩展项目
(2)申报地区或单位: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

剧种简史

茂腔距今有200多年的历史,主要活跃在山东省东部的青岛、烟台、日照、潍坊等地区的几十个县市,被誉为“胶东之花”,曾有“肘鼓子”、“周姑子”、“轴棍子”、“正歌子”等名称,发展到后期被称为本肘鼓、冒肘鼓、茂肘鼓等。早期茂腔的唱词完全口语化唱腔单纯易学,伴奏乐器简单,易被市民、农民所接受。自上世纪四十年代初,人们渐渐不大喜欢冒肘鼓每番句末“打冒”的唱法,随着剧种发展和唱腔的变化,演员在演唱中也因此而逐渐减少了八度翻高次数,只在花腔演唱段中使用“打冒”使唱腔形式更趋合理,人们根据“打冒”谐其原音并取其茂盛之意,“茂腔”的叫法也逐渐为戏班和群众所接受,从此,“茂腔”便取代了唱腔每番“打冒”的“冒肘鼓”。

茂腔是山东省地方戏曲,流行于山东半岛地区,距今已有近500年历史。在多年的演化与发展过程中,吸收当地民间文化的精髓,形成了茂腔剧种,以其质补率真的艺术魅力和浓郁的地方特色,深受广大群众所喜爱。当地民谣:“茂腔一唱,饼子贴在锅沿上,锄头锄在庄稼上,花针扎在指头上。”

茂腔以前称“肘鼓子戏”(一做周姑子),与山东省地方戏曲“肘鼓子系统”中的其它剧种柳琴、柳腔、五音戏、灯腔、东路肘鼓子及苏北的淮海戏等,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肘鼓子戏”可上溯至“山东姑娘腔”,周贻白在“中国戏曲发展纲要”中说:“巫娘腔似即姑娘腔。……或谓今之柳琴戏,亦名周姑子,即为此一唱调的遗声。(周姑子流派颇多,如山东的柳腔、茂腔、五音戏、灯腔,在昔皆名周姑子,亦作肘鼓子。)”。

“山东姑娘腔”最早的记载见于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抄本《钵中莲》传奇,该传奇的创作年代是在明嘉靖元年(1522年)。山东姑娘腔的兴盛年代当是在清乾隆年间,清李声振在《百戏竹枝词》(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中记载了山东姑娘腔在北京演出的情况。另据苏州老郎庙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历年捐款花名碑》载,“梨园总局”分局中刻有“胶州局”,说明在当时该地区的梨园行业已发展到一定的规模。

“肘鼓子戏”的称谓是指曲调演唱时的伴奏乐器及演奏方法。“鼓”据考证有两种,一是“单皮铁环鼓”,一是“鼗鼓”,此两种鼓在演奏时均需“扭”或“拧”的动作以发出声响,这两种的动作在山东方言中念“肘”(借用字),由此而产生了“肘鼓子戏”的称谓。

流行于胶州、高密、诸城一带的“肘鼓子戏”又称“本肘鼓”,意思是“本地流行的肘鼓子戏”。本肘鼓的表演形式与李声振在“百戏竹枝词”中的描述基本一致。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苏北艺人“老满州”(佚名,约1884—1914年)举家北迁,与“本肘鼓”艺人丁家结亲,在莒县、诸城一带组班演唱。他们把“南路肘鼓子”的曲调融于“本肘鼓”中,加进了丝弦乐器伴奏,使女腔尾音翻高八度演唱,观众称之谓“打冒”,由此“冒肘鼓”的称谓开始出现。由本肘鼓到冒肘鼓的嬗变,迎合了人们求新求变的审美特性,使冒肘鼓得以普及流传,这一改变期约在1896年—1906年之间。

茂腔的称谓是由冒肘鼓的“冒”字谐音而来,取繁茂兴盛之意。时间约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后期,正式定名为茂腔。

茂腔流行区域为:青岛市市区及所辖胶州、胶南、即墨、平度等县(市)、区;潍坊市市区及所辖诸城、高密、安丘、昌邑等县(市)区;日照市市区及所辖五莲县等地区。总面积两万多平方公里,人口约一千万。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有茂腔社班“顺和班”、“宿家班”在东北地区的大连、沈阳、长春、哈尔滨等地演唱多年,甚受山东籍居民的欢迎。

