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简介
1.羲庙祭奠
每年农历正月十六日,相传为伏羲生日。这一天,天水市民众自发集会到伏羲庙祭奠“人宗爷”(按:天水人习惯将伏羲称为“人宗爷”),乞求幸福安详,新年好运气。除了民间祭祀,天水还在每年举行盛大的公祭活动。
2.文明之光
据《三皇本纪》记载:伏羲“有圣德,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旁观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于是始制嫁娶,以俪皮为礼。结网罟以教佃渔……,养牺牲于庖厨”。伏羲通过仰观俯察,了解自然万物,所画八卦是用8个符号,分别代表天、地、水、火、风雷、山、泽。利用八卦占卜吉凶,正是这种对世界初步认识和把握方式,并孕育着中国哲学的萌芽,这也是后来《周易》的思想基础。此外,伏羲还立九部、设九佐,以龙纪官,号龙师。禅于伯牛,钻木取火,教民熟食;制历法,定节气,消息祝福,以测吉凶,尝百药,制九针,以拯天疾,开创了中华最早的文明。
3.始祖地位
木本乎根,人本乎祖。民族始祖是民族精神的支柱,是民族凝聚力的纽带,也是神圣血缘观念的具体表现。一个民族始祖地位的确立,有历史的因素,政治的因素,同时也是多种文化相互融汇的结果。中华民族是以汉民族为主体,由多民族共同组成的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始祖是国人历经千百年反复审慎地选择而确立起来的民族血缘和民族文化的代表。
人们对于历史的认识的本身也是历史性的。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对于民族先祖的认定,是从远古的传说到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逐渐确立起来的。“三皇五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其世系位序的排列在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已逐步确立。“三皇五帝”的世系之中,太昊伏羲氏位居“三皇之首”、“百王之先”,是居神农、黄帝之前的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4.史书记载
关于太昊伏羲的文字记载至迟在春秋战国时期即已出现,《左传》、《管子》、《周易》、《庄子》、《荀子》、《列子》、《战国策》、《国语》、《世本》、《逸周书》、《山海经》等先秦典籍都有关于太昊伏羲的表述。《周易·系辞下》记载:“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包牺氏没,神农氏作,……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这段话全面系统地叙述了伏羲功业和始祖地位,影响甚大。
在正史中,司马迁《史记》从五帝之首的黄帝记起,未为伏羲立传,但他在《太史公自序》说:“余闻之先人曰:‘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肯定了伏羲的文化贡献。到了东汉班固的《汉书》,则突破《史记》的界限,将上古帝王世系从黄帝推至伏羲,伏羲开始登上官定正史。《汉书·古今人表》中首叙伏羲,次列炎、黄;《汉书·律历志序》引《左传·昭公十七年》“郯子来朝”诸语,认为“稽之于《易》,炮牺、神农、黄帝相继之世可知。”并以太昊伏羲为历史源头,确定他三皇之首、百王之先的地位:“庖牺继天而王,为百王先。首德始于木,故帝为太昊。”这就是说,在古帝王系统中,只有太昊伏羲氏是“继天而王”的,因而他是百王之先,炎、黄诸帝继伏羲而王。
