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米长,三颗米来一寸长;桥米弯,三颗米来围一圈;桥米香,三碗吃下赛沉香”,这是一首在京山当地十分流行的民谣,生动描绘了桥米的特点。
“京山桥米”的特点是干、整、熟、白,青梗如玉,腹白极小。并且其颗粒细长、光洁透明,是水稻中不可多得的珍品。用桥米做的饭松软略糍,喷香扑鼻,可口不腻,营养丰富。而桥米中的极品是“洋西早”品种,但由于自然环境的限制,产量很低。
京山市位于湖北省中部,是湖北省唯一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地处江汉平原与鄂北大洪山余脉岗地之间的过渡地带,青山绿水,风景如画,被誉为“鄂中绿宝石”和“武汉后花园”。
京山有大小河流500多条,大中小型水库150多个,而且大都是泉水汇集而成,桥米田土壤中的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磷、速效磷含量都明显优于周边其他地区的产田。而灌溉的水源多来自山涧的温泉水,含有丰富的铁、硒等微量元素,特别是铁的含量比较高。此外,此地生长周期长,有着充足的日照条件。
京山桥米的优质,来源于桥米产田优质的土壤。据有关专家对当地桥米产田土壤土质的分析,桥米田土壤中的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磷、速效磷含量都明显优于周边其他地区的产田。其优良的土壤,使得早在明代就做为贡米的“京山桥米”,不仅外观上粒粒饱满,光亮,内质上更是富含蛋白质,氨基酸等多种营养物质。就京山全境来说,其种植环境优势是:
一是京山地理位置处于丘陵地带,昼夜温差大。
二是独特的土壤条件,富含多种微量元素,特别是铁的含量比较高。灌溉的水源来自山涧的温泉水,含有丰富的铁硒等元素。
三是生长周期长,有着充足的日照条件。
2011年,京山桥米“鉴真二号”、“鄂中五号”等一级优质稻生产面积稳定在30万亩左右。集群实现产值70余亿元,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1家,实现销售收入61.4亿元。
2002年,京山桥米被中国粮食行业协会指定为“放心大米”。
2006年,京山桥米被国家商务部评为“最具市场竞争力品牌”,被农业部评为“中国名牌农产品”。
2007年9月,京山桥米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
2009年4月,京山桥米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中国驰名商标”。
2004年12月23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京山桥米”实施原产地域产品保护。
京山市境内新石器时代的屈家岭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陶器、谷壳等,证明此地的水稻种植历史相当悠久。当地人介绍,京山桥米田最古老的原生稻种叫做“洋西早”,据说当年正是这“洋西早”征服了嘉靖皇帝。“洋西早”成熟时能长到半人高,容易倒伏,生长周期长,产量却极低,出米率也低,但是品质非同一般。
2004年前,虽然“桥米”吃香,但产量较低,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桥米原产地农民开始引种优质稻种“鉴真2号”,加工出的桥米十分抢手,并以“皇族品质”在南方大米市场刮起了一股“京山旋风”。
京山桥米原产地在京山市孙桥镇余家沙坡村六组与蒋家大堰村六组之间,有一处名曰蒋家大堰,这大堰灌溉着附近一条山冲的一百二十多亩稻田,出产的稻谷颗粒园实,米白质重,或蒸米饭,或煮稠粥,雪白一片,喷香馋人,食之似糯不腻口,如粳不稀软,较“691”中稻为糍,比“国际稻”见香,能开脾胃,增食欲,营养丰富,且出米率非常高,能达80%以上,历史上曾是朝贡皇帝的御米。
据说明朝嘉靖降世时,啼哭不止,老兴王一家惊恐万状,出榜招医。恰好武当山真武大帝云游到此,揭榜进府,伏在嘉靖耳边说:“莫愁,莫愁!贫道为你去寻粮食。”嘉靖当即止住了哭声。真武大帝走遍了承天府衙(即今钟祥县城)周围山头田地,皆不如意,最后选定了京山城西的这条山冲,用脚板踏了踏,手指按了按,成了几十块田。当嘉靖开始吃饭时,果然只吃这山冲产的大米,以后进京当了皇帝,仍一直吃这里的米。这几十块田无论风调雨顺,还是旱涝灾害,总产增不过五石,减不过十石,据说是由于皇宫中添人减人的原因。人们觉得巧,将它取名“巧米”。因产地孙桥与此谐音,被叫成了“桥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