茂腔起源于农村,在农村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二十世纪初,大量的农村人口进入青岛,茂腔戏也随之而入。亲切的乡音使劳累之余的人们听得如痴如醉,很快让茂腔戏在青岛扎下根来,成为中下层市民欢迎的戏曲剧种。然而,在流行者眼里,茂腔艺人只能是些“唱小戏”、“下九流”之人,他们只能在贫民聚集区,集贸市场公园等地盘凳子,唱门子,微薄的收入不足以维持温饱。

新中国成立后,在青岛市人民政府的关怀和组织下,于1950年率先成立了青岛市金光、光明两家茂腔专业剧团。1954年10月,当时的金光茂腔剧团到上海参加了“华东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华东行政委员会文化局在1954年4月24日下达的工作指示中讲到本次会演的目的“为使华东地区各地方戏剧种有互相观摩学习、提高表演艺术机会;并通过会演发现优秀剧种、剧目与优秀演员,鼓励艺术创作;并结合检查华东地区五年来戏改工作情况,使华东戏曲工作前进一步。以便更好地鼓舞人民,参加祖国经济国防建设;为此,举行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这是茂腔历史上第一次参加如此大规模的比赛,宿艳琴、曾金凤两位老前辈凭借传统戏《锦香亭》分别荣获演员二、三等奖,在全国范围内提高了茂腔的知名度,同时此次大赛留下了很多茂腔的珍贵资料。此后几年里,胶南、高密、诸城、五莲、安丘等县也相继成立了职业茂腔剧团,成为山东省影响较大,专业剧团较多的剧种之一。

“文革”初期,茂腔曾一度被禁演,从1972年以后才逐渐恢复上演。2006年茂腔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传统与新编

茂腔共有140多个剧目,较完整的有108个。茂腔的传统剧目,以“四大京”、“八大记”最为流行。“四大京”分别指:《东京》《西京》、《南京》、《北京》。“八大记”分别指:《罗衫记》、《玉杯记》、《绣鞋记》、《火龙记》、《金簪记》、《钥匙记》、《风筝记》、《丝兰记》等。

1953年春,在周贻白先生的支持下,编成《茂腔剧目百种(提要)》一稿,对经常上演的剧目(66种),已不演出剧目(15种),从评剧,河北梆子等移植的剧目(8种),失传剧目(9种)做了记录与梳理,留下了珍贵的资料。

建国后,茂腔的新创作剧目日趋增多,据不完全统计,仅大型剧目就有60多种,为古老的传统剧种增添了新的活力。

茂腔曲目

茂腔的声腔音乐结构为板腔体结构,共有两个调式,分别为B徵调式和B宫调式,一般称做正调,反调,男女同调不同腔。主要板式有原板、二板、大悠板、散板、摇板等,另有少量曲牌。由于运用声腔基调的主次、多寡不等,形成了茂腔声腔变化体的三种结构形式,分别为单腔系板式变化体、复腔系板式变化体和主插体板腔结构。

茂腔的伴奏乐器为中国民族乐器,主弦乐器为京胡、京二胡、月琴,与京剧相同。打击乐器有板、皮锣、锣、钹、小锣等,伴奏反调唱腔时加堂鼓和碰铃。

名字探究

茂腔的名字是解放后定下的,它过去一直被叫作肘鼓子;但细究起来,这个叫法却又不甚准确。肘鼓子,因其演唱时肘悬小鼓拍击节奏而得名。据专家考证,肘鼓子是山东地区和苏北一带地方戏的一个总称。这些地方戏原本同属于花鼓秧歌的范畴,后来因为溶进了具有本地特色的语言、民歌小调和劳动号子等新元素,而形成各自的表达方式和唱腔,于是也便有了各自的名称。同是肘鼓子戏,在苏北、鲁南一带叫海冒子,在滕州一带叫锣鼓铳子,在淄博一带叫五音戏,在胶州一带则被称作本肘鼓,叫肘鼓子,只是一个笼统的叫法。据记载,在清代中叶,在诸城、胶州、高密一带曾流传着一种叫作“老拐调”的小调,这应是茂腔戏最原始的唱腔。在以后的发展中,茂腔又吸收了苏北一带“海冒子”女声唱腔下句句尾音翻高8度的特点,使唱腔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起来。尾音突然翻高 8度的唱腔,曾被时人戏称作“冒调”,于是原名叫肘鼓子或本肘鼓的茂腔又被称作“冒肘鼓”或“冒腔鼓”。上世纪 30年代后期,胶州一带的肘鼓子艺人流落到青岛市区。他们在第三公园、小鲍岛一带演出,因演出剧目故事生动,语言诙谐,唱词又浅显易懂,所以很受欢迎。1950年,党和人民政府将部分肘鼓艺人组织起来,并先后成立了光明茂腔剧团和金光茂腔剧团,肘鼓子从此也被正式定名为茂腔。“茂”为“冒肘鼓”之“冒”的谐音,去其“冒调”之意,取其声情并茂之蕴涵。

