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通草花构思严谨,做工精细,题材多样,种类纷繁,具有形神兼备、活色生香的特色,享有 “不谢之花”和“巧夺天工”的赞誉。
扬州通草花可称得上是一种大雅又大俗的艺术品。说其雅,清朝时,扬州通草花曾作为贡品,陈列于皇宫内苑用作装饰;及至当代,又屡有扬州通草花作品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钓鱼台国宾馆、中国杭州西湖博览会等地陈列、展出。说其俗,最初的扬州通草花竟然是妇女们头上戴的、室内装饰陈列摆设的最为常见之物。
常见的扬州通草花卉作品有菊花、琼花、玉兰花、牡丹、杜鹃、春桃、腊梅、月季、凌霄、天竹、山茶、绣球、枫树等数十个品种,尤其以菊花为最多。一代通草花大师钱宏才,就是以制作通草菊花而闻名的。
1、备料
通草片、宣纸、铅丝、铜丝、卷纸、油画颜料、石膏、白乳胶、各式紫砂花盆、硬木玻璃镜框等。通草片宜选用柔软而富有弹性的(按照所造花卉不同部位的要求,选择宽窄、厚薄适度的通草片,并剪切中空部分),以利造型制作。
2、染色、捏瓣
捏瓣时要掌握好草片的湿度,如干则脆,不好制作;水分太足了则弹性太强,不听使唤。因此,在用湿毛巾捂草片的时候要凭借丰富的经验,学做通草花是一门易学难精的技艺。双色花瓣,要在捏瓣前用油画色先染好一面,然后用剪子将通草片剪成大小形状不同的花瓣瓣片,分别捏成管瓣、匙瓣、松针形等各种花瓣形状。用木乳胶(过去用的是糯米胶,时间长容易变质,没有木乳胶好使)将各个花瓣组合成各种花形,如含苞待放的、半开的、盛开的等等。再补染花瓣的另一面。单色花瓣在捏瓣前后进行染色都是可以的。花芯很细,花瓣随着由花芯向外围扩散而逐渐开放变大,也随之有染色的“差序格局”之别。
3、做叶子
分为两种做法:如果制作挂屏、地屏或台屏,用通草做叶子;如果制作立体盆景,则用宣纸做叶子。用宣纸做叶子的方法是:按花叶形状先制成石膏复合模子,将宣纸放入模中压制出叶纹、叶形,用剪刀按压制的叶形剪成一片片叶子。用卷纸将24号铅丝卷好,粘在叶子中央作主筋,用油画笔染出所需叶片颜色。
4、栽盆
选用与盆景形态相适应的各种不同形状和颜色的紫砂盆作盆栽之用。栽盆时,先在盆内置一与盆口大小相称的三合板,在板子中间挖一小洞,将花(树)干固定其上。将胶与细木屑搅和后撒在板子上,喷或刷上青苔色,然后在花根周围插上几朵土芽,土芽用通草制作。
5、装镜框
将制成的花卉固定在经装饰后的底板上(底板的装饰可用绸缎、绫面、卡纸、平绒等),然后嵌入玻璃硬木镜框中,固定。
6、整理
调整构图,达到枝干形态优美,花朵及枝干疏密得当。刷洗盆子表面,擦净玻璃,达到清洁美观。
2007年,扬州通草花制作技艺被列入首批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通草花工艺大师钱宏才(1921~1992)经过多年钻研创新,在创作设计和生产工艺上突破界限,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扬州工艺花的题材范围和产品种类。1953年,他创造性地将通草菊花制作成盆景,从而开拓了通草花生产的领域,扩大了通草花的影响。1958年,在瘦西湖公园举行的菊展中,钱宏才送去《胭脂上翠》、《盛世之裔》两盆通草菊花,因为其描摹准确,制作精细,形态生动,令人真假难辨而轰动全城,钱宏才也因此名满扬州。其实,在此之前,12岁便开始随父学艺的钱宏才已经掌握了通草花制作的技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1957年,第一届全国工艺美术艺人代表大会上,钱宏才携带的通草菊花因为形神兼备、以假乱真的特色,而被誉为“不谢之花”,他本人也被授予“老艺人”的光荣称号。1959年,北京人民大会堂落成,钱宏才等设计创作的菊花、杜鹃、天竹、凌霄、腊梅、茶花、牡丹、黄杨等10盆通草盆景被选送陈列于人民大会堂。钱宏才还曾设计制作了通草花篮《和平颂》、通草挂屏《江山如此多娇》等作品,分别参加苏联国际艺术展、全国工艺美术展。此后,钱宏才的通草菊花与张永寿的剪纸菊花、女画家吴硕耕的国画菊花并称为“扬州三菊”。
