锅盔牙子在咸阳已经有两千年的历史,它起源于秦,完善于唐,在明中期以前曾经风行一时,是享誉朝野的美食之一。明末清初因战争不断、社会动荡,这一传统小吃几经失传,清代中晚期,经民间饮食有志之士的挖掘、整理、研究,使锅盔牙子这一美食重现古都咸阳。民国时期以周、苏、黄、王四家锅盔牙子经营商铺最为有名。
之所以称为“锅盔牙子”,是因其秉承了锅盔的一部分特点,而“牙子”二字又说明它不同于锅盔,仅仅是一个牙子、一点点而已。锅盔牙子曾称“月牙饼”,相传秦相吕不韦喜食民间小吃,常常派人外出搜寻,派出的人找到带回这种用火烤熟里面夹肉的饼,吕不韦夜宵此饼,仰望空中半月,观其形状与手中此饼相似,随称之为“月牙饼”。
既然叫锅盔牙子,那就说明它秉承了锅盔的一部分特点,而“牙子”二字却又说明它不同于锅盔,仅仅是一个牙子、一点点而已。只有在亲自见到了、吃了之后才发现,这名字起的是既形象又生动。
如今咸阳卖锅盔牙子的地方也很多,一般店面都不大,味道正宗的多在咸阳北大街一带的老街,不是一间房就是在路边摊经营。因为烙饼要用定做的特制炉子,一般摆在店门口。不需要做招牌,一个半人高的炉子就够了。
原来这锅盔本乃陕西特产,通常所说的锅盔是用大锅烙成的,厚约两寸、大如锅盖,足够一家人吃好几天的。可这锅盔牙子却秀气地让人顿生爱怜,它所用的只不过是小小一块面团,挤压成巴掌大小一个薄薄的面饼;放入特制的炉子上的铁板上烙,待烙至七成熟的时候,用刀拦腰一截两断,将铁板拉开,放入炉内贴在炉沿上用文火慢慢烙熟出炉;再用一把小刀划开,填入炖好的肥瘦相间的腊汁肉,最后用油纸一裹,刚出炉的还是热的。
面团先被擀成长椭圆形,先在铁板上烙至半熟后。一分为二,放入铁板下的炉中,烤至金黄熟透,微微鼓出。然后用一把小刀划开,将卤制好的五香腊汁肉剁碎夹入其中,即成。
因为锅盔牙子白吉馍薄的多,所以经过烘烤已经全部酥透了,入到嘴里就更是酥脆可口。卤好的肉里没有太多油汤,夹在热腾腾的饼里,肉香饼脆。锅盔牙子一般就着馄饨一起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