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颈疾病 | 治疗穴位 |
感冒、头痛、发烧 | 太阳106、印堂1、内关31、足三里23、翳风44、合谷102、风池92、大椎89、风门86、曲池52、外关56 |
落枕 | 风池92、肩井45、大椎89、外关56、合谷102 |
颈椎病 | 印堂1、曲泽35、内关31、风池92、肩井45、肩髃39、大椎89、肺俞85、外关56、曲池52、合谷102 |
目赤肿痛眩晕 | 大椎89、身柱47、肝俞79、胆俞78、百会94、太阳106、风池92、印堂1、三阴交21、能泉108 |
慢性鼻炎 | 印堂1、迎香43、百会94、风池92、大椎89、风门86、肺俞85、曲池52、合谷102 |
扁桃体炎 | 人迎2、天突4、曲泽35、孔最32、太溪19、大椎89、曲池52、肾俞75、合谷102 |
慢性咽炎 | 人迎2、天突4、曲泽35、缺盆3、大椎89、风门86、曲池52、合谷102 |
胃肠疾病 | 治疗穴位 |
慢性胃肠炎 | 中腕10、天枢36、气海29、梁丘14、足三里23、胃俞76、大肠俞74 |
胃与十二指肠溃疡病 | 中脘10、气海29、内关31、足三里23、梁丘14、肝俞79、脾俞77、胃俞76 |
消化不良 | 中脘10、气海29、天枢36、足三里23、脾俞77、胃俞76 |
胃痛、呕吐、胃下垂 | 中脘10、内关31、梁丘14、足三里23、胃俞76、肾俞75、脾俞77 |
腹泻、腹痛 | 中脘10、天枢36、关元28、内关31、梁丘14、足三里23、胃俞76、肾俞75、大肠俞74 |
慢性结肠炎(五更泻) | 中脘10、神阙30、天枢36、气海29、内关31、足三里23、脾俞77、胃俞76、命门57、大肠俞74 |
慢性胃炎 | 中脘10、气海29、太乙16、内关31、足三里23、脾俞77、胃俞76 |
心血管疾病 | 治疗穴位 |
高血压 | 肩井45、血压点90、足三里23、三阴交21、风池92、大椎89、身柱47、肝俞79、胆俞78、曲池52、涌泉108 |
低血压 | 天突4、膻中5、神阙30、足三里23、太溪19、大椎89、定喘88、风门86、肺俞85、身柱47、肝俞79、胆俞78、百会94、太阳106、风池92、膈俞81、印堂1、三阴交21、涌泉108 |
冠心病(心绞痛) | 膻中5、内关31、足三里23、三阴交21、大椎89、心俞83、肝俞79、阙阴俞82 |
风湿性心脏病 | 膻中5、郄门33、关元28、内关31、足三里23、厥阴俞82、心俞83、肾俞75、关元俞73 |
慢性肝炎 | 膻中5、中脘10、阳陵泉97、大椎89、身柱47、肺俞85、肝俞79、胆俞78、脾俞77、胃俞76 |
肺心病 | 膻中5、曲泽35、气海29、关元28、内关31、足三里23、三阴交21、大椎89、定喘88、风门86、肺俞85、厥阴俞82、心俞83、肾俞75 |
气管炎、哮喘、肺气肿 | 天突4、中府40、膻中5、神阙30、足三里23、太溪19、大椎89、定喘88、风门86、肺俞85、肾俞75 |
神经及皮肤疾病 | 治疗穴位 |
神经衰弱(失眼、多梦) | 内关31、足三里23、三阴交21、心俞83、肾俞75、谷合102、涌泉108、失眠107 |
中风后遗症 | 曲泽35、内关31、百会94、大椎89、肩髃39、曲池52、外关56、合谷102、膀胱经 |
湿疹 | 血海15、神阙30、足三里23、三阴交21、大椎89、肝俞85、曲池52 |
荨麻疹 | 血海15、足三里23、三阴21、大椎89、风门86、肝俞79、曲池52 |
更年期综合症 | 中脘10、气海29、内关31、关元28、足三里23、三阴交21、太溪19、大椎89、膀胱经、合谷102 |
痛经、月经不调 | 天枢36、气海29、关元28、中极12、足三里23、次髎31、三阴交21、大椎89、肾俞75、关元俞73 |
静脉曲张 | 足三里23、三阴交21、涌泉108、承山64 |
风湿骨痛 | 治疗穴位 |
急性腰扭伤、慢性腰痛、腰肌劳损 | 承山64、昆仑63、肾俞75、腰眼59、腰阳关60、关元俞73、委中66 |
腰椎间盘突出(增生)症 | 承山64、昆仑63、委中66、殷门67、承扶67、关元俞73、腰眼59、肾俞75 |
坐骨神经痛 | 肾俞75、腰眼59、关元俞73、承扶69、殷门67、委中66、承山64、昆仑63、涌泉108 |
类风湿性关节炎 | 曲泽35、内关31、膝关节、督脉、膀胱经、肘关节、外关56、合谷102、承山64 |
膝关节痛 | 梁丘14、膝眼24、阴陵泉18、足三里23、委中66、阳陵泉97、承山64 |
股骨头坏死 | 阿是穴、肾俞75、承扶69、殷门67、委中66、承山64 |
