酥油饼,亦称吴山酥油饼。早在二、三百年前即已驰名四方。清代著名小说《儒林外史》一书中即已提及,并作赞誉。酥油饼用上等白面粉搀和白糖,用花生油煎制而成。因饼开蒙茸有如蓑衣,所以杭人又呼之为"蓑衣饼"。饼色金黄,食时,先时细白糖粉,入口时,松脆可口,颇具风味。数百年来凡登吴山者,均以一尝吴山酥油饼为快事。今吴山茗香楼等处仍有供应。
酥油饼起源
清代著名小说《儒林外史》一书中即已提及,并作赞誉。酥油饼用上等白面粉搀和白糖,用花生油煎制而成。吴山酥油饼历史悠久,约一千多年前(五代十国末期),赵匡胤与南唐刘仁赡在安徽寿县交战时,当地百姓用栗子面做成酥油饼支援赵军。后来赵匡胤当了皇帝,经常命御厨制做此饼食用。高宗时,迁都临安(今杭州),也常吃此饼,以后由御厨传到民间,人们在吴山风景点仿照此饼改用面粉起酥制成吴山酥油饼,被誉为吴山第一点,而流传至今。杭州传统名点。因旧时常在吴山风景区供应,又得到杭州太守苏东坡的赞美而得名。
吴山酥油饼的起源有两种传说
一说源于宋初问世的名点“大救驾”,后南宋迁都杭州,世人为借故讽政,便仿制“大救驾”,希望南宋朝廷记住开国的艰难,不要丧权辱国。此点以吴山所制最为有名,故得“吴山酥油饼”的美名。
二说起名于北宋苏东坡。当时,苏东坡任杭州知州,一天公余兴浓,身披蓑衣,脚着芒履,冒雨游吴山,见众人争购油饼,也买几只,解下酒葫芦,坐在野花丛中,品尝起来。觉得此饼香脆松口,味道特佳。问店家有何美名?店家回答:“山野小吃,无什么美名”。苏东坡细观此饼,一层层、一丝丝,像身上蓑衣一样,便随口说道:“好,既无雅名,就叫它蓑衣饼吧!”因为,苏东坡为此饼取名,从此,吴山“蓑衣饼”,生意兴隆,声名远扬。因为,“蓑衣饼”与“酥油饼”,字音相谐,又加此饼本身又油又酥,后来就改称为“酥油饼”。
酥油饼系由安徽寿县一带栗子面酥油饼演变而来。用油面叠酥制成。色泽金黄,曾酥叠起,上尖下圆,形似金山,覆以细绵白糖,脆而不碎,油而不腻,香甜味美,如口即酥。南宋时吴山始制。
制面团:将面粉170克加花生油70克,揉成油酥面团,摘成剂子;再将面粉330党加沸水110克,揉成雪花粉(即把粉揉搓散如雪花状),摊凉,甩上凉水15克,加花生油,揉成水油面团。
制饼坯:将水油面剂子裹入油酥面剂子,压扁切成带状长片,卷拢,再压扁做成长片,之后卷拢并搓成长条,再压成长片,顺中线剖开,分卷成两个饼环,将饼环的刀纹面朝上,自中心向四周摊开成碗形圆饼。
烹制:将饼坯投入锅中油炸,轻轻推动,炸至呈玉白色,沥干油,起锅后撒白糖、桂花、青梅末和玫瑰花碎瓣即成。
成品酥层清晰,色泽淡雅,香脆酥松,甜而不腻,入口即化,曾获商业部金鼎奖。
将水油面和油酥面混合,经油炸而成的塔形多层酥饼。其酥层清晰,色泽乳黄,香脆松甜,油而不腻,入口即化。吴山酥油饼在南宋时即被誉为“吴山第一点”流传至今。
制作要领:
1、将面粉170克加花生油70克,揉成油酥面团,摘成剂子10个。另将面粉330克加沸水110克,揉成雪花粉(即把粉搓散成雪花状),摊凉,甩上冷水15克,加花生油55克,揉成水油面团,也分摘成剂子10个。
2、将水油面剂子裹入油酥剂子,揿扁擀成带状长片,卷拢。再揿扁擀成长片卷拢,并顺势搓成粗细均匀的长条,擀成宽3厘米长片。
3、将长片沿顺长中线剖开,分卷成二只饼坯,然后将每只饼坯的刀纹面朝上,自中心向四周轻轻摊开,使其成为直径8厘米的碗形圆饼,并保持酥层纹路清晰整齐。
4、锅内放油上旺火烧至6成熟,端锅离火,用手勺在锅中推动,使热油旋转,即投入饼坯。待饼浮起饼焦底。炸至饼呈玉白色时,翻面再炸另一面也呈玉白色,即可捞出沥干油。
5、上桌时,每只酥饼上撒白糖12.5克及青梅末、糖桂花、玫瑰花碎瓣少量。