晋代皇甫谧所著《帝王世纪》,是一部专述帝王世系、年代及事迹的史书,所叙上起三皇,下迄汉魏,三皇首列伏羲,次为女娲、炎帝。梁代肖绮《〈拾遗记〉序》中说:“文起羲、炎”。其后唐高祖《修六代史诏》和唐太宗《修晋书诏》均以伏羲为中华文化的肇始者,所谓“伏羲以降,因秦斯及,两汉继绪,三国并命,迄于晋宋,载笔备焉”。至唐开元间,司马贞为《史记》补写《三皇本纪》,综述、补充前世有关伏羲的文献材料,成一篇较为完备的史传。至此,伏羲在历史古代典籍中历史化的过程全部完成。
二.文化贡献
现代学者在解释“民族”的意义时,越来越多地倾向于从种族血缘和文化传统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我们在讨论民族始祖的确认过程时,要同时看到这两个方面的因素。历代典籍对伏羲的文化贡献所载甚多,这些贡献归结起来主要体现在民族血缘和民族文化两个方面:
1.文化开源
首先,从民族文化的形成上来说,传说伏羲始画八卦,开启了我们的民族文化之源。《周易》、《史记》等典籍记载了伏羲“作八卦”的重要贡献。《论衡·齐世》:“故夫宓牺之前,人民至质朴,卧者居居,坐者于于,群居聚处,知其母不识其父。至宓牺时,人民颇文,智欲诈愚,勇欲恐怯,强欲凌弱,众欲暴寡,故宓牺作八卦以治之。”描述了伏羲时代的社会状况。《礼记·礼运篇》注引《中侯握河纪》谈到与伏羲关系密切的“河图洛书”以及八卦:“伏羲氏有天下,龙马负图出于河,遂法之画八卦。”伏羲八卦中所蕴含的“天人谐和”的整体性、直观性的思维方式和辩证法思想,是我们民族思想方式的基础。所以,可以说,伏羲开启了中国传统文化之先河,是中华文化的原点。另外,传说伏羲确立了天文历法;发明网罟,教民渔猎;养六畜以充庖厨;造琴瑟,作音乐等。这些均反映了伏羲在中华文明和文化初创时的贡献。
与中华民族另外两个重要始祖炎帝和黄帝相比,炎帝是农业文明之初的代表,主要是对农业生产的贡献;黄帝是农业文明进化时期的代表,主要是华夏各族政治和制度上统一的象征。而伏羲所代表的是比炎黄二帝更早的渔猎文明时期,是中华文化最早的源头,是文明初始的象征。
2.嫁娶文明
其次,从民族血缘的凝聚上说,伏羲时代是一个部族融合的时期,史载伏羲“正姓氏,制嫁娶”。《路史》载:“上古男女无别,太昊始制嫁娶,以俪皮为礼;正姓氏,通媒妁,以重人伦之本,而民始不渎。”姓氏的主要作用就是明血缘、别婚姻,纯正血统。不同部族的人分别有不同的姓氏,“同姓不婚,惧不殖也”,各个部族相互通婚混血,从而奠定了我们中华民族的血脉基础。这是伏羲在民族血缘方面的伟大贡献。
太昊伏羲氏还赋予了我们民族以总徽号——龙。《左传·昭公十七年》载:“太昊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大量文献和考古资料均证明,伏羲“人首蛇躯”。蛇是伏羲氏的图腾。中华民族的总图腾“龙”,正是以蛇为基础,汇合了多民族图腾而成的。闻一多在《伏羲考》一文中指出,龙是“由许多不同的图腾糅合成的一种综合体,因部落的兼并面产生的混合的图腾”。龙图腾的形成,象征了中华民族主体血脉的汇聚和文化的奠基。从此,普天下的中国人都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龙的传人”,共同尊奉同一个祖先——伏羲。在伏羲的旗帜下,多民族团结和合,统一为中华一家。太昊伏羲因此而成为中华民族血缘和文化的广泛代表。
三.文化源头
中华民族具有大约一百七十多万年发展历史。远古伏羲时代,已出现了象征民族团结的“龙图腾”,以及《伏羲易》爻片图形。中华远古时代,在今之甘肃省天水市【大地湾古人类文化遗址】附近,有个“风姓,以蛇为图腾”的伏羲部落兴起,其首领伏羲氏联合天下各部族,创造了象征中华民族大团结的“龙图腾”。“龙”是中华各部族的总称,“龙的传人”辛勤劳作与生活在中华大地上,至今已超过五千多年了。今人歌颂伏羲皇:“织网罟、兴渔猎、别姓氏、创八卦,开创了中华文化与文明”。伏羲皇被历代中华儿女,共尊为【中华人文始祖】。伏羲文化在新中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重与传扬。因此,天水市被称作【羲皇故里】。伏羲皇曾建都城于今之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因而,周口市被称作【羲皇故都】。