历史溯源

清康熙年间,茂腔作为一种演唱形式出现于潍坊、胶州、高密一带,200多年的发展史中,曾叫过不少名字,有"肘鼓子"、"周姑子"、"轴棍子"、"正歌子"等,发展到后期被称为"本肘鼓"、"冒肘鼓"、"茂肘鼓"等。最初,在城乡活动只有一个人挨门演唱,艺人们称这种形式为"唱门子",后发展到"撂地"演出,艺人们在集市广场或街旁道边设点演出,吸引众人前来围观。到20世纪初,在演唱形式上有了突破性发展,出现了戏班,从单纯的演唱向代言体的戏剧过渡,演出场地上有剧中人物出现,从一个演员扮演几个角色发展到一个演员扮演一个角色,并且有了简单的化装,这是茂腔发展为地方戏的雏形。

1910年,昌潍地区的茂肘鼓艺人进入青岛演出。1920年,茂肘鼓戏班"顺和班"在青岛演出和活动。进入20年代以后,京剧、河北梆子等地方剧种开始进入青岛。茂肘鼓艺人为在竞争中求生存,一方面保持自己的风格和特点,一方面吸收其他地方戏的长处,在艺术上有了长足的进步,作为一个地方戏剧种已经更加完备。1940年在青岛小鲍岛一带活动的"宿家班"已经有了花旦、青衣、大生、娃娃生、武生等行当,有了服装、道具。1942年,"宿家班"曾到东北的一些城市演出。在青岛,茂肘鼓艺人主要在街头广场"撂地"卖艺。青岛解放前夕,茂肘鼓濒临消亡。

青岛解放后,人民政府对茂肘鼓进行抢救,将流散的艺人组织起来学习,并将茂肘鼓正式定名为"茂腔"。1950年2月、8月分别成立青岛市金光茂腔剧团和青岛市光明茂腔剧团。金光茂腔剧团是以茂肘鼓艺人宿艳琴、曾金凤、王凤松、曾子明等人为主组成。建团后改编排演了《兰桥会》,在青岛光陆戏院首次演出,连续9场,座无虚席。继而又排演了《东京》、《西京》、《南京》、《北京》、《锦香亭》、《罗衫记》等传统剧目20多出,久演不衰。1954年,由宿艳琴和曾金凤主演的《锦香亭》到上海参加了华东戏曲会演,受到艺术家的好评。宿艳琴和曾金凤分别获演出二、三等奖。参加华东会演后,金光茂腔剧团与光明茂腔剧团合排了《罗衫记》,对茂腔的唱腔进行研究整理,在规范化方面做出了贡献。1956年《罗衫记》在济南山东剧院参加了省文艺会演,获得音乐唱腔改革奖,主要唱段灌制成唱片在全国发行,受到了广大茂腔爱好者的好评。1958年4月,青岛金光茂腔剧团调到胶县,改名为胶县茂腔剧团。青岛市光明茂腔剧团以茂肘鼓艺人李玉香、李兰香、刘顺仙、刘翠兰等组织的茂肘鼓戏班为主。建团后,在排演传统剧目的同时,积极创作排演现代剧目。从1951~1956年先后排演了《小女婿》、《洪湖赤卫队》、《徐呈龙》、《八女投江》等30多个新戏,受到观众欢迎。1959年7月,光明茂腔剧团改名为青岛市茂腔剧团。同年8月,剧团携带《花灯记》(吴杰编剧)和《罗衫记》(曹述之、李玉香、吴杰等改编)等剧目进京演出,在中南海小礼堂、国务院礼堂演出《花灯记》,党和国家领导人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陈毅等观看了演出并接见了演员。文艺界领导及知名人士周扬、林默涵、梅兰芳等观看演出后,进行了座谈,对演员的表演艺术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人民日报》1959年8月10日发表了题为《胶东之花》的评论文章。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向全国播放了《花灯记》的全部录音,并向全国播放了《锦香亭》。

