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花千坊419论坛

七月十五中元节的由来 中元节的传说故事

本文章由注册用户 中华小当家 上传提供 评论 0
摘要:中元节是我国古老的传统节日,它与正月十五的上元节和十月十五的下元节三节鼎立,是祭祀祖先的重要日子。中元节所包含的节俗比较复杂,既是民间的“鬼节”,又是道家的“中元节”,还是佛教的“盂兰盆节”,因此,中元节的传说也有多种。下面,就来了解下中元节的由来及传说故事。

中元节的由来

1、历史渊源

中元节源于早期的“七月半”农作丰收秋尝祭祖,“七月半”的产生可以追溯到上古的祖灵崇拜与农事丰收时祭。古时人们对于农事的丰收,常寄托于神灵的庇佑。如汉代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四祭》中云:“古者岁四祭。四祭者,因四时之所生孰,而祭其先祖父母也。故春曰祠,夏曰礿,秋曰尝,冬曰蒸。”奉祀先祖在春夏秋冬皆有,但“秋尝”在其中十分重要。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人们举行向祖先亡灵献祭的仪式,把时令佳品先供神享,然后自己品尝这些劳动的果实,并祈祝来年的好收成。从历史文献记载来看,秋尝祭祖的活动,先秦时代已有之;起初,“秋尝”的日期并不确定,后来逐渐固定在七月中旬,一般是立秋后第一个月圆的望日,秋气新来之时。

2、融合演变

七月十四祭祖习俗古已有之,原本是民间的祭祖节,而非“鬼节”。而“七月半”被称为“中元节”,则是源于东汉之后道教的说法。道教诸神中有天官、地官、水官,合称“三官大帝”,他们是天帝派驻人间的代表,分别在“三元日”为天帝检校人间功罪以定赏罚:“天官为正月十五上元赐福,地官为七月十五中元赦罪,水官则为十月十五下元解厄。”地官所管为地府,所检的重点自然是诸路鬼众了。据说中元之日,地宫打开地狱之门,也是地狱开门之日,众鬼都要离开冥界,接受考校,有主的鬼回家去,没主的就游荡人间,徘徊在各处找东西吃,因此又称鬼节,普遍进行祭祀鬼魂的活动,点荷灯为亡魂照回家之路。道观举行盛大法会祈福吉祥道场,道士建醮祈祷,内容是为亡魂的灵魂超度。

古人自古以来就很重视祭祀,“七月半”源于民间世俗、道教、佛教三种文化,其祭祀文化流传已久,影响地域广泛。佛教与道教对这个节日的意义各有不同的解释,道教强调孝道;佛教则着重于为那些从阴间放出来的无主孤魂做“普渡”。后期的“七月半”习俗,可以说是世俗、道教与佛教的融合。在统治者推崇道教的唐代,道教的中元节开始兴盛,并且逐渐将“中元”固定为节名。

3、三俗合一

一般认为,中元节,又名“盂兰盆节”、“鬼节”;其实这种认识存在很大的误解。正确来讲,七月十四祭祖节、中元节与盂兰盆节,是分属于民间俗信、道教与佛教的说法,三者呈并列关系,而非一个节日的三个不同名称。自道教兴起后,“三元说”的“中元”二字,在唐中后期正式被固定为节名,并将节期设在七月十五日。这个节日是三俗合一的节日。

“中元节”形成之前,七月十五早已被佛教征用。佛教中的七月,原为一个佛的欢喜月,而非“鬼节”。但为何七月的盂兰盆节成为“鬼节”呢?盂兰盆,是梵文Ulambana的音译,原意为“救倒悬”,即解救在地狱受苦的鬼魂。佛经《盂兰盆经》在西晋时期翻译传入中国,经中有“目连救母”的故事,与当时仍然存有的孝道观念暗合,后被推崇“三教同源说”的南朝的梁武帝萧衍提倡,将其定为一个民俗节日,当时其主要功能是供奉佛祖。只是到了宋代才发生了变化,发展为荐亡度鬼。不知是巧合,还是道教附会佛教的盂兰盆节,中元节与盂兰盆节都设定在七月十五这一天。以至于后世以为,这两个是一个节日的两个名称。同时也由于其意义和习俗早已难以分清,两个节日的习俗开始混用。


中元节的传说故事

1、民间的“鬼节”

“鬼节”,顾名思义,就是“鬼过的节日”。“鬼节”肯定是封建迷信,世界上那有什么“鬼”!