中华祖先们对自然规律的认识与表达,形成了原始的“中华易学”。伏羲皇曾经用一些磨平一面的石片,当作“爻(yao)片”,表示“有与无、日与月、男与女;阴与阳”等相互依存的事物与现象。磨平的一面读作“阳爻符”,写作“一”,表示显性、男人、太阳、光明等,未磨的一面读作“阴爻符”,写作“--”或“八”,表示隐性、女人、月亮、阴暗等。伏羲皇在地上画个圆圈,放入“一阴,一阳”两枚爻片,创造了“日月符”,后人称作《阴阳鱼》或《太极阴阳图》,表现日月循环,生生不息。
伏羲皇继承祖先们对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以及居住地四方“东西南北”的认识,创作了“日月符”与“三爻(yao)符”,这就是原始的“中华易学”。请看“日月符”与“三爻符”:伏羲皇创作《日月三爻图》,《日月三爻图》的中心是“日月符”,四周摆放八个“三爻符”。以“日月符”为圆心,“三爻符”内侧的“爻符”为“下爻”,外侧的“爻符”为“上爻”。故曰:“三爻八卦,内下外上”。读写阴阳卦爻遵循“从下到上”的顺序,读写数字卦爻遵循“从左到右”的顺序。
伏羲皇用三枚爻片创造的“三爻符”,表示原始文字和数字,还用八个不同类形的“三爻符”环形摆放在“日月符”周围,构成了一幅表现万事万物发展变化的示意图,称作“日月三爻图”,后人称之为《伏羲太极八卦图》,或简称《伏羲易》。
《伏羲易》是用图形表示的“中华易学”作品,被记录在甲骨文字里。殷墟出土甲骨文“易”字,记载了《伏羲易》的图形。请看甲骨文“易”字的结构。
日月 三爻=易
三爻 日月=易
图中代表“三爻符”的“三小横”无论放在“日月符”的左边,或者右边,这个甲骨文都读作“易”字。
现代中文来自远古时代的“甲骨文字”。甲骨文字属于“象形文字”,用“笔画”表现相关事物的形象。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易”字,表明“三爻符”围绕“日月符”摆放,构成了远古时代表现自然规律的“中华易学”。
后人将伏羲皇创作的“日月符与三爻符”图形,称作“伏羲太极八卦”。“太极图”中的“太极、阴、阳”三维一体,突出表现“三”是个重要数字。
远古“人头瓶”与“三足钵”
【伏羲故里】甘肃省天水市大地湾古人类遗址出土的“人头瓶”与“三足钵”等文物,展示出距今四千年至八千年前,伏羲皇与神农帝等“三皇五帝”时代的原始彩绘与雕塑文化。
现代考古发现:远古中华祖先遗址中,存在一些磨平一面的小石片。这些出土的“爻片”与甲骨文“易”字,证实《伏羲易》在远古时代就出现了。
依据甲骨文“易”字和出土文物“爻片”的提示,再现《伏羲易》爻片图形,只需2 3*8=26(枚)爻片。这“26枚爻片”组成的《伏羲易》图形,如同26个字母组成的文字,内容丰富,意义深远。
后人用很多方式再现《伏羲易》的图形。请看羲皇庙里,现代人制作的《太极阴阳八卦图》。
伏羲皇手捧“太极八卦”的塑像
另外,河南洛阳地区伊川县出土的“伊川缸”等文物,也展示了距今五千至七千年前的“三皇五帝”时代,人们“眼观四时八至,二十四节气”等天文历法与绘制的“八卦”图形。
出土文物“伊川缸”照片
请看今人对“伊川缸”图案的解析:
一年四季,十二个月,二十四节气等自然规律,有目共睹。
从“伊川缸”图案解析,我们得知:原始“中华易学”是中华祖先们对自然规律的认识与表达。原始的中华易学是“图形”而非“经文”。
探索《伏羲易》的内容,就能懂得中华易学的原理与规律,就能明白中华卦爻的数理及本质。了解《伏羲易》的时空方位,就能步入中华风水与养生学术大门。《伏羲易》的相关内容,分述如下。
(一)“日月符”蕴含的易学原理与养生术
伏羲日月符(太极)
