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缘新对虾主要分布于日本东海岸,我国东海与南海,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及澳大利亚一带。
近缘新对虾甲壳较薄,体表光滑,多毛。雄性浅棕色,雌性体色稍淡。步足和腹肢棕或红色,尾扇末缘常浅黄色。额角平直,稍弯曲,末部上扬。上缘7-8齿,末端1/5及下缘无齿;额角后脊很显著,伸至头胸甲后缘;额角侧脊及沟延伸至胃上刺稍后方。腹部自第4-6节背面具光滑的中央纵脊;第6节末端具一小刺,后角各有一小刺,第6节长约为高的1.25倍。尾节约为第6节长的1.2倍,背面具纵沟,无大的侧缘刺,但有一列微小刺。第1触角上鞭较短,上鞭长度约等于头胸甲长的1/2(♀)-3/5(♂)。第2触角鳞片末缘较圆,稍超出第1触角柄末。第3步足细长,伸至或超出第1触角柄末端;第5步足细长,伸至或超出第1触角柄第2节末端;前3对步足具基节刺,第5步足还具座节刺;雄性第5对步长节近基部有一凸起,座节末端亦有一凸起,与长节凸起相对。
近缘新对虾雄性交接器略呈"Y"形。侧叶向背腹两面延伸翻卷,在背面中部形成1空凹,中叶嵌在其中。末端中突特别发达,远远超出端侧突的末端,末半部向背曲卷,顶端尖,基部宽,略呈三角形。背面中叶不发达。雌性交接器前中突近长方形,前中板似舌状,高高隆起,窄长,前半部稍凹,后半部较宽,约为前部宽的2倍,前缘多毛,后端稍宽,向两侧突出。后板两侧向前突,表面宽而平,侧板呈弧形隆起,略呈"C"形;后板后缘与末胸节腹甲后脊前缘相接,在凹陷周围密生长毛。
近缘新对虾主要在水深10-50m的水域活动。对底质的选择不明显,泥沙质为主。白昼潜伏于泥沙内,两眼外露,甚少活动,天气寒冷时可潜伏较深,夜间觅食。
近缘新对虾产卵期较长,为1-8月,盛期为5-8月。幼虾至成虾多分布于河口外围,一般水深不超过15米,较大个体也分布于50米以内。喜分布于盐度适中的水域,当河口淡水较少,外海水较强时,分布于沿岸浅海区;当河口淡水较强时,则分布于较深水域。不做长距离洄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