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这片土地上特有的自然形态和文化形成,显示了在复杂历史时期形成的文化,以其“十里不同天,一山不同族”的多元民族文化,形成了它多样化格局和灿若云锦般的辉煌。那么贵州如今还有哪些传统文化呢?贵州的风俗习惯又有哪些呢?本文Maigoo编辑为大家盘点了贵州的嫁娶文化、贵州的传统节日习俗、贵州的饮食文化以及贵州的传统戏剧黔剧文化以及贵州的水东文化等,和你一起走进一个不一样的贵州文化之旅。
贵州全省各地的方言都属于汉语北方方言。根据贵州省方言语音上的差异,首先可以把贵州省汉语方言分为三个次方言区,贵州川黔方言区、黔东南方言区、黔南方言区,其中川黔方言区地理分布最广,且和黔东南方言区、黔南方言区相比较,语音上不分n、l,且没有声母v等。此外,在贵州省内部分少数民族同胞则使用其本民族语言,但除在本民族外的公众场合则使用汉语方言。【了解详情】
贵州省土地类型多,气候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之称,适于多种生物繁衍生长,所以物产十分丰富,为各民族创造和发展饮食文化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贵州省各族人民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传统饮食习惯、烹调技艺、酿造经验。在“大杂居、小聚居”的环境中,各民族间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又并形成了风格各具的传统副食品、名点佳肴以及多姿多彩的风味小吃。在名菜上贵州省的菜属于黔菜,黔菜特点是酸辣香鲜,醇厚浓郁。烹调技法上,擅长腌渍、酱、酿、蒸、煮、炖、烧、煎、爆、炒及烤。【了解详情】
贵州省的民族节日可以分为季节性、纪念性、祭祀性三类,在民族节日活动中主要有对歌、跳芦笙、射箭、斗牛、斗鸟、摔跤、登山、划船、耍狮、舞龙等十种,一般是一个节日有多种活动内容。另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大凡节日集会都有青年男女社交活动的内容,增添了节日的欢乐气氛。每年全省全年民族节日、集会多达1000余次,其中比较重要的有凯里芦笙节、台江苗族姊妹节、贵阳苗族四月八、布依族查白歌节、三都水族端节等。【了解详情】
贵州作为拥有浓厚的地域民族城市,在很多方面都有着特别的城市风俗,结婚也不例外,除了有传统的汉族结婚习俗,内也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结婚风俗。贵州省汉族传统结婚习俗主要有:合婚、烧香、看期、哭嫁等,主要的流程有:请媒、提亲、看人户、递书子、讨庚、打嫁奁、打婚床、哭嫁、开脸、花圆酒、露水衣、拜堂、三天回门。贵州省少数民族的婚礼独具特色的有布依族、苗族、水族、瑶族、仡佬族、侗族。比如苗族的三道酒关;水族的洞房对歌,瑶族的凿壁谈婚;仡佬族的过门换三双鞋;侗族的定情讨葱蒜等结婚习俗。 【了解详情】
众所周知,贵州省是一个多民族共居的省份,为此在各民族也有各不相同的一些生活禁忌和忌讳。这主要是受各民族的生活环境及生活方式的影响。比如苗族人不喜欢吃羊肉,忌讳吃狗肉,禁止杀狗、打狗;布依族“扫寨”时不准外人进寨;水族忌讳蛇、蚂蚁进家,忌讳马蜂在家结巢;瑶族用餐时忌讳互用碗筷,忌讳衣裤当户晒;仡佬族老年人禁忌年青男女在家里对唱山歌;侗族忌对着太阳、月亮小便等等。各民族间的礼仪及禁忌独具特色。 【了解详情】
贵州省各民族在丧俗方面,也有着本民族各自的特点,这些特点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周围邻近民族的相互影响,以及生活环境的变迁和发展,就本民族之间,因居住址不同也不免有大同小异的地方。从整体上看,贵州省的丧葬习俗曾经有土葬、火葬、石棺葬、岩穴葬、洞葬、竖棺葬、悬棺葬、砖拱坟、石灰坟、竖瓮葬等多种形式。后随着国家丧葬改革工作深入,统一实行火化林葬。
贵州民族服饰款式繁多,蜡染、刺绣、挑花、饰银等服饰装饰使用广泛,成为贵州民族服饰的装饰特点。走进贵州,就如走进一个奇装异服的世界,走入一场传统而现代的时装秀。贵州各民族服饰中,上衣种类多样。从古老的贯首服到商周“上衣下裳”、春秋的“深衣”、汉代的“两裆”、唐代的“半臂”、各种开襟的长袖短袖上衣等款式,在贵州民族服饰中均得以保存。
黔剧是在贵州曲艺扬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兴地方戏曲剧种,又名“文琴”、“贵州弹词”,1960年2月正式定名为“黔剧”。清代康熙年间,贵州扬琴开始在贵州境内流传,至今已有近三百年的历史。黔剧唱腔音乐属板腔体,有“清板”、“二板”、“扬调”、“苦禀”、“二流”、“二簧”等基本曲调。伴奏乐器除扬琴外,还有瓮琴、月琴、小京胡、二胡、琵琶、三弦、箫、笛等。黔剧唱词以韵文为主,沿用讲唱文学“三三四”或“二二三”的句式,语言质朴,唱腔婉转,深受贵州群众的喜爱。 【了解详情】