但是,先秦典籍中涉及到“鬼”的文字却不少。孔夫子有句名言:“敬鬼神而远之”,可见儒家是信奉鬼神的,但态度是“敬”而“远”之。后来,虽然东汉人王充主张“无鬼论”,但却无法动摇国人对鬼神的信仰。到了清代人蒲松龄的笔下,虽然有不少凶神恶煞般的厉鬼,但更多的还是“重情意、懂礼仪”的年轻漂亮的女鬼。所以,人们在读了《聊斋志异》后,不但不觉得“鬼”非常可怕,反而觉得十分可爱。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荒诞的结果呢?究其原因,“鬼”和“鬼节”之所以产生,主要是与我国的传统美德“孝心”相伴随并衍生出来的。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帮,从来就注重对祖先的祭奠追思。年纪大一点儿人都还记得,每年春节祭祖,楹联的横批往往是:“木本水源”或“慎宗追远”,目的是教育人们不要忘记祖先。出于这种理念,就产生了“鬼过的节日”即“鬼节”。我国有“四大鬼节”,这就是:清明节、三月三、七月十五(十四)及十月初一。“鬼节”也有中西之分。西方的“鬼节”中有墨西哥鬼节,泰国鬼节等等,但最著名的还是“万圣节”。

中国人的“鬼节”简单而实用。这一天,人们用“烧纸钱”的方式来祭奠死去的先人,借以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亲情的延伸,以及对自己未来的提醒,都赋予了“鬼节”丰富的人文内涵。虽然祭祀方式简单,但基本上保存了“鬼节”那淳朴、实用的意义。即便是年代不同了,烧去的礼物也不同了,但那“活在世上”的后人对于“永远离去”的亲人,其绵绵的哀思和深深的怀念,是永远铭刻在心的。

七月十五的“鬼节”,不管是“烧纸钱”送祝福,还是“捧雏菊”寄哀思;不管是在网络上祭先人,或者是“放河灯”,其目的都是一样,就是希望今天活着的人一起思念过去的人,共同送去对先人的祝福。这是人类灵性的自发,是感情的延伸;这是希望活着的人要好好珍惜活着的每一天,不要愧对社会和亲友,不要愧对那已经永远离去的亲人。

“鬼节”的产生,虽然是从传统的美德“孝心”而衍生出来的,主要表达的是后人对祖先的祭奠追思之情。但是,“鬼节”的迷信色彩确实是很浓重的,是不应该大力提倡的。

2、道家的“中元节”

道教有所谓“天官”、“地官”、“水官”之称,合称“三官”。这里必须说明,道教所说的“官”,不是指人间官员的“官”,而是指时空流动过程中的“节段”,类似于我国“围棋对弈”中的“官子”中的那个“官”。这“三官”是玉帝派驻人间的代表,每年都要考察人间的善恶,向上天汇报。道教的“三官”分别以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为其诞辰,这三个日子也叫“三元”。道家说:“天官”节段的正月十五叫“上元节”,“地官”节段的七月十五叫“中元节”,“水官”节段的十月十五叫“下元节”。这上、中、下“三元”,共同组构了道教对世界的关于“三元一体”认识体系。

大家知道,中国的道教是不同于世界上其他宗教的。世界上的许多宗教都是“神人合一”,这使得宗教传播者往往被高度的“神化”。中国的道教,其传播者不是“神”而是“人”。所以,道家传播道德伦理时必须注意“因材施教”。对于那些“智慧”一般或没有多少时间深刻反省自己的人,就要采取“编故事”的方法“寓教于乐”。中国道教的“中元节”,实质就是传播道家道德伦理的一个“节日”,目的是倡导人们在这天注重修德。

中元节这天,凡是有思考能力和空余时间的人,要集中在一起共同学习老子的《道德经》,并且要互相交流和沉思反省自身。对于普通的教众,道家则会“创造”一些故事来“寓教于游乐之中”。比如,道教传播者就杜撰出有个名叫陈子祷的人,他与龙王的女儿结婚后,分别在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这三天生下了“天官”、“地官”和“水官”三个孩子。这“三官”主管人间的“赐福”、“赦罪”、“解厄”等三大任务。“三官”法力无边,分别要在这三天到人间巡游,检察人们的道德品质是好还是坏。对于那些道德品质好的人就给予赐福,否则他们就要降罪。由于中国的道教是一个很宽容、随时让人自新的宗教。所以“中元节”不仅是个“奖励善良”和“惩罚恶劣”的节日,还是中国式的“忏悔节”、“赎罪节”。一年当中有罪过的人,都可以在“中元节”那天通过各种“仪礼”来检讨自己,并请求“天”、“地”、“人”的宽恕。

每年的七月十五“中元节”,正值“地官”校籍赦罪之时,这一天,“地官”要拿出厚厚的花名册,根据神仙、凡人、动物们的表现,勾勾画画,赦罪免刑。所以,民间在“中元节”这天,其进行的所有祭祀活动,目的就是拯救那些孤魂野鬼,希望“地官”赦罪他们的所有罪行。