家常做的酥油饼是一种简单易做的美食,不需要很高的制做水平,只要用心,细心就能做出美味的酥油饼。
原料:干面粉,鸡蛋,葱,盐,食用油。
做法:
1、在干面粉中放适量的水,用筷子搅成糊状;
2、在面糊中放入葱,鸡蛋和适量的盐,然后用筷子搅匀;
3、将锅置火上,开中火,在锅底放适量油,转动锅身,让油滑到锅壁上,油要沾匀,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关乎饼的成败;
4、舀一勺面糊倒入锅内,用铲子以锅底为圆心向外摊匀,动作要轻,摊匀是需要一个过程的;
第五步:用铲子把饼翻个,然后用勺在翻过的饼的周围淋上少许油,以免饼沾锅,待饼熟后把饼折叠,装盘;
葱香浓郁的酥油饼出锅了,制作一张饼的时间非常短,一般2分钟左右就好了。
1、和油酥面,即面粉里加花椒面,盐,麻油,菜油,和成油酥面;
2、和水面团,即面粉里加极少盐,一点糖,泡打粉,加温水和成湿面团,在和面的盆儿里加几滴料酒,菜油,用水面团轻轻擦匀,备用;
3、两种面团各自揪成等量几份,用一份水面团,蘸少许干份,略揉,赶成薄片,油面一份压扁,附在水面片上,用面杖轻轻赶几下,基本与水面片一般大或略小即可,如法炮制几次,最后水面片盖再最上面,也可以刷一点蛋液,再撒几粒芝麻,烤盘里少刷一点菜油,饼放在上面,入烤箱,最好是300华氏左右,大蛋液已干或表面成金黄,可以翻面,两面均成金黄色时,或用牙签儿插入再拔出时不沾连可出炉装盘。
配料:中筋粉200克,色拉油50克,盐1/2小匙,滚水70克左右,中筋粉100克,色拉油40克,青葱/盐/色拉油适量。
做法:
1、将1的材料放面包机中开“7”档,搅拌30分钟(没有面包机的就手工揉面,揉到三光)然后静置30分钟;
2、将2的材料揉成团;
3、葱洗净切小段;
4、将1和2均分成5份;
5、将2包入1,按扁擀薄;
6、洒上盐,涂上油,洒上葱;
7、卷起成团,再按扁,擀大;
8、锅里放稍许油,开小火,两面煎黄煎透即可。
折叠方法一
制面团:将面粉170克加花生油70克,揉成油酥面团,摘成刘子;再将面粉330党加沸水110克,揉成雪花粉(即把粉揉搓散如雪花状),摊凉,甩上凉水15克,加花生油,揉成水油面团。
制饼坯:将水油面剂子裹入油酥面剂子,压扁切成带状长片,卷拢,再压扁做成长片,之后卷拢并搓成长条,再压成长片,顺中线剖开,分卷成两个饼环,将饼环的刀纹面朝上,自中心向四周摊开成碗形圆饼。
烹制:将饼坯投入锅中油炸,轻轻推动,炸至呈玉白色,沥干油,起锅后撒白糖、桂花、青梅末和玫瑰花碎瓣即成。
成品酥层清晰,色泽淡雅,香脆酥松,甜而不腻,入口即化,曾获商业部金鼎奖。
折叠方法二
将水油面和油酥面混合,经油炸而成的塔形多层酥饼。其酥层清晰,色泽乳黄,香脆松甜,油而不腻,入口即化。吴山酥油饼在南宋时即被誉为“吴山第一点”流传至今。
制作要领(以10个为例):
1、将面粉170克加花生油70克,揉成油酥面团,摘成剂子10个。另将面粉330克加沸水110克,揉成雪花粉(即把粉搓散成雪花状),摊凉,甩上冷水15克,加花生油55克,揉成水油面团,也分摘成剂子10个。
2、将水油面剂子裹入油酥剂子,揿扁擀成带状长片,卷拢。再揿扁擀成长片卷拢,并顺势搓成粗细均匀的长条,擀成宽3厘米长片。
3、将长片沿顺长中线剖开,分卷成二只饼坯,然后将每只饼坯的刀纹面朝上,自中心向四周轻轻摊开,使其成为直径8厘米的碗形圆饼,并保持酥层纹路清晰整齐。
4、锅内放油上旺火烧至6成熟,端锅离火,用手勺在锅中推动,使热油旋转,即投入饼坯。待饼浮起饼焦底。炸至饼呈玉白色时,翻面再炸另一面也呈玉白色,即可捞出沥干油。
5、上桌时,每只酥饼上撒白糖12.5克及青梅末、糖桂花、玫瑰花碎瓣少量。