贵州花灯戏主要流行于独山、遵义、毕节、安顺、铜仁等地,各地名称有所不同,黔北、黔西一带叫“灯夹戏”,独山一带叫“台灯”,思南、印江等地叫“高台戏”或“花灯戏”。其中独山花灯戏有一百四十多种演出剧目,包括《金铃记》、《蟒蛇记》等85种早期条纲戏剧目,《铡美案》等27种移植剧目和《七妹与蛇郎》等27种新创剧目。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了解详情】
布依戏在布依语中称“谷艺”,主要分布于贵州南部及西南部布依族聚居的册亨、安龙、兴义等县。它是受汉、壮、苗族戏曲的影响,用布依语演唱布依族乐曲,在八音坐弹、板凳戏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布依戏具有历史学、民俗学、宗教学、戏曲学等方面的研究价值,对中国文化的丰富和完善曾发挥过重要作用。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了解详情】
德江傩堂戏又称傩戏和傩坛戏,土家人叫“杠神”。它是一种佩戴面具表演的宗教祭祀戏剧,也是一种古老的民族民间风俗文化活动。它源于古时的傩仪,是古傩的一种。汉代以后,逐渐发展成为具有浓厚娱人色彩的礼仪祀典。德江傩堂戏具有历史学、民俗学、宗教学、戏剧学等多学科学术研究价值;对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丰富和完善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苗族分布在我国西南数省区。按方言划分,大致可分为湘西方言区、黔东方言区、川滇黔方言区。黔东南清水江流域一带是全国苗族最大的聚居区,在此广大苗族聚居区普遍流传着一种以创世为主体内容的诗体神话,俗称“古歌”或“古歌古词”。苗族古歌内容包罗万象,从宇宙的诞生、人类和物种的起源、开天辟地、初民时期的滔天洪水,到苗族的大迁徙、苗族的古代社会制度和日常生产生活等,无所不包,成为苗族古代神话的总汇。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了解详情】
刻道,汉语译为苗族开亲歌,主要流传于贵州省施秉县杨柳塘镇,是苗族古歌中的一部婚姻叙事长诗,为其历史最长、规模最大、流传最广的酒歌,主要反映了舅权制下的苗族婚姻状况,被民族学家和民俗学家称为“苗族最古老的婚姻‘活化石'”,在苗族发展史的研究上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了解详情】
其他贵州著名传统民间文学:仰阿莎、布依族盘歌、珠郎娘美、苗族贾理、亚鲁王等。
黎平侗族大歌是在中国侗族南部方言区由民间歌队演唱的一种民间合唱音乐,主要流行于黎平县南部及与之接壤的从江县北部,黎平侗族大歌以其独特的演唱方式和特殊的组织形式传承侗族的历史和文化。它不仅仅是一种音乐艺术,而且是侗族社会结构、婚恋关系、文化传承和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曲目众多,内容极为广泛,具有社会史、婚姻史、思想史、教育史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是维系侗族社会生存的精神支柱。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了解详情】
洪州琵琶歌流行于贵州省黎平县洪州镇的平架村,洪州琵琶歌最大的特征是无论男女,全都用假嗓高音演唱,曲调悠扬悦耳,别具风格。它的曲调、歌词丰富,其种类包括情歌、孝敬老人歌、叙事歌等等。在侗族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侗族琵琶歌中的珍品,是古老民歌的遗产。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了解详情】
其他贵州省著名传统音乐:苗族多声部民歌、铜鼓十二调、苗族飞歌、好花红调、苗族芒筒芦笙、布依族勒尤、土家族民歌等。
锦鸡舞发源于贵州省丹寨县排调镇境内,流传于苗族“嘎闹”支系中穿麻鸟型超短裙服饰的排调、也改、加配、党早、麻鸟、羊先、羊告、也都和雅灰乡境内雅灰、送陇等苗族村寨,是苗族人民每十二年举行一次的祭祖活动中的主要的舞蹈形式。锦鸡舞表现了苗族人民温和娴静的性格,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友好的精神状态,凸显着苗族人民古老而绚烂的美感追求,是民间舞蹈中一枝烂漫的山花。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了解详情】
