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入侵物种是指传入定殖并对生态系统、生境、物种带来威胁或者危害,影响我国生态环境,损害农林牧渔业可持续发展和生物多样性的外来物种。
为防范和应对外来物种入侵,农业农村部、教育部、科技部、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海关总署、中国科学院、国家林草局等10个部门组成了外来入侵物种防控部际协调机制,组建多领域专家组成的外来入侵物种防控专家委员会,制定实施了《进一步加强外来物种入侵防控工作方案》,系统推进外来物种入侵防控工作。
《重点管理外来入侵物种名录》的物种遴选依据主要有4个方面:
一是危害程度重。严重损害入侵地区农林牧渔业生产,可造成种植作物或养殖物种大面积减产甚至绝收的物种;或者对入侵地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具有重大威胁,一旦发生,将造成局部地区本土生物大量死亡的物种。
二是扩散蔓延快。发生面积或潜在威胁面积较大、易随风或水流快速传播的外来入侵病虫害和植物;或者已在我国长江、珠江等多个重要水系发生的外来入侵水生动物。
三是防控治理难。对农田、森林、草原、城镇绿化带等多种生境区域构成威胁,治理难度较大,需要多部门综合协调加以阻截控制的物种。
四是危害形式多样。除威胁农林牧渔业生产和生物多样性外,本身含有毒素、或者通过叮咬等途径对人畜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的物种。
外来入侵物种防控部际协调机制成员单位将以《名录》所列物种为重点,强化源头预防、综合治理、联防联控、群防群治,不断提升外来物种侵害防治水平,将通过以下5方面举措进一步加强综合防控:
一是强化源头预防。持续开展“国门绿盾”行动,强化入境货物、运输工具、寄递物、跨境电商等渠道检疫,对发现的入侵物种及时进行除害处理。加强境内跨区域调运种子苗木、植物产品、水产苗种等检疫监管。
二是强化普查摸底。摸清外来入侵物种的种类数量、分布范围、发生面积、危害程度等,研判外来物种入侵扩散趋势,为科学防控外来物种入侵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三是强化监测预警。依托现有监测网络,优化监测站(点)布局,加强重点物种发生区域和入侵高风险区域监测,努力做到早发现、早应对。
四是强化精准治理。分类别、分物种制定防控技术指南,明确防控关键时期、重点区域和主要措施,开展“一种一策”精准治理。指导地方因地制宜选用物理清除、喷施药剂、生物防治等措施,实施防控灭除。
五是强化科技支撑。加强物种防控技术攻关,研发绿色防控技术产品,完善调查监测、综合防控等技术标准规范,探索形成安全高效、经济可行的综合治理技术模式。
为加强外来入侵物种管理,2013年,原农业部制定了《国家重点管理外来入侵物种名录(第一批)》,共计52种已对我国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的外来入侵物种被收录其中,包括21种植物、26种动物、5种微生物。
此外,生态环境部会同中科院,先后于2003年、2010年、2014年、2016年发布了4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包括71种外来入侵物种。【 点击查看第一批、 第二批、 第三批、 第四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 >>】
2022年12月,农业农村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海关总署、国家林草局公布了《重点管理外来入侵物种名录》,《名录》制定过程中,根据物种调查数据和侵害风险评估结果,对过去已有相关名单所列的物种进行逐个分析,调整了一些常年在国内发生、分布区域清晰、防控措施比较成熟的物种,增加了部分新发生且潜在危害较大的,或者危害程度有所加重的物种。此外,《名录》实行动态调整原则,后续将在加强物种发生情况信息收集和危害风险研判的基础上,进行物种的适时增减。
序号 | 中文名称 | 学名 |
植物 | ||
1 | 紫茎泽兰 | Ageratina adenophora (Spreng.) R.M. King & H. Rob. (syn. Eupatorium adenophora Spreng.) |
2 | 藿香蓟 | Ageratum conyzoides L. |
3 | 空心莲子草 | 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 (Mart.) Griseb. |
4 | 长芒苋 | Amaranthus palmeri S. Watson |
5 | 刺苋 | Amaranthus spinosus L. |
6 | 豚草 | Ambrosia artemisiifolia L. |
7 | 三裂叶豚草 | Ambrosia trifida L. |
8 | 落葵薯 | Anredera cordifolia (Ten.) Steenis |
9 | 野燕麦 | Avena fatua L. |
10 | 三叶鬼针草 | Bidens pilosa L. |
11 | 水盾草 | Cabomba caroliniana Gray |
12 | 长刺蒺藜草 | Cenchrus longispinus (Hack.) Fernald |