1,“伏羲日月符”,后人称作《太极阴阳图》,蕴含“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阴阳互补,循环往复”等易学原理。更深入的思考,《太极阴阳图》蕴含“对立统一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现代辩证唯物论的思想元素。
2,“伏羲日月符”提示:“太极、阴、阳”是万事万物的三种表现形式。现代科学发现:可见的“物体”、不可见的“能量”与“场”构成了宇宙世界。“物体、能量、场”是物质的三种表现形式。这三种物质形式的“显与隐;强与弱;多与少”等变化,构成了不同性质的万事万物。
3,从“伏羲日月符”的“阴与阳合成太极”的寓意,提示中华养生术:“精与气的结合,产生神明”。人体最初的“精”,即“生命物质”,来自父母的身体;出生后的“精”来自身体消化系统与呼吸系统摄取的营养物质与生命物质。“精”是生命力的载体,属于活体,需要适当的生存环境,不能过冷,也不能过热。摄取先天与后天之“精”,以增强生命力,对于人体的生命至关重要。人体的“气”即“生命能量”,是人体“精”催化“营养物质”产生的能量。“精与气”的结合,产生了人体的“神”,即“生命灵魂”。“神”需要“精与气”的供养与支撑。
中华养生术主张“扶正固本”,创造了很多“蓄精、补气、养神”的方法。例如,《黄帝内经素问》提倡“移精变气,聚精养神”。人们集中思想把身体吸纳与存储的生命物质“精”与营养物质结合转变为生命能量“气”,再升华为生命灵魂“神”。如果“精气神”充足了,人们就会神智清朗,思维敏捷,益寿延年。
上述养生方法,来自“伏羲日月符”蕴含的思想。因此,“伏羲日月符”即“太极阴阳图”常常被中华养生学家、医药学家与道学家们做为标志性的符号使用。
(二)“三爻符”蕴含的原理及规律
伏羲皇创作的八个“三爻符”,是原始的文字与二进制数字符号。后来,“伏羲三爻符”被用于占卜,冠以卦名,当作“卦符”看待了。《伏羲八卦》的“二进制数字”真相,随之被淹没了,没有人知道了。
现代人发现了《伏羲八卦》蕴含的“二进制数字”原理与规律,并用“0”与“1”两种状态组成了数字电路,开创了科技新时代。
数字电路的发明,普及了“二进制数字”的原理与规律,使得现代人很容易明白《伏羲八卦》的如下数理:
1,《八卦》的每个“爻片”都有“阴或阳”两种可能的状态;每个“三爻卦符”都需要三个“爻片”组成。依据排列组合的乘法原理,这样的“三爻卦符”,仅有2*2*2=8(种)型态。
2,从“伏羲八卦”即三爻卦符“000”坤卦开始,经001,010,011,100,101,110,到111的二进制“数值”,分别是0,1,2,3,4,5,6,7。由小到大的顺序很明显,便于学习和记忆。
本书采用数字“0”标示阴爻符号“--”;用数字“1”标示阳爻符号“一”。阴阳爻符“从下到上”的数位排列,转换为数字爻符“从左到右”的数位排列。这样“阴阳爻符”与“数字爻符”的对应关系,便一目了然,清清楚楚了。
例如,从下到上“阴阳阳”排列的“巽(xun)”卦,对应于从左到右的“011”排列的“巽”卦。“011”表示原始文字“风”与原始数字“3”。请看下图:
“风、3”,巽卦。
《伏羲八卦》的二进制“三爻符”,分别代表八个原始文字与数值。“三爻符”内部阴阳爻符数量与位置的变化,表现为二进制数值与原始文字的变化。例如,从“000”坤,土、女、阴等内容,逐渐变化到“111”乾,天、男、阳等内容,蕴含着“事物的性质取决于其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的性质”,以及“事物的变化一般遵循量变到质变的规律”等现代辩证唯物论的思想元素。牢记《伏羲八卦》的数值、三爻符、卦名与意义,就能顺畅进入中华易学的殿堂。
《伏羲八卦》的对应关系如下:
数值--三爻符—--卦名;原始文字
0----000------坤;土、地、女、阴
1-----001-------艮;山、...
2-----010-------坎;水、...
3-----011-------巽;风、木、...
4-----100------震;雷、...
5-----101------离;火、...
6-----110-------兑;泽、...
