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美蹉”的起源有三种传说。
一、原始舞蹈说:因其舞步模仿野兽走路和猎人追逐野兽的步伐,再现了先民的狩猎场面;二、驱鬼说:传说由飞魔变成的恶鬼“热”专吃死人流出的眼泪和尸体,凡是被“热”吃过的死人,其灵魂永远回不到祖先居住的地方,因此,人死后,人们就跳“热美蹉”驱赶“热”鬼;
三:寻羊说:古时有一年轻牧人丢失了一只小羊,被主人吊打,伙伴们连夜帮他寻找,男的用吆喝声吓跑野兽,女的学母羊叫声唤回小羊,救了牧人。
流传至今的“热美蹉”以“驱鬼说”为主,其形式和内容融合了三种传说。
舞蹈开始了,身穿纳西族“披星戴月”民族服装的艺人们围成圆圈,一位艺人走到中间吹笛子为大家伴奏。其实热美蹉一般是不需乐器伴奏的,这位艺人别出心裁地为热美蹉添加了一个新元素。在一声听不懂歌词的男声纳西语领诵中,大家开始按顺时针旋转着踢腿踏歌。男声仿佛念咒般呼喊,女声则在男声部唱第二句词中间模仿羊的叫声穿插而入,“窝热热”、“哎嘿嘿”、”阿丽丽”的声音不绝于耳。据介绍,其中的纳西语诵词、歌词可唱逝者的生平,也可唱古挽歌。歌声的多声部刚柔并济,那种动听的颤音来自胸腔,好似羊群在低唤,悠长而充满磁性,好听极了。热美蹉的舞步,则有点像羊打斗时前腿下屈的动作,采用顺时针方向环舞,保留了原始舞步的形式。
云南向来被称为"歌舞的海洋"。 云南已收集各族民歌、民曲2万多首,舞蹈6000多套,器乐200多种,民族乐器多达300余种,是中国民族乐器数量最多的省份。
在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县建塘镇, 当地歌王杨庆科。炉膛里松木熊熊燃烧,75岁的老歌王侃侃而谈:"14岁跟着爷爷学锅庄,年轻时与别的村庄比赛对歌,能从路上唱到家中,边唱边跳绝不重复,3天3夜不合眼。"这一壮举为杨庆科赢得了歌王美誉。
为了传承包括锅庄舞在内的各族民间舞, 已出版《欢乐香巴拉》等VCD教学光盘,把广场舞普及到了全州3县12乡镇城乡社区,普及率达85%。
在纳西族地区,还流传着一种产生于氏族社会时期的原始舞蹈音乐--"热美蹉"。著名纳西族学者宣科深入研究发现,热美蹉起源于先人对自然的恐惧心理:"热美"是一种精灵,专门吮吸死者灵魂,为保护亡灵,人们在守灵时边唱边跳,以吓唬和驱赶"热美"。至今,热美蹉还在丽江市古城区大东乡保存完好。 大东乡于1990年初组建热美蹉艺术团,成立"大东乡热美蹉协会",引导民间组织培养新一代热美蹉继承人。
如果说热美蹉是纳西族歌舞的乳汁,那么章哈就是傣族人生活中的盐巴:没有章哈的生活,就像饭菜里没有盐巴一样乏味。章哈,既指"歌手",也指傣族传统曲艺唱曲形式。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委宣传部部长刀亚斌说,泼水节,由她担任总顾问的勐腊县大型歌舞表演《南腊之歌》,就是以章哈调为主旋律来设计各个舞段。
随着老一辈章哈的相继离世,这些年傣族民间听章哈的风俗已远不如前。为此,西双版纳州编印了第一本傣文版《章哈学习演唱手册》,对章哈艺人进行集中培训。从2008年起,云南省政府对省级非遗传承人给予人均3000元的传承经费。一些章哈收到这笔钱感动得流泪:"感谢对我们民间艺人的关心,派人送来了补贴,让我们享受到了祖辈做梦都想不到的幸福。"
纳西族"热美蹉"至今还存在于丽江大东、鸣音、大具、宝山等纳西族地区以及宁蒗金沙江畔纳西族村落的丧葬礼仪之中。"热美蹉"是一种任何乐谱都难以记录只有靠世代口传心授传承的歌舞,被誉为"活着的音乐化石",对于研究原始音乐舞蹈具有重要的价值。
"热美蹉"亦称"窝惹惹",是产生于氏族社会时期的原始舞蹈音乐,广泛流行于纳西族民间,并被载录于纳西族东巴经书。其音乐素材直接来源于自然界,音乐和舞蹈相结合,无乐器伴奏,无音阶、无音列法则。男声由"左罗巴"领唱,女声由"热勒美"领唱,多声部之间刚柔并济,形成富有原始艺术美感的不协和音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