1961年,青岛市茂腔剧团带着《花灯记》、《罗衫记》、《白蛇传》、《荀灌娘》、《锦香亭》等剧目,在上海、杭州等南方的许多城市巡回演出,受到欢迎。1963年,青岛市茂腔剧团由国营改为集体。"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剧团被迫停止活动。

茂腔归属于山东地方戏曲的“肘鼓子”系列,是在传统民间说唱形式“肘鼓子”(姑娘腔)的基础上,吸收花鼓秧歌的剧目及表演程式,逐步形成为声腔系统。《辞海》艺术分册载:“茂腔约在清咸丰、同治年间,在传统民间小唱‘周姑子’的基础上,吸收了柳琴戏的音乐曲调和伴奏乐器而形成。”

在中国,源于传统民间的秧歌、花鼓、茶歌、花灯是传统文化中民间歌舞的四大派系。北方的秧歌早在宋代就盛极一时,在《东京梦华录》、《扬州鼓吹词》中均有记载。明代万历年间抄本《钵中莲》传奇中对“山东姑娘腔”有了记载,清代李声振在《百戏竹枝词》中更有了具体描述:“齐剧也,亦名姑娘腔,以唢呐节之,曲终必绕场宛转,以尽其致。”这种表演形式与“本肘鼓”的早期表演形式基本相符,只是“本肘鼓”曲终以锣鼓节之。“肘股子”还称作“扭股子”,指演员表演中扭动腰腿的形态,这与秧歌中“三弯九动十八态”的舞蹈动作相吻合。也有称作“周姑子”的,这与传说有关。说是清代初期,有一周姓还俗尼姑,聪明伶俐,能文善唱,经常以传统民间小调演唱人间不平,并将小调与流行于高密、诸城、安丘、临沂等地的秧歌、花鼓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声腔广为流传,引起农民群众特别是妇女的共鸣,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脍炙人口的“周姑子”调。此说曾得到研究者的承认,根据周贻白《中国戏曲论丛》记载,即认为“周姑子”是“肘鼓子”的讹传。 综上所述,早期的茂腔是由花鼓秧歌发展、派生出的“肘股子”戏由西向东流传,与当地的秧歌等传统民间演唱形式相融会,又结合本地的语言习俗、审美特征衍化而成,也称为“本肘鼓”。“本肘鼓”又被称为“哦哈吆”、“老拐调”,因其曲调而得名。

艺术特色

茂腔曲调质朴自然,唱腔委婉幽怨,通俗易懂,深受山东半岛居民的喜爱。茂腔中女腔尤为发达,给人以悲凉哀怨之感,最能引起妇女们的共鸣,故茂腔俗称为"拴老婆撅子戏"。茂腔在本肘鼓时期只有鼓、钹、锣等打击乐伴奏,茂肘鼓时期开始使用柳琴伴奏,后来受京剧、梆子等的影响,采用京胡为主奏乐器,按京剧二黄定弦,并用二胡、月琴配合,陆续增添了唢呐、笛、笙、低胡、扬琴等民族乐器。在行当方面,茂腔起初只分生、旦、丑,后来根据京剧行当划分脚色,分工更加细致齐全。

随着茂腔唱腔的成套发展,乐队的伴奏也不断改进。"肘鼓子"只用肘鼓、手锣伴奏,后加入二胡、柳琴,直到加京胡、京二胡、三弦等,但也不能满足唱腔的需要。在演出大型古装戏,特别是大型现代戏时,为了哄托气氛,茂腔乐队不但又加入了笙、笛、扬琴、琵琶、唢呐等民族乐器,还加进了小号、长号、圆号、单簧管、长笛、小提琴、大提琴等西洋乐器。打击乐团受京剧影响较深,大都使用京剧锣鼓,但茂腔仍保留了像《单抱鞭》、《七锤子》、《楔橛子》、《四锤子》和《梆子穗》等有独特色彩的茂腔锣鼓点,以别于其他剧种。