7-----111-------乾;天、男、阳等。
(三)《太极八卦图》的方位与中华风水学术
中华风水学的真谛来自中华先民寻找宜居环境的经验积累。例如,山清水秀,背风向阳的宜居环境,或者,河流汇接或环绕的平川地代等,皆属风水宝地。中华四大发明之一的“罗盘”与风水学术密切相关。因为“罗盘”能够确定“方位”。
“先天八卦”或“后天八卦”的方位,都是后来人添加进去的。因此,五花八门,各有各的说法,但是,皆属“仅供参考”之列,不必细究。其中,比较权威的,当属依据“泰卦”确定的方位。
“坤上乾下,阴阳交合”谓之“泰”。“泰”的卦象表示“大吉大利”,而且能够与全世界的“地图规则”接轨。因此,很多人采用了“泰”卦确定的方位。请看依据“泰”卦,确定的方位图: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由坤卦(北)起始、顺时针依次为震卦、离卦(东)、兑卦、乾卦(南)、巽卦、坎卦(西)、艮卦、又返回坤卦(北),完成一个循环周期。
其他那些从卦爻“名称”或卦辞“文字”出发的“风水学”,多数脱离实际,除了“玄学”意义,没有多少实用价值。因此,学习与牢记“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等方位规则,以及“面向南方,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等中华方位术语很有必要。至于其他风水理论,牵强附会的居多,越扯越远,仅供娱乐不必当真,也不必记忆了。
(四)《伏羲易》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从《伏羲易》的“内容、时间、空间”三维属性观察,人们看到了《伏羲易》对中华文化的巨大贡献:
1.《伏羲太极图》被后人发展出“中华养生易学”与“中华道德易学”,其代表作品是《黄帝内经素问》、《太极养生功》、商代《坤乾易》与周代《道德经》等。
2.《伏羲八卦图》被后人发展出“占卜易学”,或称“玄学”。其代表作品为夏代《彖辞易》、周代《文王易》与《周易》、汉代“易经”与《京氏易传》、明代《断易天机》等。
3.《伏羲太极八卦图》被阴阳师发展出“阴阳五行学”,或称“五行易”;被风水师发展出“风水易学”,或称“堪舆学”;被巫师道徒演绎出“命相易学”与“鬼神易学”等。
由上可知:从《伏羲易》衍生出的中华易学与玄学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产生了巨大影响。
本章探索《伏羲易》展示的原理及规律,让人们看到了“太极、阴、阳”,以及“三生万物”等“原始三维世界观”,看到了“精、气、神”支撑人体,看到了“物体、能量、场”构成宇宙世界万事万物。
《伏羲易》蕴含的“有无相生,显隐共存,阴阳互变,循环往复”等原理与规律,印证了马克思哲学的“对立统一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量变到质变规律”等认识,古已有之。可以说:《伏羲易》不仅是中华易学与三维世界观的第一源头、而且是马克思哲学中国化的最佳载体。
伏羲皇被称为中华民族三皇五帝的“三皇之首”、“都”于宛丘,1984年发掘出了羲皇故都宛丘,方广百亩。被誉为近代地下发掘的规模最大的一座地下古城址。“城市”出现了吧!伏羲创网罟,执伏牺牲养成六畜,开创人类的畜牧时代,结束了茹毛饮血,开始吃熟食,也是一项人类的重大文明吧!伏羲制嫁娶,结束了群婚、乱婚,方始“一夫一妻”的对偶婚,正姓氏,别血缘,提高了人类的自身质量,又是一项关系人类的重大发明吧!不论许慎的《说文解字》,还是其它关于考证中国文字的典籍,皆说八卦的八个符号,是中国方块字的“祖先”。当代人发现,在八进制,十进制出现之前,远古中华祖先们已经发明了二进制数字符号,即“三爻符”。
(1)人文始祖
追寻我们民族的根,有几个伟大的名字是无法回避的,他们就是“三皇”—伏羲、神农、黄帝。伏羲位居“三皇”之首,中华文明史上一些重大的发明创造如画八卦、结网罟、兴嫁娶、创乐器等都附着在伏羲身上,因此伏羲也就成了文化的化身,古往今来被尊称为“人文始祖”,“人宗爷”或“人祖爷”。当然,现代意义上伏羲文化内涵更加广泛,凡和伏羲事迹相关的事或物,诸如祠庙遗迹、民情风俗、轶闻传说、史籍记录等都属于伏羲文化范畴。
