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父母离异对孩子心理和性格有哪些影响
1、容易产生强烈的自卑感、被遗弃感、怨恨感等消极情绪。
这些消极情绪必将作用于他们与同伴的交往活动,最终影响到他们的人际交往、同伴关系,造成他们与人交往相处能力的下降,结伴难度的增大。在我多年的教学中,发现多起因家庭父母离异,子女在情绪、情感上发生大的变化的事例。他们在父母离异的过程中以及离异后,表现出:胆小怕事、孤僻、易怒、走极端、不相信人等,这些行为和性格表现直接影响到他们与周围的同学、师长、朋友的交往。
2、容易缺失生活和学习上的自信心。
大多数离异家庭的子女有不同程度的行为障碍。由于家庭的破裂,导致家庭教育的残缺不全,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的子女往往缺乏较好的生活教养和学习上的指导,同时由于破裂家庭给他们心灵蒙上一层阴影,致使他们丧失生活和学习上的信心,在行为上具有较多的逆常表现,如易怒;与父亲或母亲产生强烈的对抗情绪;由于感受不到家庭温暖而容易受到外界不良行为的影响,行为的反社会倾向与对立情绪比较严重等。正因为如此,原是优等生的学生相当比例由于家庭的父母的离异,使他们在生活态度和学习状态上,出现明显的下滑,甚至结识不良的社会分子,而走上犯罪的道路。
3、容易出现较严重的性格缺陷,个性形成和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在个性塑造上,父母亲是子女的首任教师,而离异家庭带给子女的却是残缺不全的个性影响与教育,这样必将造成子女后天性格形成中的缺陷。有的离异父母各自抱着补偿子女或者视子女是今后生活的包袱等心理来处理与子女的关系,致使子女在性格形成中,出现多种性格缺陷。
4、心灵上受到的创伤有很长时间的持续性,难以平息和恢复。
我所接触到的高中阶段学生中,不少离异家庭的子女,父母是在他们读小学阶段就离异的,但当我问及他们的父母亲时,他们一般都是闪烁其词,不愿多谈父母和他(她)的家庭。这现象表明:父母离异的阴影,至今还在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成为他们永久的一块不愿揭开的伤疤。
二、父母离异后如何与孩子相处
1、不要破坏、贬低前配偶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把错误全归咎于对方。
2、不要因为你新结识了异性.而忽视了对孩子的爱和关心,与你新相识的异性晚些见面,且以后也要结孩子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
3、不要阻止孩子与前配偶的交往,更不能教孩子去恨他(她)。
4、前配偶与孩子在一起时,不要干涉他们,而应让他们自由地表达各自的感情。不要询问他们是如何度过的,但若孩子做主动说明,则要耐心地听。
三、重组家庭对孩子的伤害
从子女一方来讲,普天下所有的孩子都是痛恨离婚的,他们渴望得到父母的爱,以为父母离婚使他们失去了这种爱,特别是在单亲家庭生活了一段时间的孩子,更是对继父母充满了嫉恨的心理。在孩子的眼中,家庭的破裂已经使他们得到的爱减少了一半,而如今继父母又闯入他们的家庭,是家庭的“侵犯者”,是剥夺了他们那点残留的爱的“敌人”,因此他们产生了各种奇怪的,令人无法理解的想法。从前也许曾是聪明的,优秀的好学生,逐渐会变得不可理喻,将他们的聪明用来挑拨亲身父母和继父母的关系,并希望亲身父母能对自己倾注全部的爱。这种盲目的行为,逐渐将自己推入畸形的怪圈。
四、如何教育重组家庭的孩子
1、引导孩子对周围环境有正确的认识。
这不仅是父母的责任,也是老师的责任。注意观察孩子的言行,及时解开其思想疙瘩,努力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帮助他们正视现实。对他们多关心体贴,使孩子有倾诉之处,引导其融入到群体中,孩子的群体生活一旦正常,许多问题就能迎刃而解。切记不要把孩子当出气筒,不要采取过分偏激的教育方式,应该多与孩子交流,关注他们的心理感受。
2、重视对孩子进行健全人格的教育。
在对重组家庭孩子进行心理疏导的过程中,要贯穿两个字:“情”和“理”,教育孩子要学会宽容,学会面对现实,如实地向孩子说清楚父母之间的事情,并告诉孩子,孩子永远是父母的至爱,引导他们学会学习、学会生活。重组的家庭从某种意义上说也给孩子提供了磨练意志的机会,从逆境中走出的孩子,容易学有所成,有所作为。家长与教师对孩子进行教育时要关爱有度、期望有度,不要让孩子卷入父母之间的矛盾。在尊重的基础上关注孩子,避免进入情感性教育的误区和极端性教育的误区。要善于体察孩子的内心变化,避免自己的言行伤到孩子,多进行正面引导。要创造多边活动的环境,丰富孩子的精神生活。
3、积极地引导孩子发展业余爱好。
高峰体验是一种自我实现之后内心十分满足的非常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高峰体验多的人,其成就感高,自信心强;反之,高峰体验少的人更容易自卑、消极、冷漠。因此,重组家庭应该注意引导孩子发展多种的技能,培养广泛的业余爱好,以便与其他人在更多方面产生共鸣,从“自卑与补偿”的角度来强化自信,淡化孩子的自卑。
4、多方协同教育,使孩子避免受外界不良影响。
长期生活在重组家庭中的孩子对外界刺激往往具有较高的感受性,这一点既有好处又有坏处。对此,我们应注意采取正确的引导方法,让孩子接受外界良好的刺激,避免社会对其不良影响。此外,要在生活上关心孩子,在学习上多帮助孩子,在感情上多亲近孩子,在思想上多开导孩子,特别在人格上要平等善待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