传承价值

茂腔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和生命力,与人民生活密不可分。但随着市场经济和现代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及艺术观赏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城市中的年轻人对茂腔已比较陌生,专业演出队伍也日渐萎缩。虽然茂腔在乡村还有雄厚的群众基础,但发展和传承的问题同样严峻。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经典剧目

青岛茂腔剧团《元宵迷》

经几代艺人的脑记口传和加工整理,茂腔也逐渐形成了传统保留剧目(看家戏),如"四大京"(《东京》、《西京》、《南京》、《北京》)、"八大记"(《罗衫记》、《绣鞋记》、《火龙记》、《金刀记》、《丝兰记》、《玉杯记》、《风筝记》)。

传统剧目有100种左右,经常演出的有“四大京”:《东京》(两折:《卖宝童》·《赵美蓉观灯》)、《西京》(《裴秀英寻夫》)、《南京》(《杜京郎寻父》)、《北京》(《于秀英求情》):“八大记”:《罗衫记》、《玉杯记》、《绣鞋记》、《火龙记》(张郎休妻)、《金簪记》、《钥匙记》、《风筝记》、《丝兰记》等。其中《罗衫记》系根据《警世通言》第十一卷《苏知县罗衫再合》改编的,人物形象丰满,剧情感人,常演不衰。

1949年以后,演出的代表剧目有《罗衫记》、《锦香亭》、《花灯记》等。山东青岛、胶县、诸城、胶南、诸城、五莲都有专业剧团。2006年,茂腔在与胶州大秧歌一起被列为青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之后,在各级政府的关怀支持下,茂腔这朵瑰丽的艺术奇葩又重新绽放。有志于茂腔艺术的文艺工作者和茂腔艺人除了挖掘整理了大量茂腔的传统剧目外,又移植和创作了不少反映现代生活内容的茂腔戏;在音乐伴奏上,在坚持以民族乐器伴奏为主的基础上,又辅以提琴、贝司等西洋乐器,使茂腔艺术焕然一新。“茂腔一唱,饼子贴在锅沿上,锄头锄在庄稼上”,这是过去乡下人对茂腔的赞誉;它又以崭新的艺术风貌出现在乡村和城市的舞台上,它会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博得人们更多的喝彩。