13 | 飞机草 | Chromolaena odorata (L.) R.M. King & H. Rob. |
14 | 凤眼蓝 | Eichhornia crassipes (Mart.) Solms |
15 | 小蓬草 | Erigeron canadensis L. [Conyza canadensis (L.) Cronquist] |
16 | 苏门白酒草 | Erigeron sumatrensis Retz. |
17 | 黄顶菊 | Flaveria bidentis (L.) Kuntze |
18 | 五爪金龙 | Ipomoea cairica (L.) Sweet |
19 | 假苍耳 | Cyclachaena xanthiifolia Nutt. |
20 | 马缨丹 | Lantana camara L. |
21 | 毒莴苣 | Lactuca serriola L. |
22 | 薇甘菊 | Mikania micrantha Kunth |
23 | 光荚含羞草 | Mimosa bimucronata (DC.) Kuntze |
24 | 银胶菊 | Parthenium hysterophorus L. |
25 | 垂序商陆 | Phytolacca americana L. |
26 | 大薸 | Pistia stratiotes L. |
27 | 假臭草 | Praxelis clematidea R.M. King & H. Rob. |
28 | 刺果瓜 | Sicyos angulatus L. |
29 | 黄花刺茄 | Solanum rostratum Dunal |
30 | 加拿大一枝黄花 | Solidago canadensis L. |
31 | 假高粱 | Sorghum halepense (L.) Pers. |
32 | 互花米草 | Spartina alterniflora Loisel. |
33 | 刺苍耳 | Xanthium spinosum L. |
昆虫 | ||
34 | 苹果蠹蛾 | Cydia pomonella L. |
35 | 红脂大小蠹 | Dendroctonus valens LeConte |
36 | 美国白蛾 | Hyphantria cunea (Drury) |
37 | 马铃薯甲虫 | Leptinotarsa decemlineata (Say) |
38 | 美洲斑潜蝇 | Liriomyza sativae Blanchard |
39 | 稻水象甲 | Lissorhoptrus oryzophilus Kuschel |
40 | 日本松干蚧 | Matsucoccus matsumurae (Kuwana) |
41 | 湿地松粉蚧 | Oracella acuta (Lobdell) |
42 | 扶桑绵粉蚧 | Phenacoccus solenopsis Tinsley |
43 | 锈色棕榈象 | Rhynchophorus ferrugineus (Olivier) |
44 | 红火蚁 | Solenopsis invicta Buren |
45 | 草地贪夜蛾 | Spodoptera frugiperda (Smith) |
46 | 番茄潜叶蛾 | Tuta absoluta (Meyrick) |
植物病原微生物 | ||
47 | 梨火疫病菌 | Erwinia amylovora (Burrill) Winslow et al. |
48 | 亚洲梨火疫病菌 | Erwinia pyrifoliae Kim, Gardan, Rhim et Geider |
49 | 落叶松枯梢病菌 | Botryosphaeria laricina (Sawada) Y. Z. Shang |
50 | 香蕉枯萎病菌4号小种 | Fusarium oxysporum Schlecht f.sp. cubense (E.F.Sm.) Snyd.et Hans (Race 4) |
植物病原线虫 | ||
51 | 松材线虫 | 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 (Steiner et Buhrer) Nickle |
软体动物 | ||
52 | 非洲大蜗牛 | Achatina fulica Bowdich |
53 | 福寿螺 | Pomacea canaliculata (Lamarck) |
鱼类 | ||
54 | 鳄雀鳝 | Atractosteus spatula (Lacépède) |
55 | 豹纹翼甲鲶 | Pterygoplichthys pardalis (Castelnau) |
56 | 齐氏罗非鱼 | Coptodon zillii (Gervais) |
两栖动物 | ||
57 | 美洲牛蛙 | Rana catesbeiana Shaw |
爬行动物 | ||
58 | 大鳄龟 | Macroclemys temminckii Troost |
59 | 红耳彩龟 | Trachemys scripta elegans (Wied) |
注:
1. 名录将外来入侵物种分为8个类群,每个类群按物种学名首字母顺序排列。
2. 依照有关规定,在特定区域内合法养殖的水产物种不在名录管理范围内。
3. 农业农村部会同有关部门在风险研判和入侵趋势分析基础上对名录实行动态调整。
4. 名录所列外来入侵物种的监测与防控按照相关部门职责分工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