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竹蛏原产国家中国、日本、朝鲜、菲律宾和帝汶岛等地,目前主要分布于我国沿海、日本南部、朝鲜西海岸、菲律宾和帝汶岛等地。在我国沿海分布很广,北自辽宁,南至广西、广东和海南岛均有分布。
大竹蛏贝壳大而脆薄,略呈斜长方形,两壳合抱呈竹筒状,两端开口。壳长约为壳高的4~5倍,壳宽约为壳高的2/3~3/4。壳顶位于最前端。贝壳背缘平直,腹缘中部微凹,背、腹缘平行。前缘自背向腹侧前方倾斜,呈截状,后缘圆。韧带细长,暗褐色,前端尖,后端宽,呈三角形,其长度约为壳长的1/5~1/4。壳表面凸而光滑,被有一层发亮的黄褐色的外皮,外皮向壳缘内侧卷曲。壳顶附近的外皮常磨损脱落而呈灰白色或淡紫色。同心生长线明显,细腻,沿后缘和腹缘方向排列。无放射肋。壳表面常有与生长线一致的肉红色彩带。壳内面灰白色,略呈淡紫色光彩。铰合部极狭小,每壳具有主齿1枚。前闭壳肌痕狭长,在韧带内下方,其长度略小于韧带的长度;后闭壳肌痕三角形,位于贝壳后部1/4处。外套痕明显。外套窦宽大,略呈三角形。足部肌肉特别发达,左、右稍扁,前端尖,呈柱头状。两个水管粗大,全长愈合,表面常有黑白相间排列的环纹,水管管口周围具有乳头状突起。左、右外套膜腹面愈合,前端内侧各有一个小突起,背侧前端有一对短小的突起。
大竹蛏生活于潮间带中、下区至浅海的泥沙中,埋栖深度30~40cm,洞穴倾斜,与地面成70~80°角。在受到外界强刺激及遇到敌害时会自动切除水管,逃逸,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又会生出水管,24小时内能生长1~2节。
1、胚胎期基本同腹足类,但受精卵孵化后还末形成担轮幼虫,需经一段发育才可形成担轮幼虫。
2、幼虫期该期从担轮幼虫开始到稚贝附着为止,它包括担轮幼虫、面盘幼虫(D形幼虫和壳顶幼虫、和匍匐幼虫三个不同阶段。各期幼虫形态差别是很大的。
3、稚贝期幼虫经过一段时间的浮游和匍匐生活后,便附着变态为稚贝。该期是幼虫向成体生活过渡的阶段。
4、幼贝期此期在形态上除了性腺尚未成熟外,其他形态、器官和生活方式均已和成体一样。
5、成贝期自第一次性成熟后均属此期。
大竹蛏软体部分中粗蛋白含量为82.70%(干基),干物质中水解氨基酸总量为81.21%,其中必需氨基酸为27.22%,占氨基酸总量的33.52%;氨基酸价为68,第一限制氨基酸为缬氨酸(1973年FAO/WHO标准);游离氨基酸中6种呈味氨基酸含量丰富,占游离氨基酸总量的81.09%;EPA和DHA总量占脂肪酸的34.90%;矿物质含量丰富。
大竹蛏个体肥大,足部肌肉特别发达,出肉率高,肉嫩味美,贝壳可入药,为重要经济贝类。由于其繁殖成活率较低,加之近年来采捕强度大、生活海区环境污染严重,目前自然资源量明显衰减。山东日照市水产研究所对大竹蛏的人工育苗有所突破,但苗种死亡率仍然很高,有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