相关词条推荐
本百科词条由网站注册用户【 CN107158 】编辑上传提供,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
相关知识文章
【中国非遗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之传统戏剧项目
戏曲是中国传统艺术之一,剧种繁多有趣,表演形式载歌载舞,有说有唱,有文有武,集“唱、做、念、打”于一体,在世界戏剧史上独树一帜。为了更好地保护和让传统戏剧得以传承,有很多戏曲剧种都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本文就为大家列举入选中国非遗的传统戏剧名单,包括京剧、粤剧、豫剧、川剧、皮影戏、梨园戏、秦腔、河北梆子、汉剧、评剧、越剧等。
中国十大传统戏剧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国内著名传统戏剧剧种
戏剧,指以语言、动作、舞蹈、音乐、木偶等形式达到叙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艺术的总称,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民族地区传统戏剧约有360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其中比较流行的著名剧种有五十多种。那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戏剧类有哪些?MAIGOO小编为你盘点了中国十大传统戏剧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京剧、昆曲、越剧、黄梅戏、豫剧、评剧、粤剧、皮影戏、木偶戏、藏戏,其中京剧、昆曲、粤剧、皮影戏、木偶戏、藏戏入选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河南传统戏剧国家级非遗名单 河南国家级非遗传统戏剧名录
传统戏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间艺术的瑰宝。河南作为全国的戏剧大省有传统戏剧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9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98个。其中上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河南省传统戏剧名单非遗项目就有豫剧、宛梆、大平调、越调、大弦戏等。下面本文maigoo编辑盘点了河南省传统戏剧名单非遗项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一起来看看吧!
贵州非遗传统戏剧有哪些 贵州传统戏剧国家级非遗名录
贵州省,简称“黔”或“贵”,地处中国西南腹地,是西南交通枢纽。贵州作为多民族地区,非遗资源独特而丰富,在全国乃至世界都占有重要地位。其中上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贵州省传统戏剧名单非遗项目就有花灯戏、侗戏、布依戏、彝族撮泰吉、傩戏等。下面本文maigoo编辑盘点了贵州省传统戏剧名单非遗项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一起来看看吧!
广西传统戏剧国家级非遗名录 广西国家级非遗之传统戏剧名单表
广西地处祖国南疆,全区聚居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12个世居民族,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极为丰富、鲜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广西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民间艺术的瑰宝。其中上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广西传统戏剧名单非遗项目就有桂剧、采茶戏、彩调、壮剧、邕剧等。下面本文maigoo编辑盘点了广西传统戏剧名单非遗项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一起来看看吧!
吉林传统戏剧林国家级非遗名录 吉林省非遗传统戏剧有哪些
多民族融合聚居的吉林大地上,孕育出了许多独特的文艺形式,它们出现的原因和地区各不相同。如今,它们或许不再承担着当时的职能和作用,但依然活跃在舞台上、呈现于生活中的这些文艺形式,在传承与发展中,把先民的故事以最动人的姿态讲述给后人。其中上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吉林省传统戏剧名单非遗项目就有黄龙戏、吉剧、满族新城戏等。下面本文maigoo编辑盘点了吉林省传统戏剧名单非遗项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一起来看看吧!
内蒙古国家级非遗传统戏剧名单 内蒙古传统戏剧非遗有哪些
内蒙古自治区地域辽阔,这里的人民淳朴热情。内蒙古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而厚重,它蕴含着草原各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文化基因,是优秀民族文化积淀的重要载体。其中上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蒙古传统戏剧名单非遗项目就有晋剧、二人台、皮影戏等。下面本文maigoo编辑盘点了内蒙古传统戏剧名单非遗项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一起来看看吧!
江西传统戏剧国家级非遗名录 江西国家级非遗传统戏剧名单
在戏曲发展的长河中,民间小戏占据了戏曲剧种总数的大半壁江山,产生于说唱和民间歌舞艺术两个类型的剧种不少于210个,其传承发展的研究是当今戏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以红色为主要题材的江西民间小戏在解放前的苏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宣扬革命精神的战斗号角,而且极大地丰富了红军战士的娱乐生活。其中上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江西省传统戏剧名单非遗项目就有采茶戏、弋阳腔、青阳腔、广昌孟戏、徽剧等。下面本文maigoo编辑盘点了江西省传统戏剧名单非遗项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一起来看看吧!
天津传统戏剧国家级非遗名录 天津国家级非遗传统戏剧有哪些
天津是一座有着6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和利用好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继承和发展天津优秀特色文化,促进文化传承,弘扬民族精神,建设和谐天津,具有重要作用。其中上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天津市传统戏剧名单非遗项目就有河北梆子、京剧、评剧等。下面本文maigoo编辑盘点了天津市传统戏剧名单非遗项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一起来看看吧!
安徽传统戏剧国家级非遗名录 安徽非遗传统戏剧有哪些