木鼓舞是贵州省台江县苗族群众所喜爱的一种民间舞蹈,主要有反排木鼓舞和施洞、革东木鼓舞两大种类,其中以反排木鼓舞影响较大。它分布于贵州台江县城东南方26公里处的反排村,村中居民皆为苗族。反排村民族文化资源丰富,至今仍保存着以反排木鼓舞为主要文化特征的苗族文化生态圈。反排木鼓舞是苗族祭鼓节重要的活动环节,还是连接苗族社会过去、现在和未来的重要文化纽带。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了解详情】
布依族八音坐唱又叫“布依八音”,是布依族世代相传的一种民间曲艺说唱形式。千百年来,它一直在南盘江流域的村村寨寨传承延续着。八音坐唱的唱腔曲调主要为【正调】,其他曲调统称为“闲调”。最具代表性的传统节目有《布依婚俗》、《贺喜堂》、《胡喜与南祥》、《迎客调》、《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四十余个。八音坐唱是布依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与生活实践中逐步创造形成的,它深深扎根于布依族群众之中,具有鲜明的布依族特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了解详情】
铜仁是多民族聚居地区,居住着苗、土家、侗、仡佬、满等多个少数民族。铜仁因水而兴,自古以来,象征着团结精神与竞争意志的龙舟竞渡,便是铜仁最具特色的民间传统习俗。龙舟竞渡在铜仁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而且通过祭龙船、点龙睛、龙船下水、龙舟竞技、抢鸭子、垂钓等一系列传统习俗,形成了多民族共同造就的人文祥和与安宁的龙舟水文化。2011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雷山苗族服饰制作工艺独特,形制很有代表性,有些是雷山独有,有些他处亦有却主要分布在雷山县境内。与形制相关的刺绣工艺亦有其独特性,如双针锁绣、绉绣、辫绣、丝絮贴绣等,尽管别处也有,但就技巧而言,雷山苗绣更具特色,并技法多样。雷山苗族刺绣的图案在形制和造型方面,大量运用各种变形和夸张手法,并大胆使用多维立体造型和型中型的复合手段及比喻、暗喻、借喻、象征等的表达技巧,体现出别具民族风格的审美情趣。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了解详情】
贵州省的水族自治县,位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东南部。水族马尾绣是水族妇女世代传承的以马尾作为重要原材料的一种特殊刺绣技艺。这种水族独有的民间传统工艺,分布在三都境内三洞、中和、廷牌、塘州、水龙等乡镇的水族村寨。马尾绣工艺十分复杂,采用这种工艺制作的绣品具有浅浮雕感,造型抽象、概括、夸张。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了解详情】
安顺蜡染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以苗族和布依族蜡染为主,承传了古老的工艺,在图案上因民族的好尚不同而存在一些差异。其花纹细致,色彩浓郁,常见的图案有山川风景、花鸟虫鱼、仕女人物、古代文物等。取材十分广泛,加之造型不拘一格,极富浪漫主义风格。色彩通常采用红、黄、棕等多色套染,具有浓郁的少数民族特色。蜡染艺术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世代相传,形成了独特的民族艺术风格,是中国极富特色的民族艺术之花。 【了解详情】
其他贵州省著名传统曲艺:苗族剪纸、水族剪纸、花溪苗绣、苗族泥哨、侗族刺绣、苗族蜡染、苗族银饰工艺、布依族土布制作、牙舟陶器制作技艺
化风丹为朱红色丸剂,剖面呈棕黄色,味辛。对四时瘴气、中风偏瘫、小儿高热惊风、癫痫、面肌麻痹有特效。由于此药功效确切,传至二三代声名鹊起,在云、川、黔、滇、桂广为流传,被誉为“居家旅行之必备圣药”。1710年,廖家正式命名此药为“廖元和堂化风丹”。化风丹的制作工艺在中药制作中属独创,其独特的组方配伍和多类型的药物炮制手法具有药物学科研价值。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同济堂始建于清代光绪十四年(1888)。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形成了同济堂始建于清代光绪十四年(1888)。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形成了一套严格的质量管理制度、经营理念和方法,以及独特的质量文化和诚信文化。同济堂在边远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坚持和弘扬祖国传统医药文化的同时,吸收了当地丰富的少数民族医药精华,形成了同济堂传统医药的特殊风格。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九节茶药是药膏型药剂,来源于黔东南自治州锦屏县、榕江县、黄平县等地的苗医经验方,其方剂来源于锦屏县苗医杨氏家族。九节茶药的功效是散血退肿、续筋接骨,主治骨折、跌打损伤瘀肿,是苗族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其他贵州省著名传统医药:瑶族药浴疗法、骨伤蛇伤疗法、过路黄药制作工艺、益肝草制作技艺等。