关于伏羲的传说长久流传于黄河上下、大江南北。秦汉以降,伏羲开天辟地第一帝的地位确立,其事迹及相应的文化通过三个层面传播:其一,典籍传承层面,经、史、子、集各类典籍代不绝书;其二,图像传承层面,伏羲画像频频出现在墓室雕刻、建筑物彩绘、工艺品加工等各种艺术形式中;其三,祭祀传承层面,从官方到民间都设祠祭祀,绵延不绝。由此,形成了内容博大的伏羲文化。
(2)中华龙文化
民间藏有8000千年前的龙文物。从而可映证,龙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图腾神,华夏先民在从蒙昧走向文明的进程中,龙图腾始终是最显亮的旗帜。伏羲而下,炎帝神农、勾芒、共工、祝融、轩辕黄帝等远古文化英雄都继承了龙图腾。三皇五帝一脉相承,他们创造的文化与龙文化也是一脉相承的。从而龙也就成为中华文化内涵博大、最富有魅力的形象。正如闻一多先生《伏羲考》所言:“龙族的诸夏文化才是我们真正的本位文化,所以数千年来我们自称‘华夏’,历代帝王都说是龙的化身,而以龙为其符应,他们的旗章、宫室、舆服、器用,一切都刻着龙文。总之,龙是我们建立国的象征。”其实,从更大的范围而言,从物质世界到精神天地,从上层文化到民间习尚,龙无所不在,中华大地几乎是龙的世界。随着封建制度的消亡,龙完完全全走入了普通百姓的生活,其形象威武雄壮,团结强大,成为中华民族文化最伟大的标识。在中华民族的心灵深处,龙有着不同替代的牢固地位。无论何时何地,“龙的传人”这一口号始终是海内外华夏儿女团结奋进的“粘合剂”。有一句歌词唱得好:“黑头发黑眼睛黄皮肤,永永远远是龙的传人”。
四.文化灵魂
在赞颂伏羲的匾联上,“一画开天”是使用频率最高的匾联之一,所谓“一画开天”就其实质,即伏羲在质朴、简易、无框框条条局限的原始思维状态下不断探索,在凡人俗事背后找到了一个思维的制高点,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深层次考察,从而感悟到天地万物运动变化的最基本规律,从具体的事物中抽象出“阴”和“阳”两个最基本的元素,并用“日月三爻图”这种特殊语言表达出来,从而打开人们认识世界的闸门。以“伏羲日月三爻符”为基础的易学,作为中国人认识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基本模式,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是中华文化的灵魂。
以上三个方面是从大处着眼的,如果细化论述,则伏羲文化的精神实质还可表述为:①敢为人先的创造精神;②兼容并包的团结协作精神;③百折不绕的奋斗精神。伏羲和伏羲时代已成为遥远的过去,而伏羲的精神仍涌动在中国人的血脉中。历朝历代对伏羲的崇拜,其实就是对文明和进步的礼赞,对劳动和创造的肯定,对无私奉献者的感恩,这与我们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培育民族精神,建设富强和谐国家的时代精神是相一致的,也无疑会对提高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激发爱国主义情怀起到积极的作用。
1.创始龙文
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民族被称为龙的民族,华夏裔胄被称作龙的传人。为什么被称为龙的民族和龙的传人?追根溯源,这一切,都肇始于远古时代太昊伏羲氏创制龙图腾和以龙纪官的伟大创举。
2.典籍记述
《周易·系辞下传》说:“伏羲氏没.神农氏作。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之后众多史籍几乎是一致采用这一观点。《汉书》、《白虎通义》更是原文照抄地记载。《世本》、《尚书·序》、《帝王世纪》称伏羲氏、神农氏、轩辕氏为三皇,《汉书·律历志》将伏羲氏列为三皇之首。魏晋之后这一称谓成为众多史学家的共识。明代朱元璋钦定伏羲氏、神农氏、轩辕氏为三皇,称少昊、颛顼、帝喾、尧、舜为五帝,从而有了华夏先祖“三皇五帝”之说。北京国保单位“历代帝王庙”也是按朱元璋的钦定设立的牌位。《说文》以伏羲、神农、黄帝、唐尧、虞舜、夏禹等作为一种中国古史系统。山东嘉祥县东汉末年的武梁祠历史人物画像石刻,共刻有11位上古帝王图像,也是伏羲氏为首,之后是神农氏、黄帝、颛顼等。