安徽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拥有众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戏剧承载着当地独特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其中上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安徽省传统戏剧名单非遗项目就有黄梅戏、徽剧、青阳腔、庐剧、高腔等。下面本文maigoo编辑盘点了安徽省传统戏剧名单非遗项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一起来看看吧!
山西国家级非遗传统戏剧名单表 山西传统戏剧非遗有哪些
山西悠久的历史、源远流长的文明,积淀了丰厚的文化遗产。山西是戏曲艺术的摇篮,是中国戏曲的发源地之一。其中上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山西省传统戏剧名单非遗项目就有晋剧、蒲州梆子、秧歌戏、道情戏、二人台等。下面本文maigoo编辑盘点了山西省传统戏剧名单非遗项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一起来看看吧!
福建国家级非遗传统戏剧名录 福建传统戏剧国家级非遗名单
福建,全国唯一名字冠福的省份。福文化,是充满幸福感的福建文化。千百年来,福建人爱国爱乡、海纳百川、乐善好施、敢拼会赢,在祖国东南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用双手和智慧努力开拓着幸福美好的生活,不断孕育出独特的福文化。福文化融于闽山闽水,根植于八闽儿女心中,是人们心中最质朴的心愿,也激发着这片土地上最具创造力的实践。其中上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福建省传统戏剧名单非遗项目就有梨园戏、莆仙戏、永安大腔戏、四平戏、闽剧等。下面本文maigoo编辑盘点了福建省传统戏剧名单非遗项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一起来看看吧!
山东国家级非遗传统戏剧名录 山东传统戏剧非遗有哪些
文化遗产包罗万象且异彩纷呈,是古往今来人类创造出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总和。作为整体,其本体结构与物质结构和非物质结构,这三者相互依存,难以割裂;作为本体,其包含了不同时代、流派和创造者的全部代表性作品,能够作为文化遗产留存后世,其必有本体的存在意义。其中上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山东省传统戏剧名单非遗项目就有大平调、茂腔、皮影戏、吕剧、山东梆子等。下面本文maigoo编辑盘点了山东省传统戏剧名单非遗项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一起来看看吧!
海南传统戏剧非遗有哪些 海南国家级非遗传统戏剧名单公布
非物质文化遗产蕴藏着中华各民族的文化基因、精神特质、价值观念等核心内容,记录着各地区社会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人情、文化理念等重要特性,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上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海南传统戏剧名单非遗项目就有木偶戏、琼剧、海南斋戏等。下面本文maigoo编辑盘点了海南传统戏剧名单非遗项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一起来看看吧!
浙江国家级非遗传统戏剧有哪些 浙江传统戏剧非遗名录
浙江省是戏剧大省,是“南戏”的诞生地,也是“百戏之祖”昆曲的复兴地,不仅有越剧、婺剧等众多剧种,还有马灯戏、茶灯戏等地方风情小戏。其中上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浙江省传统戏剧名单非遗项目就有昆曲、高腔、乱弹、越剧、木偶戏等。下面本文maigoo编辑盘点了浙江省传统戏剧名单非遗项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一起来看看吧!
重庆国家级非遗传统戏剧名单 重庆传统戏剧国家级非遗文化遗产
重庆地处中国内陆西南部,东邻湖北、湖南,南靠贵州,西接四川,北连陕西,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既是“红岩精神”起源地,又是巴渝文化发祥地, “火锅”、“吊脚楼”等影响深远。其中上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庆市传统戏剧名单非遗项目就有川剧、灯戏(梁山灯戏)、阳戏(酉阳土家面具阳戏)等。下面本文maigoo编辑盘点了重庆市传统戏剧名单非遗项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一起来看看吧!
河北国家级非遗传统戏剧名录 河北传统戏剧非物质文化遗产
河北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河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独具特色的燕赵遗风、京畿神韵、太行风骨,充分彰显了河北大地文化的厚重与精彩。其中上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河北省传统戏剧名单非遗项目就有晋剧、河北梆子、评剧、皮影戏、秧歌戏等。下面本文maigoo编辑盘点了河北省传统戏剧名单非遗项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一起来看看吧!
辽宁传统戏剧国家级非遗名录 辽宁国家级非遗传统戏剧名单表
辽宁是一片文化底蕴深厚的沃土。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这片土地上的广大人民,不但创造了灿烂辉煌的物质文化遗产,也积累了许许多多历史文化厚重、地域色彩鲜明、带有民族文化基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上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辽宁省传统戏剧名单非遗项目就有京剧、评剧、皮影戏、木偶戏、海城喇叭戏等。下面本文maigoo编辑盘点了辽宁省传统戏剧名单非遗项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一起来看看吧!
上海国家级非遗传统戏剧名录 上海传统戏剧非遗有哪些
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其表现形式是代代相传的,而不是现在今人创造的形式。各地各民族的戏曲,反映了当地的历史民俗、生活经验、人生理想、文化理念、伦理道德、审美情趣,承载着各地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文化基因。其中上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上海市传统戏剧名单非遗项目就有昆曲、京剧、越剧、沪剧、淮剧等。下面本文maigoo编辑盘点了上海市传统戏剧名单非遗项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一起来看看吧!
北京国家级非遗传统戏剧项目有哪些 北京传统戏剧非遗名录
戏剧是中国传统艺术之一,剧种繁多有趣,表演形式载歌载舞,有说有唱,有文有武,集“唱、做、念、打”于一体,在世界戏剧史上独树一帜。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其中上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北京市传统戏剧名单非遗项目就有昆曲、河北梆子、京剧、评剧、皮影戏等。下面本文maigoo编辑盘点了北京市传统戏剧名单非遗项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一起来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