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其独特的纺织工艺和精美的花纹,万寿绸还有着特殊的功效,据说它的质地薄如蝉翼,即使通体湿汗,穿在身上也不会粘贴在肌肤上,成为了制作高档服装和被面的理想材料。
万寿绸是采用优质蚕丝为原料,经过手工精心织成的。根据不同的用途,有独幅、二幅、三幅三种规格,每条长7米。绸面上有蓝色和白色的宽道,呈现蓝、白和浅蓝的经纬方格图案。
万寿双龙缂丝,明代传世作品,苏州市博物馆收藏,实物高28厘米,宽22厘米,是用金线平缂万字和圆寿字,两条夔龙的龙头、身躯和尾部用深蓝丝线缂织,龙升腾中的云纹局部用金线构缂,纹饰简练而又生动。
纺织是亳州传统工业,从发掘出土的陶纺轮看,在原始社会新石器时期,就有纺织。
盛唐时,亳州与宋州(今河南商丘)、定州(今河北定县)、益州(今四川成都)合称为全国四大纺织中心。亳州尤以丝绸业盛名,唐代诗人白居易赞曰:“亳郡轻纱甲天下”。
宋代,亳州的丝绢已能织出蟠龙、对凤、仙鹤、孔雀等图案,所产土贡绢,质地优良,每年定额进贡皇宫70匹,并设有专卖市场。
明清年代,城内有纺织作坊20多家,以生产绸缎巾和生丝为主。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亳州生产的贻锦绸又跻身于贡品之列,因质地坚实,经久耐用,久不褪色,被誉为“万寿绸”,畅销于北方各地。另外,万寿绸薄如蝉翼,即使通体汗湿,穿在身上也不沾贴肌肤。因此万寿绸为达官贵人所钟爱,据说连雍正皇帝也“爱不卸身”,命每年增加进贡数量。清宣统三年(1911年),亳州丝绢家族又添新成员,创制出红绿宽条、纵横交织成方块图案的丝绸被面,因其色彩斑谰,五光十色,又称“十样景”。
民国24年(1935年)亳州汤太英的蚕丝在全国展览会上荣获特别奖,后因战事频仍,丝绢业十分萧条。
1990年市政府决定重新发掘制造濒临失传的万寿绸,经过查访,在沿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又大胆采用先进技术,经反复试验,重新恢复生产万寿绸,花色品种也发展到十几种,在北京、上海等地十分畅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