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寒的中药有哪些
1、生姜
生姜为芳香性辛辣健胃药,有温暖、兴奋、发汗、止呕、解毒等作用,特别对于鱼蟹毒,半夏、天南星等药物中毒有解毒作用。适用于外感风寒、头痛、痰饮、咳嗽、胃寒呕吐;在遭受冰雪、水湿、寒冷侵袭后,急以姜汤饮之,可增进血行,驱散寒邪。
2、香薷
香薷为唇形科植物海州香薷及石香薷的干燥地上部分。主产于广西、湖南、河北等地。夏、秋二季采割,晒干,切段,生用。传统认为香薷有发汗解表驱寒、化湿和中、利水消肿等功效。
3、荜澄茄
荜澄茄属温里性中药,用于胸腹疼痛,呕吐反胃,食欲不佳,寒疝腹痛,寒湿郁滞引起的小便混浊。
4、羌活
散寒,祛风,除湿,止痛。用于风寒感冒头痛,风湿痹痛,肩背酸痛。
5、苍耳子
苍耳子属祛风湿中药,主治:发散风寒,通鼻窍,祛风湿,止痛。
6、附子
回阳救逆,温补脾肾,散寒止痛。大辛大热,温阳逐寒。
7、肉桂
适宜平素畏寒怕冷,四肢手脚发凉、胃寒冷痛、食欲不振、呕吐清水、腹部隐痛喜暖、肠鸣泄泻者食用
中医冬季驱寒保暖方法
中医认为人体有5个部位最易受寒
第一:头部。头为“诸阳之会”,冬季在室外尽量要戴帽子,否则寒邪就会侵袭头部,出现头痛、头昏、头部沉重的感觉。
第二:肩颈背部。此处受寒日久,可引起颈椎病、肩周炎、背痛等病症。经常按摩大椎穴可振奋阳气。最简便的方法是两掌心搓热捂在大椎穴(低头时颈后突起最高点的凹陷处);或者在洗澡时调高水温,用热水冲大椎穴五六分钟。冬季外出最好戴上围巾,穿个坎肩。
第三:口鼻。冷饮会把寒气带入胃部,胃寒则易出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鼻是空气进出的通道,寒气可以随呼吸侵入肺部,导致寒痰咳嗽等症。冬季应避免食用冷饮,出门时尽量戴口罩。
第四:前胸和腰腹。前胸有膻中穴,长期寒瘀可致乳腺结节等症;腰部有命门穴,受寒会引起腰痛;腹部有神阙穴(即肚脐),受寒会导致腹泻、痛经、不孕等病症。冬季穿衣应避免露出躯干部位。
第五:腿脚。中医常讲,“寒从足下生,病从寒中来”,建议人们在冬天多用热水泡脚,还可以在水中放一些生姜、花椒、干辣椒,以促进腿脚的血液循环。足部特别怕冷的人,睡觉时不妨穿上袜子。
中医驱寒良方
1、睡眠充足
中医提到阳气可以推动五脏六腑的运作,是人体温暖的来源,阳气不足时容易精神倦怠和怕冷。充足睡眠及休息,可以补充阳气的不足,身体才有足够的体力去抵抗外来寒冷及压力。此外,熬夜会导致内耗气血,寒邪趁虚入侵人体,冬季应尽量避免熬夜。
针对不同体质人群,可选用不同材料的药材制成中药枕,使人在冬季睡眠时头颈部舒适保暖。如:
痰湿体质:灯心草、淡竹茹、橘叶、旋覆花、扁豆衣;
阳虚体质:灯心草、艾叶、五加叶、杜仲叶、防风叶;
血瘀体质:灯心草、红花、泽兰叶、益母草、伸筋草。
2、勤晒太阳
午后太阳当头之时,晒20分钟左右,让阳光温煦头顶中心的百会穴,可起到通畅全身经脉、养脑补阳的作用。傍晚时分则可以背对阳光晒后背,最好是边晒边拍打按摩,有助调理五脏气血。
3、适当运动
中医说“动则生阳”,阳气足,寒湿就容易排出。运动可刺激肌肉、加快血液循环,提升免疫力。
但是冬季运动不宜太激烈,一般运动到身体微微出汗即可,平时可选择一些可在家中进行的有氧运动,天气暖和的时候可以到公园慢跑、散步、骑车等。
4、食疗排寒
热腾腾的饮食可以让身体很快感到温暖,用红糖20克生姜15克,将生姜切片,放入水中煮涨后放入红糖。喝上一碗可排出体内寒气,预防感冒等疾病。热的牛奶、肉桂茶等热饮料也可起到防寒保暖效果。
不同体质人群还可服用不同成分的药茶提高御寒能力,如:
痰湿体质:荆芥、陈皮、桔络、橘叶、苏叶,疏风温化寒痰;
血瘀体质:三七花、红花、降香、姜黄、玫瑰花,温阳疏通血络;
阳虚或气虚体质:生晒参、党参、黄芪、白术、防风叶,益气扶阳固表防寒。
5、按摩保健
用手掌按摩上肢外侧,来回擦40次,直至皮肤感觉微热为止。双手食指中指微分开,手指间夹耳根向上来回擦30次,然后双手并合轻擦脸部,注意碰到眼部时要放轻。
6、每日足浴
足浴可使双脚血液温度提高,血流速度加快,让血液回流得更畅通,有利于促进足部60多个穴位、起始足部6条经络的气血运行。
针对不同体质人,可选用不同药材制作足浴药汁,例如:
血瘀体质:红花、当归、川芎、泽兰叶、鸡血藤,温经活血化瘀通络;
阳虚体质:艾叶、杜仲叶、桂枝、狗脊、干姜,益阳温经驱寒暖足;
煎煮15分钟,待药液35℃~42℃即可足浴,双脚入药汁踩踏药渣按摩足底半小时,临睡前每日1次。坚持一冬,除上述作用外,还能预防足部皲裂冻疮、软化足茧鸡眼、恢复疲劳、改善睡眠,并有一定的补益调养效果。
推荐阅读:
【冬季室内保暖】冬季室内如何保暖 小妙招帮你房间升温不靠空调
【冬季运动锻炼】冬天运动穿什么好?冬季运动项目 冬天运动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