贵州古代建筑的营建和设计,不仅较好地继承和借鉴以往的传统和省外的经验,且自身也有颇多的创造。如织金县财神庙变化多样的屋顶结构和造型,贵阳文昌阁独具匠心的巧妙结构,关岭县上关镇无梁殿以石建庙的特征,以及享誉中外的侗寨鼓楼和花轿等,或被称为“国内罕见”,或被赞为是“建筑艺术的精华,民族文化的瑰宝”等等,无不体现匠师的卓越智慧和高超技艺。安顺文庙的透雕石柱、遵义龙坑场石牌坊融圆、浮、透雕为一体的石雕艺术,更是贵州石雕技艺的精华。
贵州少数民族村寨,无论是建筑环境、布局、用材、造型,还是建筑工艺、功能、习俗,都独具特色,是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紧密结合的载体。山清水秀,竹木葱茏,吊脚楼房鳞次栉比,是贵州少数民族村寨的共同特点。如布依族的开阳马头寨古建筑群、花溪镇山村古建筑群,苗族的雷山郎德上寨古建筑群,侗族的天柱三门塘古建筑群,水族的荔波水浦古建筑群,仡佬族的务川龙潭村古建筑群等等,历史悠久。此外民族村寨中的公共建筑,是贵州明清古建筑中最为耀眼的一类,如侗族的鼓楼、风雨桥、戏楼;苗族的龙船棚、铜鼓坪、芦笙堂、妹妹棚等等,突出体现各自的民族特点。
苗疆文化是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的组成部分,苗疆文化走廊是贵州最为重要的区域文化品牌,是建立贵州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础。苗疆腹地,莽莽苍苍,溪流潺潺,空气清新,森林覆盖率高达70%以上,自然生态秀美多姿。许许多多的苗族村寨如宝石般镶嵌在这片秀美的山川绿野之中,其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保存较为完美的原生态资源,境内的文物古迹、独特民居、清水江风光、国家森林公园、国家湿地公园、生活习俗与宗教信仰、服饰艺术、传统工艺、民族歌舞、节日集会等浩如烟海的文化现象和秀丽风光,堪称艺术家的创作天堂。
水东文化是汉唐宋元以来水东宋氏进入并统治水东地区(今鸭池河以东贵阳市,黔南州贵定、龙里、惠水及安顺市平坝一带)两千年间布依、苗族、仡佬族、汉族等相互交融、共同创造并延续至今的贵阳地区独特的地域文化。水东文化内涵丰富,包括史前文化、土司文化、制度文化、儒家文化、移民文化、布依文化、苗文化、丹砂文化、生态文化、农耕文化、红色文化、傩文化等。水东文化不仅是开阳,而且也是省会贵阳最具独特性和唯一性的文化品牌,其核心就是和谐、开明、开拓、开放。
夜郎国被中原政权记述的历史,大致起于战国,至西汉成帝和平年间,夜郎王兴同胁迫周边22邑反叛汉王朝,被汉朝牂柯太守陈立所杀,夜郎也随之被灭,前后约300年。“夜郎文化”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即已即已提出,它是贵州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环节。夜郎的许多习俗如生殖崇拜、祖先崇拜、鬼灵崇拜及夜郎人的居室建筑形式等,都一直影响到今天人们的生活。如巢居、山处、“干栏”这种居室建筑形式,对布依、侗、水等族人的民居建筑特色的形成都产生了重要的作用。
沙滩位于遵义市新蒲新区新舟镇禹门村。自晚清以后,该地涌现了几十位学者,其中以晚清郑珍、莫友芝、黎庶昌为代表,并形成了以传统文化为主,融民间文化和东西洋文化而形成的区域性文化——“沙滩文化”。沙滩文化不仅是贵州文化发展史上的奇迹,也为全国文化发展史中所罕见,其中不少著述在当时处于领先地位,逐渐流传全国,进而流向东西洋,至今已引起国际学者的关注,影响十分深远。
贵州是名副其实的名酒之乡。酿酒的历史悠久。其酿酒之起始,和中原地区基本同步,酿酒优良传统,不断光大发扬,酒的质量高。贵州高原的气候、土地、水质于酿酒得天独厚,所以自古以来,历代名醪不绝于世。现在,黔地酒的品种多,种类齐、逐步形成了颇具特色的结构体系。不管酿酒工艺和酒型、品种,还是酒礼、酒规和饮酒方式,都和贵州包括汉族在内的各兄弟民族风格关联,表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并且,酒为媒介联系了民族间的友好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