肩周炎 | 缺盆3、足三里23、风池92、大椎89、天宗84、曲池52、外关56、合谷102、大杼91 |
足三里是人体保健穴位之一,古人称之为“长寿穴”。足三里不仅可以调节消化系统还可以治疗胃经循行所经过部位的病变,以及多种全身性疾病,如高血压、心脏病、胃肠病、糖尿病等。经常在足三里穴拔罐,就可起到保健作用。
三阴交为肝、肾、脾三条阴经交会之穴。经常进行三阴交拔罐可调理肝、脾、肾三阴经之穴气,使先天之精旺盛,后天之精充足,从而达到健康长寿。
神阙即是人体肚脐,它是人体保健及治疗的重要穴位之一。经常在神阙穴拔罐可起到健脾强肾,和胃理气,行气利水,散结通滞,活血调经的作用。
大椎大椎位于人体背部极上,故为阳中之阳穴,具有统领一身阳气,联络一身阴气的作用。常拔此穴,具有调节阴阳,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清热解毒,预防感冒,增强身体免疫力的功效。
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的一个重要穴位,位于掌侧腕横纹上,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有宁心安神,理气和胃,疏经活络等作用。常拔此穴,使心包经气血畅通,对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有重要作用,对肺脏、胃肠道疾病也有很好疗效。
合谷就是俗称“虎口”的部位。合谷有清泄阳明,祛风解毒,疏经通络,镇痛开窍之功用。经常拔罐可使牙齿健康,也可以治疗牙痛、面部疾病。也能保持大便畅通,有利于排出毒物、废物,起到养颜、抗衰老的作用。
涌泉穴是足少阴经第一个穴位,位于人体最下部足掌心处,体内湿毒之邪容易蕴集于此,不易排出。涌泉穴拔罐可以排出体内的湿毒浊气,疏通足少阴肾经之经气。肾气旺盛,人体精力充沛则齿固发黑,耳聪目明,延缓衰老。
头面部位面部不适合拔罐是因为面部皮肤浅薄不易吸拔,且容易留下疤痕影响美观,头部则因为毛发过多不适合拔罐。
皱纹处、皮肤松弛等部位皮肤若有皱纹、松弛、疤痕凹凸不平时,火罐易脱落,起不到拔罐效果。
重要脏器体表部位在拔罐的时候要注意避开身体重要脏器相对应的体表部位,因为在这些部位,热力可直达脏腑,可能会对脏腑的生理功能造成影响。如心口、眼睛等位置。
肢体末端在肢体末端,一些神经分布多,直接拔罐会很痛,如:隐白穴有可能引起脏器的异常活动的穴位,因而不适合拔罐。
孕妇腰骶部孕期妇女进行拔罐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妊娠期间,小腹部依旧腰骶部是禁止艾灸的,否则可能会对胎儿产生不利。孕妇本身是不建议拔火罐的。孕妇拔火罐可能引起先兆流产。尤其是腹部、腹股沟的位置,更加不能拔火罐。
其他禁忌部位男女的乳头、阴部、睾丸等自然也是不能拔罐的;还有,皮薄、肌少、大血管以及筋肉结聚处(如腋窝、颈动脉处、委中穴等)也不宜进行直接拔罐。
同一位置反复拔:很多患者生病后,常在同一个位置反复拔火罐,这样做会对皮肤造成损伤,比如红肿、破损。拔火罐的时候,可以在多个位置拔,以增加治疗效果。另外,在前一次拔罐部位的淤青没有消失之前,不要在原处拔罐。
拔火罐后就洗澡:很多人喜欢在拔完火罐后就洗个澡,认为这样很舒服,其实这样做是非常不正确的。因为这时洗澡很容易造成皮肤破溃、发炎。特别是洗冷水澡,由于此时皮肤的毛孔正处于张开状态,所以很容易感冒。正确的洗澡时间是在拔罐后的1小时~2小时。拔罐后注意保暖,洗澡水的温度要稍高一些。
拔罐注意:拔罐前后不要喝酒。拔罐后避免剧烈运动。拔罐后要注意保暖,以免寒气进入体内,加重病情。
拔火罐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挤压等方法排除罐内空气,造成负压,使罐吸附于体表特定部位,产...
拔罐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瓶内气压的变化,让瓶子吸在人身上,并且吸出体内毒素的一种中医疗法,一...
拔火罐是一种传统中医疗法,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拔火罐的手法有很多,包括闪罐、走罐、留罐、...
火罐疗法有温热的效果,可以减轻疼痛,缓解症状,是一种健康的养生方式。拔火罐并没有规定必须隔...
拔罐减肥是通过刺激经络腧穴,扶正去邪的方法,来调整经络,调节内分泌紊乱,加快基础代谢率,从...
身体健康是我们首先要考虑的事情,很多时候,我们并不知道自己的身体状态如何,所以有一些疾病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