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伏的特点
1、气温变化
末伏天临近处暑时平均气温一般较立秋降低1.5℃左右,个别年份8月下旬华南西部可能出现连续3天以上日平均气温在23℃以下的低温,影响水稻开花。但是,由于华南处暑时仍基本上受夏季风控制,所以还常有华南西部最高气温高于30℃、华南东部高于35℃的天气出现。特别是长江沿岸低海拔地区,在伏旱延续的年份里,更感到“秋老虎”的余威。西北高原进入处暑秋意正浓,海拔3500米以上已呈初冬景象,牧草渐萎,霜雪日增。
2、南方秋老虎
夏季副热带高压控制的南方地区,刚刚感受一丝秋凉的人们,往往在处暑尾声,再次感受高温天气,这就是名副其实的"秋老虎"。对于刚刚走出三伏并且遭遇严重伏旱的地区,如果继续受副热带高压的控制,往往容易形成夏秋连旱,使秋季防火期大大提前,需要警惕。
末伏天的注意事项
1、切莫贪凉损阳气
①末伏时天气的一大特点是白天高温闷热,但早晚明显变凉,昼夜温差大。所以末伏时节,取凉须有节制,以免伤及身体阳气。
②切忌猛吹空调、过吃冷饮,不宜直吹空调,也不要频繁地进出空调房。特别是早晚气温下降时,避免着凉感冒。
2、补水养肺防干燥
①立秋至末伏这段时间,天气虽然还是很热,但这热跟夏天有些不同。比如除了热之外,还有些干燥的感觉,和夏天的湿热不同。
②由于夏季酷热出汗多,常损耗过多,使人体水分不足。加上秋季气候偏干燥,因此极易出现秋燥,常见有口干舌燥、皮肤干枯、烦躁不安等症状。
③相较于夏天,此时补充水分也很重要。由于秋燥易伤肺,除了喝水补充水分外,喝些滋阴养润的汤水防燥又养肺,对身体极好。
3、养好脾胃贴秋膘
初秋暑热未退,湿气当令,此时人体的胃肠功能经过一个盛夏的消磨,处于较为脆弱时期,尤其是老人和小孩,容易脾胃失调、消化不良等,甚至发生秋季腹泻。
末伏的由来和风俗
末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一些传说和习俗。
1、根据史书记载,末伏最早起源于东汉时期,是当时的皇帝汉灵帝为了祈求民生安康而设立的节日。传说汉灵帝在位期间,国家遭受了旱灾和饥荒的侵袭,他为了让人民能够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特地在每年的这个时候设立了一个节日,供民众祈求来年的丰收和平安。后来这个节日就逐渐成为了中国的传统习俗之一。
2、在末伏期间,人们有许多与此相关的习俗。例如,在南方一些地区,人们会在末伏时期进行“踩秧歌”活动,穿上色彩鲜艳的衣服,载歌载舞地跳起了秧歌,以此祈求来年的丰收和平安。同时,人们还会喝“桂花陈酒”,这是一种由桂花、红枣等材料酿成的美酒,有清热解毒、润肺止咳等功效。据说喝上一杯桂花陈酒能够驱除夏季的暑气和瘟疫,保护身体健康。
3、人们还有在末伏时期禁忌食用冷饮、过于辛辣或油腻的食物等习俗。这是因为在这个时期,人体的阳气非常旺盛,如果过度食用这些寒凉或刺激性的食物,容易伤害身体的阳气,导致身体不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