3、佛教的“盂兰盆节”

据说佛陀释迦牟尼有个叫目连的弟子,他经历千辛万苦,在阴间见到了死去的母亲,却发现她受一群饿鬼的折磨。目连想用钵盆装菜饭给她吃,菜饭却被饿鬼夺走。目连只好向佛祖求救,佛祖被目连的孝心所感动,授予其《盂兰盆经》。目连按照佛陀的指示,在农历七月十五用盂兰盆盛珍果素斋供奉母亲,挨饿的母亲终于得到了食物。

为了纪念目连的孝心,佛教徒每年都要举行盛大的“盂兰盆会”(盂兰盆:梵语意为“解救倒悬”)。那天,佛教僧众集体为目连的母亲念经超脱,使其母亲早日脱离苦海。由此可见,佛教七月十五的“盂兰盆节”有两层涵义,其一是教育人们要供养宗教僧众;其二是教育人们多做善事,超脱先人罪孽,提倡孝道,报答父母的恩情。

农历的七月十五,既是民间的“鬼节”,又是道家的“中元节”,还是佛教的“盂兰盆节”,“儒、道、释”三家“各取所需”,实现了“三教一体”和“三流合一”。在我国民间,每年的七月十五晚上,按照追先悼远的俗信,家家户户都要放“水灯”(又叫河灯或荷花灯)。“水灯”一般做成荷花瓣形,灯笼内点上蜡烛,飘浮在河水之上,借以普度孤魂。

旧社会时,也有请法师举行超度地狱鬼魂的“放焰口”仪式。其仪式是:在一阵庄严肃穆的庙堂音乐中开始,紧接着法师敲响引钟,带领座下众僧诵念各种咒语和真言。然后施食,将一盘盘的面桃子和大米撒向四方,反复三次,仪式就宣告结束。

声明:以上内容源于程序系统索引或网民分享提供,仅供您参考使用,不代表本网站的研究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来源的真实性和权威性。申请删除>> 纠错>>

网站提醒和声明
本站为注册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非“MAIGOO编辑”、“MAIGOO榜单研究员”、“MAIGOO文章编辑员”上传提供的文章/文字均是注册用户自主发布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虚假信息、错误信息或任何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更正。 申请删除>> 纠错>> 投诉侵权>> 网页上相关信息的知识产权归网站方所有(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图表、著作权、商标权、为用户提供的商业信息等),非经许可不得抄袭或使用。
提交说明: 快速提交发布>> 查看提交帮助>> 注册登录>>
相关推荐
中元节应该吃什么 中元节有哪些传统活动
我国每个传统节日,都会有相关的饮食习俗,甚至不同地方饮食习俗还大不相同,那么,大家知道中元节应该吃什么吗?中元节除了点灯河、上坟,还有吃扁食、莲藕煮鸭、吃米粉等饮食习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了解下吧。
七月十五中元节的由来 中元节的传说故事
中元节是我国古老的传统节日,它与正月十五的上元节和十月十五的下元节三节鼎立,是祭祀祖先的重要日子。中元节所包含的节俗比较复杂,既是民间的“鬼节”,又是道家的“中元节”,还是佛教的“盂兰盆节”,因此,中元节的传说也有多种。下面,就来了解下中元节的由来及传说故事。
关于中元节的诗词 七月十五中元节诗词赏析
一到农历七月十五,就是我们熟知的中元节了,这是民间祭祖的日子,一缕香火,一桌贡品,供奉的是亲人,也是相思。每年的这天我们总能想起很多逝去的亲人,想念他们的音容笑貌,古代时候也是如此,只不过他们会把这份想念写成诗。那么,有关中元节著名的诗句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带来的关于中元节的诗句大全,快点来瞧瞧吧。
中元节的说说心情短语 适合中元节的朋友圈文案
中元节是中国传统节日,民间世俗称为七月半、七月十五、祭祖节,佛教则称为盂兰盆节。每年的今天全国各地都有祭祖和缅怀故去的亲人的习俗,在这个日子里,我们应该怎么表达自己的思念呢?下面整理了一些适合中元节的朋友圈文案,一起来看看吧。
中元节文明祭祀方式 中元节文明祭祀倡议书
农历七月十五,是传统中元节。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祭奠先人的传统,旧时多以实物祭奠,后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兴起、造纸业的出现,人们将思念写在纸上,宣读后进行焚烧,后面演变成以纸做钱向先人进行祭奠。然而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应有所扬弃。如果再行延续,势必会影响城市生态环境,中元节文明祭祀势在必行。可以通过网络祭祀或者可用鲜花、电子香烛等替换蜡烛、纸钱等文明祭祀方式。下面就和小编一起了解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