《左传·昭公 十七年》记述:“黄帝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炎帝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太昊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路史》曰:“太昊伏羲氏以龙纪官,百师服,皆以龙名。” 《史记·补三皇本纪》云:“伏羲有龙瑞,以龙纪官,号曰龙师。”《竹书记年》记述:“太昊伏羲氏,风姓之祖也,有龙瑞,故以龙命官”。北宋刘恕《通鉴外纪》记载“太昊时有龙马负图瑞出于河,因而名官,始以龙纪,号曰龙师。命朱襄为飞龙氏,造书契;昊英为潜龙氏,造甲历;大庭为居龙氏,治居庐;浑沌为降龙氏,驱民害;阴康为土龙氏,治田里;栗陆为北龙氏,繁殖草木,疏导源泉。”《纲鉴易知录》记述:太昊伏羲氏立“春官为青龙氏,夏官为赤龙氏,秋官为白龙氏,冬官为黑龙氏,中官为黄龙氏”。《帝王世纪》、《淮南子》等史书典籍均有太昊伏羲氏以龙纪官为龙师的记述。《竹书记年》说太昊伏羲氏为风姓之祖。风的上部正是“天似穹庐”的表相,下部乃一虫字,虫即龙也,概之,“风”所表示的正是“天下一条龙也”。而太昊伏羲氏的属下都是以龙为司职的官员,这就充分说明:“龙”最早与太昊伏羲氏联系在一起。称太昊伏羲氏为龙师人祖是数千年来人们的共识。
3.传说故事
太昊伏羲氏为什么“以龙纪官,号曰龙师?”这与汉族民间传说中太昊伏羲氏创制龙的图腾有着密切的关联。当然传说不能当作历史,但传说可以折射出历史的画面。现代科学考证,中华民族心目中被称作龙的神物,是不存在的。龙是远古时期人们所崇拜的图腾,而且是由当时众多部落的图腾拼凑而成的,是太昊伏羲氏率领的部落联盟所高举的一面旗帜。闻一多先生在《诗与神话.伏羲考》一文中说:"龙究竟是什么东西呢?我们的答案是:它是一种图腾,并且只存在于图腾中而不存在于生物界中一种虚拟的生物,因为它是由许多不同的图腾糅合的一种综合体”;“龙主干部分和基本形态是蛇”。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李泽厚说: “这可能意味着以蛇图腾为主的远古华夏氏族,部落不断战胜、融合其他氏族部落,那蛇图腾不断合并其他图腾逐渐演变而为龙”(《美的历程》文物出版社1981年出版)。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王东在2000年推出了他潜心研究写成的《中国龙的新发现》(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一书。王东认为,中国的“龙”源于图腾,又超越图腾,是文化的创造,也是中国人创造出来的反映民族文化精神的吉祥符号和美好象征。龙的图腾是怎样出现的?又为什么叫作龙?多年来,笔者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在豫、鲁、皖,在陕甘地区,广泛收集民间传说和民间故事,并将这些民间传说归纳整理,与出土文物上的中国古文字相印证,经过深入的研究后发现:太昊伏羲氏率领的部落联盟是最早以龙为图腾的。太昊伏羲氏是远古社会唯一号称“龙师”,并以“龙”称谓司职的部落联盟的首领。
4.龙图腾
相传太昊伏羲氏建都于宛丘,统领着九大部落。这九大部落在结盟之前,都有着自己的图腾,如蟒蛇、雄鹿、老虎鳄鱼、巨蜥、红鲤苍鹰 、白鲨、长须鲸等等。华夏九州第一次大结盟之后,太昊伏羲氏集中九大部落图腾的特色,以蟒蛇图腾为基础,选用鳄鱼图腾的头,雄鹿图腾的角,老虎图腾的眼,巨蜥图腾的腿,苍鹰图腾的爪,红鲤图腾的鳞,白鲨图腾的尾,长须鲸图腾的须,组成了一个新的图腾。新图腾的形成,标志着“伏羲始定四海之广、作八卦、分九州”(见《竹书纪年》)。这个新图腾乃天下之物也。代表着众多部落第一次大结盟的新图腾是如何确定为“龙”这个称谓的?我们可以从典籍记载中,从出土的古鼎铭文、甲骨文、古籀文及传统的小篆中,从天空闪电的图像里,找到一些蛛丝马迹。
