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的风俗有哪些
1、祭祖、迎秋
处暑节气前后的许多地方都有祭祖及迎秋的习惯,民间会有庆赞中元的民俗活动,所以也将其称为“作七月半”或者是“中元节”。
2、拜土地爷
处暑节气正值农作物收成时刻,农家纷纷举行各种仪式来拜谢土地爷。
3、开渔节
对于沿海渔民来说,处暑以后渔业收获的时节,每年处暑期间;在浙江省沿海都要举行一年一度的隆重的开渔节,决定在东海休渔结束的那一天,举行盛大的开渔仪式,欢送渔民开船出海。因为这时海域水温依然偏高,鱼群还是会停留在海域周围,鱼虾贝类发育成熟。因此,从这一时间开始,人们往往可以享受到种类繁多的海鲜。
4、煎药茶
此习俗自唐代以来已盛行,每当处暑期间,家家户户有煎凉茶的习惯,先去药店配制药方,然后在家煎茶备饮,意谓入秋要吃点“苦”,在身体方面颇有好处。
5、吃鸭子
老鸭味甘性凉,因此民间有处暑吃鸭子的传统,做法也五花八门,有白切鸭、柠檬鸭、子姜鸭、烤鸭、荷叶鸭、核桃鸭等。鸭子的全身都是宝,鸭肉味甘、咸、性凉,有非常好的养胃、利水消肿的作用,处暑食用对健康是非常有帮助的。
6、放河灯
处暑还有放河灯的民俗,河灯也叫“荷花灯”,在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它自由的漂泛,主要就是去除晦气,普渡水中的落水鬼的作用。
处暑有什么讲究说法
1、避免感冒
初秋天气乍寒还暖,身体很难适应这种忽热忽冷的天气变化。因此,当气温较低时要及时添加衣物保暖;平时要经常开窗透气,保证室内空气的流通;感冒流行时尽量避免到人多、空气不流通的公共场合;在家中可用陈醋熏蒸杀菌;常用冷水洗脸洗鼻,对预防感冒也有帮助。
2、忌饮食油腻
处暑后,由于整个夏季炎热的气候会让人消耗太多能量,到了处暑,人体开始休整,所以身体会出现疲惫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秋乏”。而 化解“秋乏”最好的办法就是: 饮食清淡,多吃西红柿、茄子、马铃薯、葡萄和梨等食物。
3、避免伤胃
秋季昼夜温差大,由于冷空气的剌激,胃酸分泌就会增加,肠胃容易发生痉挛性收缩。而天气转凉,人们食欲增加,又增加了肠胃负担,因此,极易引发胃病。患有胃病的人,秋季要特别注意胃部保暖;宜食用温、软、淡、素的食物,少食多餐,定时定量;戒烟禁酒。
4、避免“病从口入”
随着气侯渐渐干燥,身体里肺经当值,这时可多吃滋阴润燥食物,防止燥邪损伤。如梨、冰糖、银耳、沙参、鸭子等养阴生津的食物,或黄芪、党参、乌贼、甲鱼等能益气保健的食物。当然,多吃蔬果可以起到生津润燥、消热通便的功效,能补充人体的津液。应少吃或不吃煎炸食物,因为这些食物会加重秋燥的症状。
处暑是夏天的结束吗
不是。
1、处暑属于秋季,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处”含有躲藏、终止意思,“处暑”表示炎热暑天结束了。
2、处暑的意义是暑天即将结束,秋天即将到来。它代表了气候的变化、农事收获的开始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所以,当处暑来临时,我们可以慢慢地感受到炎热天气的离去,同时也可以期待即将到来的秋天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