2009年,钱宏才的内弟,也是得意徒弟、时年69岁的戴春富被确定为扬州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扬州通草花制作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戴春富小学毕业后即随姐夫钱宏才学习通草花制作手艺,到中途因“文革”而被被迫改行去机床厂当操作工,再到逐步成为钱宏才的助手,再到与钱宏才合作完成陈列于中南海紫光阁16盆巨大的通草盆景、成为制作扬州通草花最杰出的艺人。在当今民间艺术普遍不景气的大环境下,戴春富像许多身怀绝技的民间艺术家一样,过着清贫的生活。但是,为了不让扬州通草花这一“不谢之花”在自己这一代的手中凋谢,他现在最希望的就是找到一个能够传承自己技艺的徒弟,使扬州通草花的制作技艺薪火不灭、代代相传。
通草花在中国有上千年的历史,是中国人工制作花类最早的工艺之一,始于北宋,光大于明代,兴盛于清代。
史书关于通草花的最早记载,见于我国的五代十国时期,《本草拾遗》中写道:"通脱木,生山侧。叶似萆麻,心中有瓤,轻白可爱,女工取以饰物。"
但五代时期的通草花纯粹是一种工艺品,是作为生日礼物送人或者摆放在家中观赏的。
只是到了北宋,通草花作为头饰开始渐渐流行开来。北宋文学家苏轼在《四花相似说》中有通草花的描述:"荼縻花似通草花,桃花似蜡花,海棠花似绢花,罂粟花似”。
到了明代,通草花继续流行,人们对它的喜爱有增无减。冯梦龙在他的《警世通言》"三现身包龙图断冤"里有这样的描述:"只见两个妇女,吃得面红颊赤。上手的提着一瓶酒,下手的把着两朵通草花。"
到了清代,通草花更加盛行,人们对它的宠爱达到了顶峰。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它从普通艺术品,一跃成为人们头上的饰品,风行一时。
清朝嘉庆年开始,满清皇宫里的皇后嫔妃,公主格格纷纷以头插通草花为时尚,这种风渐渐刮向民间。无论是达官贵人家的夫人丫鬟,还是八大胡同的交际花,抑或是寻常百姓家的村姑,都以戴通草花为荣。
扬州通草花虽然精美绝伦,但却面临着失传的风险,面临失传的两大因素:自身因素。一是价格较高。传统的手工制作与现代化的机器大生产不一样,由机器大生产而成的产品,由于其规模效应会使单位产品的价格变得较低,而通草花由于是纯手工制作,因而价高,一盆通草花动辄卖几百元,甚至上千、几千元,较高的市场价格使普通公众望之却步。二是难以料理。通草花沾灰后不易打理,如给它装上玻璃罩,则影响了逼真度和观赏性。三是易学难精。通草花制作较费工时,且要求艺人在剪纸、绘画、构图等方面有较好的基础。
社会因素。按照技术社会学的观点,技术的兴盛离不了消费人群,传统工艺亦如此。但通草花的上述因素使得相关消费者很少,目前主要是将它作为一种高档礼品。加之市场上鲜花的冲击,现在一年四季都不缺鲜花且价格适中,通草花即使与真花再像,毕竟它是假花。传统的通草头戴花和胸花与百姓生活须臾不离,而这些“小玩意儿”现在不做了,高档工艺品毕竟不是大众之所需。
关于通草花的未来之路,一是走高档的精品路线,将通草花作为一种艺术精品来做,形成扬州的艺术文化品牌之一。二是走大众传播路线。利用科普的方式,让市民走近大师、走进工艺美术馆等,使他们了解扬州的传统工艺,增强保护意识和传承意识;利用课堂教学的形式,在部分学校开设传统工艺的美术课,普及传统工艺。无论走哪条路线,其中都少不了政府的支持。扬州市委市政府对传统技艺的保护与发展,先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2003年在扬州漆器厂内建成了工艺美术馆,让扬州通草花、扬州玉雕、扬州剪纸等传统工艺有了一个集中展示的场所;建立了传统工艺的保护发展基金和发放大师带徒津贴;命名市级工艺美术大师(其中有两名是通草花的艺人),同时建立了相关资料信息库。笔者认为:需要将上述各种做法进一步完善和整合,建立有关通草花的保护和传承制度,通过各种措施,力争扭转通草花濒临失传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