《山海经.海内东经》云:“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淮南子·地形训》亦云:“雷泽有神,龙身人头”。多种典籍均载雷神为龙身人头,说明远古时期龙曾被奉为雷神。《太平御览》卷13引《尚书·洪范》说:“雷于天地为长子,以其首长,万物与其出入也。雷出地百八十三日而复入,入则万物入。入地而百八十三复出,出则万物亦出。” 古人认为万物生长与雷电有密切联系,以为是雷电送来了雨水,主宰万物生长。
古籀体的“龙”,甲骨文的“龙”,展现的既是龙图腾的形象,同时也是雷电出现时的闪电图像。而周代“古钵”铭文的“龙”其右部分仍然是闪电的图像,其左部分已经有了雷鸣之“音”的成分。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汉印、汉代《张迁碑》的“龙”已定型,“龙”字的左边是一个“音”字的夸张,为雷鸣之音,蕴含着一种“隆隆”声;“龙”字的右边那弯弯叉叉的字形,为闪电之相,显现着新图腾的图像。《说文解字》论述汉字形成的途径为“指事、象形、象声、会意、转注、假借” 六个方面,而这个繁写的“龙”字左边象声,右边象形,左右合之为“龙”,完全符合中国字形成和发展象声、象形、会意的基本规律。从古籀体到现代繁写体“龙”的演变,给我们传递着一个重要的信息,“龙”的命名与电闪雷鸣有着密切的关联。在太昊伏羲氏时代,先民们发现,每逢雨水降临时,乌云汹涌,当雷鸣电闪之时,那耀眼的闪光图像蜿蜒奔驰,一伸一曲,极像他们新制作的图腾。而紧紧相伴随的,是“隆隆隆”的雷声;“隆隆”声涵概着粗壮、雄浑、深沉和悠远等特点,给人的感觉自然是雄壮、崇高和神秘。于是,太昊伏羲氏和先民们取其“隆隆”声,将代表着众多部落第一次大结盟的新图腾,以“隆”这个音而呼之。当然,在太昊伏羲氏时代,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文字, “隆”和“龙”还不可能有什么区分,它只是一个称谓的符号。“龙”字是后来人们逐步发展演化而成的。其实, “隆”也好,“龙”也好,它代表的只是闪电的图像和雷鸣的声音,或者是闪电所带来的声音。
新图腾被太昊伏羲氏和先民们定名为“龙”之后。华夏民族的知识结构中,开始有了龙图腾的称谓,并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步形成一个体型能大能小、能上能下、能明能暗、能起能卧、擅爬会游、弯转曲折、快速行进、善于变化、能量巨大、天上可飞、水中可藏的龙的概念。太昊伏羲氏把龙图腾作为族徽,龙图腾从此成为华夏帝业的象征,龙图腾渲示着华夏九州的大团结和大融合。在远古的原始社会状态下,虽然还没有阶级,还没有剥削,但是,人们只要看到龙图腾,就会立即簇拥到龙图腾之下。随着历史的积淀和蕴蓄,龙成为沟通天地的吉祥瑞兽。在人们的心目中,龙集日月之精华,汇天地之灵气,具百兽之形,兼包容四海、吐纳百川之胸襟。龙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符号、文化标志,是吉祥嘉瑞的象征,龙图腾显示了无与伦比的凝聚力,有着巨大的感召力和吸引力。龙文化是维系中华民族众志成城的精神纽带.成为民族传统、民族感情、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
5.考古证明
从考古的发现研究看,在人们的意识当中,龙与人的关系意识,从6000多年前开始一直延续下来。建国以来,在黄河,长江流域都曾发现过新石器时代有关龙文化的遗迹和遗物。如内蒙古赤峰地区出土的玉雕龙, 该玉雕龙为碧绿色,高26厘米,重1000克,身体呈英文字母C的形状,因此被命名为C形玉雕龙,距今5500年;湖北黄梅县焦墩出土的河卵石摆塑龙, 形象为鹿头蛇身,长4.46米,距今6000余年。这些发现都曾引发考古界和史学界对龙文化的探索.人们曾预言,具有发达原始农业的黄河流域,有可能找到原始龙文化的影子.这一推测在1987年终于得到证实. 这一年在河南省濮阳市西水坡发现了一座古墓葬,墓葬右龙左虎,中间睡一个身高达一米八四的男性墓主。龙的图像是用蚌壳堆积而成的,属于体型较大的鳄形龙,形象同后世成形的龙纹比较接近。经测定,距今为6400百年加减13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