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官位等级划分
元朝官制分为中央政权和地方政权,中央政权下设三公、中书省、六部、枢密院、御史台、大宗正府、宣政院、太禧宗禋院和储政院;地方政权下设行中书省(职同中央中书省)、宣慰使司(职同中央宣政院)、诸路万户府、诸路总管府、散府、诸州、诸县和诸军。
1、三公
三公:太师、太傅、太保各一员,正一品,银印,以道燮阴阳,经邦国。又有所谓大司徒、司空、太尉之属,或置,或不置。其置者,或开府,或不开府。
2、中书省
(1)中书令一员,银印,典领百官,会决庶务。
(2)右丞相(注:元朝以右为上,与前代不同)、左丞相各一员,正一品,银印,统六官,率百司,居令之次。令缺,则总省事,佐天子,理万机。
(3)平章政事四员,从一品,掌机务,贰丞相,凡军国重事,无不由之。
(4)右丞一员,正二品,左丞一员,正二品,副宰相裁成庶务,号左右辖。
(5)参知政事二员,从二品,副宰相以参大政,而其职亚于右、左丞。
(6)参议中书省事,秩正四品,典左右司文牍,为六曹之管辖,军国重事咸预决焉。
(7)右司、左司,郎中二员,正五品;员外郎二员,正六品;都事二员,正七品。
3、六部
吏部,掌天下官吏选授之政令。
户部,掌天下户口、钱粮、田土之政令。。
礼部,掌天下礼乐、祭祀、朝会、燕享、贡举之政令。
兵部,掌天下郡邑邮驿屯牧之政令。
刑部,掌天下刑名法律之政令。
工部,掌天下营造百工之政令。
以上六部各置尚书三员,正三品;侍郎二员,正四品;郎中二员,从五品;员外郎二员,从六品,
又以吏、户、礼为左三部,以兵、刑、工为右三部。各置尚书二员,侍郎二员,郎中四员,员外郎六员,总领三部之事。
六部下设有各类分工精细、名目繁多的院、台、府、监、库、司、局、寺、仓、署、所等官署,职数和品阶一应俱全。
4、枢密院
枢密院,秩从一品,掌天下兵甲机密之务。凡宫禁宿卫,边庭军翼,征讨戍守,简阅差遣,举功转官,节制调度,无不由之。
置知院六员,从一品;同知四员,正二品;副枢二员,从二品;佥院二员,正三品;同佥二员,正四品;院判二员,正五品;参议二员,正五品;经历二员,从五品;都事四员,正七品;承发兼照磨二员,正八品;架阁库管勾一员,正九品;同管勾一员,从九品;掾史二十四人,译史一十四人,通事三人,司印二人,宣使一十九人,铨写二人,蒙古书写二人,典吏一十七人,院医二人。
枢密院下设有客省使、断事官、行枢密院、右卫、左卫、中卫、前卫、后卫等官署。
5、御史台
御史台,秩从一品。大夫二员,从一品;中丞二员,正二品;侍御史二员,从二品;治书侍御史二员,正三品,掌纠察百官善恶、政治得失。
后定置御史大夫二员、中丞二员、侍御史二员、治书侍御史二员,品秩如上;经历一员,从五品;都事二员,正七品;照磨一员,正八品;承发管勾兼狱丞一员,正八品;架阁库管勾兼承发一员,正九品;掾史一十五人,译史四人,知印二人,通事二人,宣使十人,台医二人,蒙古书写二人,典吏六人,库子二人。
御史台下设有殿中司、察院、行御史台、肃政廉访司等官署。
6、其他
大宗正府、宣政院等、太禧宗禋院、储政院这些机构也有自己的官员等级系统。
7、地方政权
在地方政权中,官职包括行中书省(职同中央中书省)、宣慰使司(职同中央宣政院)、诸路万户府、诸路总管府、散府、诸州、诸县和诸军等。这些官职的品级和职责根据其职能和地理位置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元朝官员选拔
1、元朝的官员选拔制度中重视科举考试,这是元朝官员选拔的主要途径之一。科举考试在元朝的官员选拔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元朝设立了三级科举考试,分别是乡试、会试和殿试。乡试主要是选拔出才学优异的人才,会试则是考察文才和论述能力,殿试则是最终的选拔考试。通过科举考试,优秀的人才得以脱颖而出,成为元朝的官员。
2、元朝的官员选拔中还采用了举荐制度,这是一种基于人际关系的选拔方式。举荐制度是元朝官员选拔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举荐制度中,官员或富有社会地位的人可以通过举荐来推荐自己认可的人才,而被推荐的人才则有机会成为官员。这种选拔方式有力地促进了社会阶层间的交流和协调,也为元朝的官员选拔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3、元朝的官员选拔中还注重对官员的终身质量管理。在元朝,官员一旦上任,就要受到监察和考评。元朝建立了严格的监察制度,对官员的廉洁和政绩进行监督,防止腐败和不作为的现象。同时,元朝还定期对官员进行考评,对优秀的官员予以表彰奖励,对不称职的官员予以处罚或调职。这种终身质量管理机制有效地促使官员勤勉工作,为国家做出更大贡献。
总的来说,元朝的官员选拔制度采用了科举制度和举荐制度相结合的方式,注重考察人才的学识和能力,也注重社会关系的作用。此外,元朝还实行了严格的终身质量管理制度,确保官员廉洁从政、尽职尽责。这一选拔制度在当时的中国历史上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为元朝的政治稳定和国家繁荣做出了积极贡献。元朝的官员选拔制度不仅对当时的社会起到了推动作用,也为后世的政治制度发展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元朝官员的俸禄
1、俸禄水平
元朝官员的俸禄整体较低。正一品大员的月收入包括粮米八十七石和一定数量的白银,若按现代货币价值估算,大约为一万元左右。从九品官员的俸禄更低,包括粮米五石和约六百多元的俸银。不入流的官员薪水更为微薄,粮米三石,俸银仅有三百八十元左右。
2、品级与俸禄
元朝官员的俸禄按照品级划分,从一品到从九品的俸禄逐渐递减。具体而言,一品的俸禄在250-300两之间,而从九品的俸禄在35-40两之间。在另一资料中,从一品上等每月可得俸钞300两,中等250两,而正九品上等只得40两,中等35两。
3、物价变动
由于元代米价变化较大,官吏实际俸禄并不太高。在元中期,物价上涨近10倍,导致实际购买力下降。
4、职田收入
官吏除了俸禄外,还有职田收入。但在元朝后期,职田难以分配,官俸变得单一且实际收入贫薄。
5、与其他朝代的比较
明朝和清朝在俸禄制度上基本沿袭了元朝的做法,但实际俸禄水平有所变化。例如,明代正一品大员的俸禄折算下来也仅略高于元朝,而清代正一品京官的俸银和俸米则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